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政论片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逻辑

2024-05-04余洁李晓辉

新闻潮 2024年2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大学生

余洁 李晓辉

【摘 要】政治认同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电视政论片为大学生形成政治认知提供资源智库,为生成政治情感建构记忆符号,为引领政治信仰生产意识形态话语,电视政论片成为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电视政论片《这就是中国》,发现该片通过紧跟热点的主题演讲,把握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先导权,通过生动真实的话语表达把握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突破口,通过旗帜鲜明的节目基调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风向标,是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这就是中国》

政治认同是关乎政权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大学生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认同成为影响国运兴旺与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官方主流媒体制作发布了一系列电视政论片,以影像媒体发挥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作用。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观察者网共同打造的电视政论片《这就是中国》,自开播以来就广受好评,收视表现、网络评价和综合效果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数据,对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认同与电视政论片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可和支持,电视政论片能通过其特殊的演绎方式有效构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政治情感论”“政治实践论”“政治心理和行为统一论”等观点,本文认为政治认同是指生活在特定政治制度下的社会成员的一种心理意识,体现了人们对于现实政治世界的情感倾向,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对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系的承認、赞同和拥护[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研究了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他认为政治认同心理由认知、感情和评价三部分构成,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信仰[3]。本文通过对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即认知、情感、信仰三个层面分析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电视政论片是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相对于新闻类、文化娱乐类和各种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它以阐释政治议题、传播政治观念为首要目标,以严密的思辨论证为突出特色,是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4]。

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主流媒体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优质电视政论片,采用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影像传播方式,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读时事政策、政治理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中,由张维为教授主讲的《这就是中国》成绩斐然,2022年11月,荣获中国电视节目最高级别的奖项——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5]。

二、电视政论片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逻辑

作为中国式传播语境下的特有产物,电视政论片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和传播的理想载体,为形成大学生政治认知提供资源智库,为生成大学生政治情感建构记忆符号,为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生产意识形态话语。

(一)电视政论片为形成大学生政治认知提供资源智库

政治认知是指对政治系统的了解与认识,包括对时政热点、基本制度、政治理论的基本认识、判断与评价,是构建政治认同的基础要素。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会影响其对政治系统的整体性评价,从而决定其政治认同水平[6]。电视政论片承载着海量关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正向认同价值的资源信息,并在专业制作团队的指导下,实现了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传播。

同时,电视政论片通常会邀请学识渊博的专家做客节目,保障了大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汲取到正确、独到的政治知识和观点。《这就是中国》节目的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曾走访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有《思考中国三部曲》系列图书,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观察。节目组还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的“飞行嘉宾”进行演讲,嘉宾通常为该研究领域资深学者,能为观众提供不同的思维和更专业的知识。权威的主讲人以及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演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为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二)电视政论片为生成大学生政治情感建构记忆符号

政治情感是指大学生在对所处政治体系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发自内心流露出的对政治积极或消极、亲近或疏离的状态[7]。电视政论片可以通过电视画面和人物叙述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民族历史、自然景观、社会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进行编码和再编码,形成记忆符号。通过展示记忆符号,电视政论片在大学生共同体中,在制造共识、激发政治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

《这就是中国》通过构建文字符号、影像符号、空间符号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国人你要自信”这一简短有力的标语在每期节目片头重复出现,既传达了节目理念,又建构了文字符号,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这就是中国》节目通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至今70多年的艰辛历程,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讲述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主题演讲中成功建构了文字符号,唤起大学生共有的民族情感、家国情怀。节目片头由鲜艳的五星红旗、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宏伟壮观的兵马俑、中国高铁、中国城市道路等场景组成,形成影像符号,节目演播厅搭建了包含中华文化、中国崛起、自然景观等元素的舞台背景,形成空间符号。电视政论片积极建构并反复展现记忆符号,激发了大学生内心深处共有的民族情结,凝聚了大学生政治情感。

(三)电视政论片为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生产意识形态话语

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话语密不可分,任何政治系统的维持都必须基于民众的认可与支持,而人们认可程度的高低依赖于意识形态话语是否能充分证明这种统治权力的合法性。[3]电视节目的声、画两种符号共同构成电视节目的“意义生产载体”[8],而作为具有指向性的意义生产系统,电视政论片的主题、场景、人物、音乐、文字都背负着特定的意蕴内涵,通过构建新的媒体话语世界,“润物细无声”地推动大学生这一受众的政治心理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中国》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观察者网共同打造,其强大的制作团队、严谨的审批流程保证了电视节目意识形态话语编码和解码的正确性与合法性[8]。其聚焦议题进行意义生产,凸显其意识形态话语,如第24期《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党,也是一个具有真正民主性的政治力量”。可以说,《这就是中国》通过不同叙事角度生产有关中国崛起、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量正向话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大学生内心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倾向,从而有助于政治信仰的构建。

