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DF-11及TSG-6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的相关性
2024-04-30王稳苟志平谭钢文李欢
王稳 苟志平 谭钢文 李欢
1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深圳 815000;2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咸阳 71200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双心室或左心室扩大、伴随收缩功能减弱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会导致患者心脏功能下降[1]。DCM的发生与遗传、病毒感染、免疫系统问题等有关,患者临床可见呼吸急促、体力活动的耐受性下降、水肿等,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2]。心力衰竭指各种原发心脏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射血功能受损、心室充盈、心脏泵血量下降,无法有效满足机体正常代谢需求,各种心脏疾病逐渐发展、加重都可出现心力衰竭[3-4]。有研究报道,DCM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可能会导致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或发生心律失常等增加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临床分析DCM 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1,GDF-11)是一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 超家族的多功能蛋白质,参与胚胎、肾脏、骨骼等多种器官、组织的发育调控。研究显示,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也有一定作用[6]。肿瘤坏死因子α 刺激基因-6(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stimulated gene 6,TSG-6)是一种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而表达的基因,可通过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7]。目前,GDF-11、TSG-6 在DCM 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研究较少,且少有二者联合作用研究[6-7]。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血清GDF-11、TSG-6 水平与DCM 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防治DCM 并发心力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2019 年8 月至2022 年5 月期间收治的174 例DCM 患者,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将其分为心力衰竭组(84例)和无心力衰竭组(90例)。心力衰竭组男45例,女39 例;患者年龄50~80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4~26.5 kg/m2;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45例,糖尿病32 例。无心力衰竭组男42 例,女48 例;患者年龄52~82 岁;BMI 为19.2~26.1 kg/m2;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38例,糖尿病34例。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本项研究,医伦审第(2019-02)号。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DCM 诊断参考《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8];心力衰竭诊断参考《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9];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准确完整。(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继发性心肌病;参与研究前3 个月进行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合并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或不全。
3.方法
(1)资料收集:根据患者病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心率(HR)、血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磷酸肌酸激酶(phosphocreatine kinase,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
(2)GDF-11、TSG-6 检测:取患者入组24 h 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室温静置30 min,在3 000 r/min转速下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8 cm,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自上海佰利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分别为BLL-hlk1792、 BLL-hlk2033) 测 定 血 清 GDF-11、TSG-6水平。
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用SP SS 20.0 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 回归法分析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GDF-11、TSG-6 水平对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用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GDF-11、TSG-6水平与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GDF-11、TSG-6水平比较(表1)
表1 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GDF-11、TSG-6水平比较(µg/L,± s)
表1 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GDF-11、TSG-6水平比较(µg/L,± s)
注:GDF-11 为生长分化因子11,TSG-6 为肿瘤坏死因子α 刺激基因-6
TSG-6 221.87±27.73 264.65±33.08 9.267<0.001组别无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t值P值例数90 84 GDF-11 578.36±96.39 752.51±125.42 10.309<0.001
心力衰竭组GDF-11、TSG-6 水平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均P<0.05)。
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表2)
表2 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TG、T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力衰竭组年龄、HR、BNP、ALT、Scr 水平高于无心力衰竭组,LVEF水平低于无心力衰竭组(均P<0.05)。
3.DCM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多因素分析(表3)
表3 17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有无心力衰竭为因变量(心力衰竭=1,无心力衰竭=0),以年龄、HR、LVEF、BNP、ALT、Scr、GDF-11、TSG-6 水平对自变量进行赋值(年龄、HR、LVEF、BNP、ALT、Scr、GDF-11、TSG-6 均为连续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 水平(OR=0.487,95%CI:0.289~0.818)是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保护因素,BNP 水平(OR=6.437,95%CI:1.793~23.104)、GDF-11 水平(OR=3.582,95%CI:1.825~7.029)、TSG-6 水平(OR=5.421,95%CI:2.329~12.617)是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4.ROC 分析GDF-11、TSG-6对DCM 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表4、图1)
图1 GDF-11、TSG-6 预测174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ROC
