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2024-04-30王亚明赵雯唐凯
王亚明 赵雯 唐凯
1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眼科,青岛 2665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斜弱视与小儿眼科,济南 25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儿童视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3]。屈光参差性弱视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障碍,不仅会导致视觉质量下降以及眼球运动协调性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视觉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成绩[4-5]。黄斑作为视网膜中的重要区域,含有丰富的视觉感受细胞,对于清晰的中央视觉和细节辨识起着关键作用[6-9]。研究显示,儿童弱视患者在黄斑区域的光敏感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其视觉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10]。固视稳定性是指眼睛在注视一个静态目标时的稳定程度[11-15]。在正常情况下,人眼通过调节眼球肌肉的紧张度,使得视觉焦点始终保持在目标物上,从而保持视觉感知的清晰和稳定,其作为视觉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维持清晰稳定的视觉感知至关重要[16]。本研究对比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弱视眼与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参数,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弱视眼184 只、对侧眼184 只;男94 例,女90 例;年龄4~12(8.10±1.72)岁。⑴纳入标准: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屈光不正,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 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 DC,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屈光不正球镜在-12~+15 D,散光≤3.0 D;初次弱视治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⑵排除标准: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有视乳头炎、斜视、上脸下垂等其他眼部疾病;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本研究通过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08-03)。
2.方法
所有弱视患儿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BCVA等项目。在充分散瞳的情况下,采用间接检眼镜对眼底视盘、黄斑、视网膜、血管等部分进行检查,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使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国药准字H20052295,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 g∶25 mg),3 次/d,连续使用3 d,充分麻痹睫状肌后进行检影验光和主觉验光,记录患儿的屈光度和BCVA。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5 米视距下的视力,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单位。
所有受试者采用微视野计评估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功能。检测过程采用4-2(快速)检测程序,光标大小参考Goldmann Ⅲ号视标标准,其余参数设置为白色背景光亮度31.4 asb,光亮度0~34 dB、持续时间200 ms。在检查开始前,先于暗室中适应10 min,并对患儿进行相关培训及预试验检测。避免学习效应的影响,检测时保持未检查眼睛处于睁开状态,且进行2 次检测,以第2 次检测的结果为准。光敏感度的检测,在患儿视网膜上20°的视角范围内投射33 个刺激光斑,患儿注视固定的目标,感受光斑刺激,一旦感觉到光斑刺激便按下相应响应按钮。光敏感度结果使用绿色小点来表示。通过计算机软件,测算黄斑中心凹内10°范围的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的稳定性检测通过自动追踪眼球系统及自有软件,记录并分析眼球在注视过程中的微小移动,结果以散点状分布的蓝色小点显示。固视稳定性以固视点重心为中心的2°和4°直径圆圈内的百分比来表示。微视野计通过自动计算在68.2%、95.4%和99.6%的置信水平内固视点稳定性的椭圆固视范围。
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建议水准:α=0.05。
结果
1.弱视眼和对侧眼BCVA比较
弱视眼BCVA 为0.5(0.4,0.6)LogMAR,高于对侧眼的0.1(0,0.2)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4,P<0.05),见图1。
图1 18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箱式图
2.弱视眼和对侧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比较
弱视眼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均低于对侧眼(均P<0.05);弱视眼和对侧眼固视点落在直径4°内的百分比,68.2%、95.4%和99.6%双曲线椭圆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18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比较[M(P25,P75)]
3.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比较
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18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比较(mm,± s)
表2 18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比较(mm,± s)
组别弱视眼对侧眼t值P值眼数184 184黄斑区厚度中央区256.64±25.54 254.45±23.38 0.858 0.391上方342.23±30.32 338.38±28.93 1.246 0.213下方331.29±24.43 329.29±25.50 0.768 0.443鼻侧332.25±20.07 334.45±22.15-0.998 0.319颞侧325.54±21.15 323.34±23.65 0.941 0.348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124.43±20.03 126.37±19.94-0.931 0.352下方132.25±21.15 133.46±20.07-0.563 0.574鼻侧71.18±19.92 69.92±20.02 0.605 0.545颞侧83.38±20.04 81.17±19.81 1.064 0.288
4.相关性分析
