共同富裕背景下山区科技形象的建构研究
2024-05-04李芊金娜萍
李芊 金娜萍
【摘 要】伴随着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发展,中国山区的面貌日新月异。浙江广播电视台打造的纪录片《26县纪事》,创新性地通过选材、叙事、符号、价值等建构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浙江山区科技新形象,向中国和世界讲好了26个县(区)充满中国智慧、浙江智慧的共富故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共富范本。
【关键词】共同富裕;形象建构;山区形象;科技形象;纪录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怎样取得更为明显、更高水平的实质性进展成了核心议题。浙江广播电视台2022年制作播出的时代人文纪录片《26县纪事》,真实记录了浙江省的26个县(区)从过去的偏远、落后到如今走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道上的变迁发展,为中国纪录片更好地展示科技成果、共富模式和建构山区形象提供了节目范本,也为我国纪录片建构科技强国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启示。
一、典型深远的选材立意
(一)選材典型:全方位彰显浙江山区的共富群像
纪录片《26县纪事》于2022年10月21日在浙江卫视开播,共分为《山川》《山城》《山韵》《山味》《山海》五个篇章,分别从政府主导的超级工程建设、数字经济激活智慧引擎、城乡融合缩小发展差距、因地制宜寻找创新突破、山海协作打开融通格局五个大的主题进行选材。全片涵盖清洁能源开发、交通设施建设、数字化农业发展、智慧医疗实践、中医药产业振兴、下山搬迁安置、电子商务进山等全方位的共富内容。在这些内容之中,节目还筛选出最典型的案例:遂昌县的水稻科学育种、仙居县的杨梅大棚种植、龙泉市的智慧青瓷烧制、龙游县的碳汇项目开发等。这些案例选取讲究,首先是要满足该产业在26个县(区)中具有唯一性,是该县(区)的核心产业;其次是要体现科学技术赋能该产业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既弘扬26个县(区)各自的特色产业,又彰显浙江山区“科技引领发展,数字赋能转型”的共富群像。
(二)立意深远:多角度挖掘山区科技进步的时代内涵
《26县纪事》在立意上,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带来的直接成果展示浙江山区从“共赴”到“共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紧扣时代发展目标,着重表现浙江山区各县(区)在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以精准分类管理和绿色优先发展为导向,实现科技助力产业高效、清洁、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节省了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核电、水能等清洁能源和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工程建设过程中废土废渣的回填,绿色施工、零污染施工的严格要求等,都深入阐述了科技在“扬山区能源之优势,补施工污染之短板”中的双重价值。纪录片立意深远,不仅展现科技进步为浙江山区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价值,还传达出科技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的山区力量,多角度赋予了山区科技进步的时代内涵。
二、多元鲜活的叙事设计
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认为“叙事”的概念有三层,包括口头讲述或者书面描写事件的“叙事话语”、表达事件关系的“故事”和讲述某事的“叙述”行为[2]。讲好山区的共富故事,需要综合多元的叙事视角、选择鲜活的叙事时态才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解码效率。
(一)多元的叙事视角,呈现浙江山区科技形象的真实性
热奈特提出叙事视角主要可以分成三种:“零聚焦视角”,即“全知视角”,可以全方位呈现故事和人物;“内聚焦视角”,即第一人称视角,从故事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外聚焦视角”则是第三人称视角,指通过场内外观众来观察故事的视角,富有一定戏剧性和客观性。《26县纪事》的叙事视角以解说词和科学家的零聚焦视角为主,解读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和专业的科学知识,交代工程建设的背景和施工细节,客观记录浙江山区26个县(区)产业的转型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进步等。同时,以关键人物的内聚焦视角为辅,让他们直接面对镜头讲述感受、表达情绪、述说想法。零聚焦和内聚焦相结合的多元叙事视角,将共富故事参与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国家性的公共议题相联结,使共同富裕的政策价值和个人发展的人生价值相契合,让科技成就和共富成果丰富而又具有亲历性,避免了宏大的叙事框架可能会带来的内容铺陈和形式渲染,呈现了浙江山区科技形象的真实性。
(二)鲜活的叙事时态,描绘浙江山区科技形象的发展性
每一个超级工程从建设到问世都要经历漫长的设计周期和无数次的实验调试,而关键节点的捕捉对于展现科技创新成就和浙江山区科技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极具代表性。《26县纪事》用跟踪式的记录深入一线,用进行时的叙事时态完整鲜活地讲述了每一个故事的主要进程。第一集《山川》在叙述超级工程的建设时,着重捕捉了三澳核电站“核反应堆铜体吊装”、南湖分洪工程“破堰通水”等关键节点,通过深入施工一线,记录现场动作,既让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亲历感,又赋予了节目更多的戏剧性。在拍摄三澳核电站施工现场时,除了记录施工情形,还着重展示了工程难点,即工人们怎么攻坚克难将直径45米、重达63吨的铜体吊到50多米的高空,并安全落在核导铜体上。整个安装过程悬念迭起,天气突变下起小雨,海边风速变幻莫测,100多名工人怎么配合才能准确无误,如何才能保证不与周边建筑物发生碰撞等,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不确定性,让观众屏息凝神,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纪录片本身的情节性。节目用正在发展的事件、不断变化的场景和动态行动的人物来推动浙江从“共赴”到“共富”之路的叙事,既赋予了纪录片节奏上的张力和与时俱进的蓬勃感,又完整鲜活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共富故事,动态地描绘出浙江山区科技形象的发展性,也彰显了科技取得的共富成果和人民的获得感。
三、对比鲜明的符号运用
符号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表达意义与理解意义的工具[3]。从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索绪尔的符号二分法、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可以看到,符号作为人类表征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拥有复杂的意义阐释,在建构形象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26县纪事》运用视觉和声音符号的特有影像话语和感官刺激,构筑了一个特定意义表达的价值空间,帮助纪录片实现了全方位、沉浸式的价值表达。
(一)视觉符号:乡村景观与科技元素形成强烈对比