三、电视政论片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逻辑

《这就是中国》通过紧跟热点的主题演讲、生动真实的话语表达、旗帜鲜明的节目基调,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三个层面建构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紧跟热点的主题演讲,把握大学生政治认知先导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国际新闻、社会事件在网络迅速传播并引起热烈讨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与此同时,网络热点更新速度快,旧事件不断被新的热点事件所替代,加之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舆情传播周期越来越短。面对这样的趋势,必须增强主流价值的呈现,掌握舆论传播先导权[9]。

《这就是中国》节目紧跟时事,围绕当前国际国内热点事件主动设置议题,面对舆情快速响应。自开播以来,节目选取“中美贸易战”“华为事件”“抗疫行动”“台海局势”等进行主题演讲,理性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指点迷津、释疑解惑。

(二)生动真实的话语表达,把握大学生政治情感突破口

话语作为沟通的重要工具,只有深入人民生活,为人民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情感共鸣[10]。如何避免高谈阔论,在宏大叙事中找到唤起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突破口,让抽象的理论得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是电视政论片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这就是中国》主讲人张维为教授从微观视角出发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契合大学生年轻化的思维风格,并依托真实的数据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信任,有力激发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凝聚了大学生政治情感。

一是采用微观叙事方式,选取平凡、有温度的切入点论述宏大议题,解读深入人心。张维为教授在论述中国崛起时独具匠心地剖析了“中国大妈”这一群体,指出这一群体潇洒自由、云游世界,爱跳广场舞,掌握财政大权,甚至根据自己的判断在国际黄金市场打响了名号。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退休制度、妇女解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外显表征。《这就是中国》从大学生的视角去体会宏大历史变革带来的生活变化,展现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是诙谐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得中国故事触动心灵、感化人心、产生共鸣,凝聚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在第10期《民主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张维为教授说“你已经长成了姚明的身高,却还想躲在潘长江后面”,通过生动活泼的修辞形容中国随着经济规模的变化,不得不重视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演讲语言生动有趣,契合了大学生的思维风格,提升了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和认同度。

三是用数据佐证事实,追求真实,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信任。《这就是中国》节目内容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主题,以真实案例作为切入点,以客观真实的数据做支撑,通过引用“德国达利亚研究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智库”等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列举购买力评价、外汇储备、产业链等专业数据论证中国崛起的客观事实,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介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强话语认同,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凝聚力。

(三)旗帜鲜明的节目基调,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风向标

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互联网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他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多元的网络思潮在无形中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甚至企图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面对复杂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环境,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与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在这一客观背景下,要求有关部门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就是中国》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抨击批判,在大学生群体中牢牢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方面,《这就是中国》节目始终坚持正面引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其通过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华文化的精准性解读和年轻化表达,塑造和影响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态度与情感。节目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人你要自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如实反映和充分肯定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创造业绩,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群体看到光明前景,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论片,《这就是中国》廓清错误认识,去除杂音,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蓄意制造焦点话题,炒作热点问题,想要借此激起中国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疏离,《这就是中国》直面来自西方的围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有力抨击“西方中心论”“中国崩溃论”。面对西方话语歪曲中国崛起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呼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立自己的话语标准。电视政论片通过澄清谬误,使大学生群体保持政治定力,让各种杂音失去生存空间。

四、结语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建关乎国家政局稳定,由主流媒体主导制作的电视政论片搭建起场内场外大学生共通的意义空间,无疑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电视政论片凭借其特殊的功能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构建大学生政治認同的逻辑思路,《这就是中国》遵循这一理论逻辑,探索出一条契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政治认同实践路径,在推动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8.

[2]胡建.政治认同的理论解读:内涵、结构及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21(12):108-113.

[3]戴海波,杨惠.在视像展演中凝聚信仰:共青团政务短视频构筑青年政治认同的双重逻辑:基于《跟着那兔学党史》的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22(8):44-51.

[4]刘战伟,刘蒙之,李嫒嫒.政治传播视域下视听政论片“政治认同”构建策略、路径与反思[J].新闻传播,2019(21):4-6.

[5]《这就是中国》荣获“星光奖”[J].东方学刊,2022(4):121.

[6]吉鹏.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建构困境与提升路径[J].理论导刊,2023(7):60-67.

[7]张艳秋,程沫雷.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0(12):23-27.

[8]杨惠,戴海波.论微媒体时代仪式性电视节目与政治认同的重塑:以《信·中国》为例[J].中国编辑,2019(7):73-78.

[9]曹亮.新媒体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挑战与实现路径[J].中国编辑,2022(9):38-41,47.

[10]王金凝. 《这就是中国》中国话语建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3.

作者简介   余洁,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晓辉,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作者简介   余洁,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晓辉,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