将弱视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与BCVA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均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见表3。同时将弱视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方黄斑区厚度与下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43,P<0.05),鼻侧黄斑区厚度与鼻侧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01,P<0.05)。
表3 184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 只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5.弱视眼治疗前后BCVA等比较
弱视眼治疗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见表4。
表4 18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只弱视眼治疗前后BCVA等比较[M(P25,P75)]
讨论
参差性弱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弱视,通常是由眼睛之间存在较大的屈光差异或斜视等问题而引起[17-19]。在这种情况下,两只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差异较大,影响了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学习[20-21]。目前多数认为,关于参差性弱视的具体病理与以下因素相关: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需要双眼的图像信息在大脑中得到适当处理和整合。在儿童早期,眼睛的屈光状态尚未稳定,但视觉系统通过视觉经验逐渐适应,这个过程对于形成清晰的视觉感知和深度感至关重要[22]。当儿童存在屈光异常时(例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眼睛对光的聚焦可能会在视网膜上产生不正常的图像[23]。在正常情况下,双眼的视觉信息会在大脑中得到整合,形成一个清晰、立体感强烈的视觉体验。然而,在儿童屈光异常性弱视中,会出现一个眼睛的屈光状态优于另一个眼睛,大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屈光较好眼睛的视觉信号,而抑制另一个眼睛的信号[24-25]。这会导致弱视眼的视觉信号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和整合,降低其视觉能力,进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外周神经的发病机制,本研究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特征,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光敏感度及2°范围内固视稳定性有所降低。在弱视中,由于视网膜发育不正常,感光细胞的分布密度、排列方式会出现异常,信号传递受到干扰,导致对于不同方向、不同强度光刺激的视觉信息处理和传递至大脑的能力下降,影响视觉的动态范围和适应性,从而引起光敏度下降。此外,弱视眼由于长期接收的视觉刺激不足,视觉皮层对于正常刺激的适应能力降低。即使有足够的光刺激,弱视眼也难以充分地感知和处理,从而降低了光敏感度。弱视眼由于视觉感知的不足,无法准确感知到物体的细节和位置,影响大脑对于物体位置和细节信息的感知,大脑无法准确地根据感知信息来控制眼球运动,导致固视点不稳定。而大脑皮层为了适应这种视觉感知不足,会使得眼球在注视时产生不规律的微动以获取更多的视觉信息,这种“适应”会导致视觉信息传递和处理出现不协调,从而影响眼球的运动控制,使固视点不稳定。
本研究中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与金婷[26]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张艳芳等[27]研究表明,弱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要厚于对侧眼。一项纳入14 篇文献的meta分析也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侧眼黄斑区厚度、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相较于对侧眼要高[28]。儿童时期黄斑区还在发育成熟过程,尤其是3~12 岁是儿童视觉快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出现屈光参差弱视,会引起黄斑区视网膜发育成熟障碍,使得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吴杨杨等[29]的研究认为,单眼弱视儿童会优先使用非弱视眼,从而使双眼接受到刺激不平衡,非弱视眼会因视觉刺激超出正常量而促进其功能超前发育,且对侧眼对弱视眼有相对抑制作用,使得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分布更为丰富。而本研究显示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测量仪器和人为误差有关。此外,屈光参差弱视的病程以及儿童年龄分布对试验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后续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BCVA 高于对侧眼,与赵武校等[30]研究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显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与BCVA无相关性。分析其原因,视觉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觉缺陷。如果弱视眼在发育初期存在屈光不正,视觉系统会通过重建和优化来适应这些问题,如增强弱视眼的神经连接和功能弥补弱视眼的不足。这种神经可塑性的调整会导致弱视侧眼能够实现较高的矫正视力。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治疗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均优于治疗前,提示弱视眼经治疗后可以改善黄斑光敏感度与弱视眼的BCVA。本研究结果中,下方黄斑区厚度与下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鼻侧黄斑区厚度与鼻侧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黄斑区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都依赖于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功能。血液供应不足可导致这些区域的厚度减少。因此,当下方黄斑区厚度增加时,也意味着该区域的血液供应增加、下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增加,黄斑区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发育受到共同的神经调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对这些区域的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起到重要作用,导致它们的厚度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2°范围内的固视稳定性有所降低,黄斑区厚度与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亚明:研究设计、文章撰写、统计分析;赵雯:数据采集;唐凯:数据分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