《26县纪事》中的视觉符号主要有自然乡村景观、山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相貌穿着、代表着科技发展的大型现代化工程设施和新型农用器械,以及阐述科学原理的动画演示。如第三集《山城》,开头就运用群山云雾缭绕和城市高楼林立的视觉符号引出本集主题:“山”和“城”的空间变幻。然后选取诸多典型的视觉符号,如背着背篓的雷秀美、崎岖的山路、茶农们结满茧子的手等,介绍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主导产业惠明茶业和山区人民的生活现状。接着,画面转向大山下的安置楼房,用硬化的水泥路面、机械化生产的车间厂房、家家户户楼顶的太阳能等与前面山区的影像话语形成强烈对比,以此彰显下山搬迁工作的进度和希冀,让共富成果的呈现更加客观鲜明。同样,第四集《山味》在讲述龙游县开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时,先是利用山村自然景观的视觉符号建构一个山区空间,然后使用动画特效解释竹子进行“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碳汇量”的含义,在“山区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实现“科技赋能山区发展”的价值傳达。
(二)听觉符号:科学语言与背景音乐实现完美融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指出,印刷术的发明使阅读成为认知的主要方式,标志着视觉至上时代的到来,听的艺术随之衰减[4]。而随着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视听一体”“视听融合”的沉浸式传播模式逐渐兴起。视觉符号直接呈现信息,听觉符号则起到解释信息内容、强化叙事效果、烘托节目氛围、调动受众情绪的重要作用。《26县纪事》的听觉符号主要有贯穿全文的解说词、人物的声音语言、自然景观和机械设备工作的白噪声,以及后期剪辑加入的背景音乐等。其中,解说词运用大量的科学语言,如准确的数字、专业的术语、专家们的操作解说等,体现出科技的严肃性,展示浙江山区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和科技人员严谨、细致的精神风貌。尤其在讲述三澳核电站建设时,解说词中就使用了近20个数据和多个程度副词,如“最”“随时”“丝毫”等来强调建设的高难度、高标准和工程师们工作时的严谨、准确。
而协助解说词完成沉浸式叙事的背景音乐,则通过节奏的缓急烘托出不同叙事的情境和氛围,并对画面的动作效果以及作品中的时代气息、民族色彩和民间风格进行一定的补充和阐述[5]。例如,第五集《山海》在引出山海协作这一主题时,纪录片就运用多个快速变换的写景镜头加上欢快、明朗的背景音乐,把实施浙江山海协作后,山区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绘得有声有色,展示科技飞速发展给山区人民带来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当纪录片开始讲述将中国第一个农村淘宝县遂昌的发展模式引入新疆的故事时,背景音乐立即转换成新疆的民族音乐。这段音乐凸显了中国共同富裕的时代气息和中国的多民族色彩,并为这个发生在新疆山区的共富故事渲染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共同富裕与科技创新的价值表达
过去的贫困山区因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与落后的经济环境中,较少受到媒体关注,缺乏自身形象建构的话语权。随着近几年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扶贫题材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山区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围绕帮扶对象的变化,真实记录扶贫事迹,展现共富成果。《26县纪事》迈出建构山区科技新形象的第一步,通过讲述浙江26个贫困县(区)的共富故事,记录山区的伟大变革,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一)展示共富范本,强调山区发展的内生共赢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的四项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此背景下,纪录片《26县纪事》诠释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关键密码和广泛价值,让大众看到,“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外部输入、单向的资源帮扶,而是强调山区要找寻发展的内生动力,牢牢把握自主发展与外部支持的关系,实现“山”“城”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正如纪录片最后一集《山海》所讲述的,将中国第一农村淘宝县遂昌的发展模式引入新疆阿克苏培育电商大军的故事那样,共富的全部举措都是以提升山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目的,从而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输血”。同时,浙江山区科技新形象的树立也给广大中国贫困山区树立了范本。在新发展阶段,山区不应为自身的发展设限,而应积极拥抱新兴的科技手段,主动求变,增强造血机能,坚持自立自强、特色培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共富之路,深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彰显创新实力,强化科技强国的价值认同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迈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发展道路。纪录片《26县纪事》讲述科技人才主动走入乡村、科技成果多样赋能产业和乡村人民积极拥抱科技、乡村资源高度支撑科技的双向互动,谱写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碰撞的精彩华章,彰显了中国科技在创新研究和创新应用上的综合实力。同时,它也记录了一个个先富带动后富的生动故事、一座座在科技赋能下崛起的小县城、一群群在共富政策下走向幸福生活的山区人民和一种种根据本地特色打造出的先进发展模式。纪录片正是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双重传递中,强化人们在情感上对国家共富政策和科技强国的价值认同,让科技创新精神和合作共赢精神在纪实影像中薪火相传。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26县纪事》通过典型的选材、深远的立意,多元的叙事视角和丰富的视觉、听觉符号,建构了真实立体的浙江山区科技形象,为中国广阔山区共同富裕的实质性推进提供范本,也为对外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彰显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浙江26个贫困县(区)从“共赴”到“共富”的发展之路,生动演绎了中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实力,为全世界范围内山区的科技发展与数字赋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1-31].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11.
[3]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2-38.
[4]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7-368.
[5]龚明华,孟翔.论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J].电影文学,2010(12):123-124.
作者简介 李芊,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金娜萍,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网络媒体政策的扩散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BXW1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