表4 GDF-11、TSG-6对17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ROC 分析结果显示,GDF-11、TSG-6 及二者联合预测DCM 心力衰竭的灵敏度分别为72.60%、73.80%、90.50%,特异度分别为71.10%、75.60%、87.8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94、0.818、0.948(均P<0.05)。
5.KM 曲线分析GDF-11、TSG-6 水平与DCM 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根据ROC 截断值,将患者分为GDF-11 高表达患者78 例,发生心力衰竭53 例;GDF-11 低表达患者96 例,发生心力衰竭31 例。GDF-11 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KM 曲线比较见图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2 GDF-11水平与17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系
根据ROC 截断值,将患者分为TSG-6 高表达患者92例,发生心力衰竭60例;TSG-6低表达患者82例,发生心力衰竭24 例。TSG-6 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KM 曲线比较见图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3 TSG-6 水平与174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系
讨论
DCM 患病率位居心肌病首位,近年来,DCM 发生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起病隐匿,预后较差,患者5 年生存率为50%左右,10年生存率为25%左右;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疾病严重表现,DCM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力衰竭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10-11]。因此,预测DCM 患者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
GDF-11在衰老中被首次发现,近年来被发现可发挥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可刺激细胞生成分泌GDF-11 到血液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作用,正常情况下,其表达量很低,当心脏功能发生损伤时,心肌细胞分泌GDF-11 能力会迅速增强[12-13]。王琴等[14]研究显示,GDF-11 水平可随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恶化而逐渐升高;梁芳倩等[15]研究显示,GDF-11 是DCM 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增加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TSG-6 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分子,主要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产生,TSG-6 参与了多种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的发展;另外,TSG-6 与多种基质蛋白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外基质中的代谢过程,调节组织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TSG-6 还可以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对组织修复过程有重要作用[16-18]。林德文等[19]研究显示,TSG-6 与老年DCM 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本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组GDF-11、TSG-6 水平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提示GDF-11、TSG-6 可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研究还显示,心力衰竭组年龄、HR、BNP、ALT、Scr 水平高于无心力衰竭组,LVEF 水平低于无心力衰竭组。分析其原因为,老年患者心脏肌肉的弹性和功能会逐渐下降,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弱,会导致多种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DCM患者心功能会逐渐恶化,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高心率,尤其是静息心率,会导致心室重构、心肌代偿性肥厚或心肌纤维化等病理变化,从而造成心脏功能下降;高心率还可能引起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从而增加DCM 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20]。BNP 是一种生物标志物,通常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力衰竭风险的指标之一,心肌受损和心室舒张功能减弱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刺激心脏分泌更多的BNP,BNP 的增加可反映心脏的负荷情况和心力衰竭的风险[21]。ALT 是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循环受阻,可能会导致肝脏淤血和充血,造成肝脏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炎等也可能会导致心肌损伤,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22]。Scr是肾功能常用指标之一,肾功能不佳可能会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力衰竭风险,而心力衰竭发生也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供血,从而影响肾功能,造成肾功能损伤[23]。LV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LVEF越低,心肌功能受损程度越重,患者心力衰竭风险越高。袁涛与刘贞[24]研究显示,LVEF 可用于预测DCM患者心力衰竭发生风险。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 水平是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保护因素,BNP、GDF-11、TSG-6 水平是DCM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DCM 患者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预防心力衰竭发生,以改善患者预后。ROC分析结果显示,GDF-11、TSG-6 及二者联合预测DCM 心力衰竭的AUC分别为0.794、0.818、0.948;提示GDF-11 联合TSG-6 预测DCM 心力衰竭价值更好。研究最后显示,GDF-11、TSG-6 高表达患者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明显高于低表达患者。因此,临床对于GDF-11、TSG-6 高表达水平的患者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以减少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血清GDF-11、TSG-6 水平与DCM 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相关,是影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通过联合检测GDF-11 和TSG-6 水平可较好预测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但是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且研究选取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偏差,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及范围,进行后续研究,以期为临床防治DCM 伴心力衰竭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指导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稳: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苟志平: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谭钢文: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统计分析,指导,支持性贡献;李欢: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