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BP-2联合心肺联合超声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2024-04-30郭江红王欢吴妍
郭江红 王欢 吴妍
西安高新医院超声科,西安 71007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患者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临床具有较高致死、致残率[1]。AMI 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45 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老年AMI 患者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临床治疗AMI 的微创手术方法,可通过扩张阻塞血管、促进血液流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疗效。然而,患者PCI 术后仍有一定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的风险[3-4]。潜在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binding protein 2,LTBP-2)是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相互作用的一种蛋白质,LTBP2 与TGF-β结合可通过影响TGF-β 活性,调节多种生理、病理过程[5]。心肺联合超声(cardiopulmonary ultrasound,CPUS)通过进行心脏超声和肺超声检查,可有效观察患者心肺功能整体状况,予以临床指导治疗和疗效监测等[6]。有研究显示,CPUS可有效预测AMI 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7]。目前,临床对于LTBP-2与CPUS 联合在AMI患者预后中的研究较少[5-6],基于此,本研究对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行PCI 治疗的AMI患者进行LTBP-2水平检测、CPUS检查,分析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西安高新医院在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间收治的116 例行PCI 治疗的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0 例,女性56 例;年龄为60~80 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8.7~26.1 kg/m2;合并糖尿病54 例,合并高血压72例。
西安高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本项研究(伦理编号:LWFB2019005-01)。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AMI相关诊断[8];符合PCI手术指征,且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行PCI 治疗;临床相关资料准确完整;年龄在60 岁以上;首次诊断AMI 并行PCI治疗;依从性好,按时完成随访。(2)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等;合并严重脑、肝、肺等脏器损伤或功能不全;伴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脏病变;有心脏外科手术史。
3.方法
3.1.LTBP-2 测定 抽取患者术前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室温静置30 min 后,在3 000 r/min 转速下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2.5 cm,取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自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LTBP-2 表达水平。
3.2.CPUS 检查 (1)心脏超声检查:患者呈平卧位,保持呼吸均匀平静,连接胸前导联超声心电图。常规测量患者三尖瓣口反流峰值流速(VTR)、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测算E/A 水平;测量患者舒张早期室间隔侧及左室侧壁侧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峰值,测算二尖瓣环室间隔侧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与E/e′水平;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end-diastolic volume,LVESV/LVEDV)、左心房最大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用体表面积标化,测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2)肺超声检查:在心脏超声检查完成后即刻进行肺超声检查。患者呈仰卧位,将患者两肺分成呈8 个区域,以乳头和人体中轴平面将肺部划分成上下左右4 个区域,再以腋前线将每个区域分成前、后2个区域,共8个区域。记录患者每个区域的B线数量,相加计算B线的总数。
3.3.临床资料收集 根据患者临床病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Killip分级、术后用药等。
3.4.预后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 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非致死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靶血管重建、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 22.0分析,以[例(%)]表示家族史、梗死部位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表示VTR、E/A 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LTBP-2 联合CPUS参数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患者短期预后情况
116 例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3 个月内有31 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发生心力衰竭12 例、非致死性脑卒中2 例、心血管死亡2 例、心律失常5 例、心房颤动7 例、室性心动过速3 例,患者总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72%。将31 例出现MACE 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其余85 例未出现MACE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
2.两组LTBP-2、CPUS参数比较(表1)
表1 两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TBP-2、CPUS参数比较(± s)
表1 两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TBP-2、CPUS参数比较(± s)
注:LTBP-2 为潜在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CPUS 为心肺联合超声,VTR为三尖瓣口反流峰值流速,E/A 为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e′为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二尖瓣环室间隔侧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LVESV/LVEDV为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容积,LVEF 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AVI为左心房容积指数
指标LTBP-2(ng/L)VTR(cm/s)E/A E/e′LVEDV(ml)LVESV(ml)LVEF(%)LVAI(ml/m2)B线数量(条)预后不良组(31例)41.25±6.87 195.45±32.58 1.15±0.38 11.54±2.86 97.54±21.68 43.26±10.82 48.31±4.39 26.57±6.64 13.46±4.48预后良好组(85例)29.62±5.92 183.47±30.58 1.07±0.36 10.21±2.55 96.25±21.39 39.74±9.94 56.26±5.11 23.51±4.70 7.52±2.51 P值<0.001 0.069 0.299 0.018 0.775 0.102<0.001 0.007<0.001 t值8.963 1.835 1.044 2.406 0.286 1.648 7.658 2.762 8.897
两组VTR、E/A、LVEDV、LVESV 参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LTBP-2、E/e′、LVAI、B线数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 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
3.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表2)
表2 两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梗死部位、Killip分级、病变支数、支架植入数量、术后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冠状动脉重度病变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
4.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表3)
表3 影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1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预后情况为因变量,以LTBP-2、VTR、E/e′、LVEF、LVAI、B 线、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Killip 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为自变量进行赋值(赋值情况如下: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LTBP-2、VTR、E/e′、LVEF、LVAI、B 线、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均为连续变量;Killip 分级:Ⅰ级=1,Ⅱ级=2,Ⅲ级=3;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轻度=0,重度=1;病变支数:单支=0,多支=1)。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TBP-2(OR=3.221,95%CI:1.993~5.206)、B 线数量(OR=3.182,95%CI:1.663~6.087)、冠状动脉病变程度(OR=1.487,95%CI:1.082~2.043)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OR=0.328,95%CI:0.157~0.681)是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
5.ROC 分析LTBP-2 联合CPUS 参数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表4、图1)
图1 LTBP-2 联合CPUS 参数预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1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ROC
表4 LTBP-2联合CPUS参数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1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ROC 分析结果显示,LTBP-2、LVEF、B 线数量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1.00%、74.20%、67.70%、87.10%,特异度分别为72.90%、76.50%、71.80%、91.8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95、0.816、0.769、0.932(均P<0.05)。
讨论
老年AMI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机体各项机能逐渐衰弱,器官代偿能力下降,且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临床病情容易恶化,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患者短期内病死率可高达6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10]。陈赟赟与卢冬雨[11]研究显示,AMI 患者PCI 术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约为28.30%,本研究中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短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72%,与既往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因此,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风险,并提前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及早干预,对改善预后、保障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LTBP-2属于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机体心脏、肺部、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与原纤蛋白有类似功能,可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2]。LTBP-2 可通过调控TGF-β 活性,促进纤维细胞激活,导致心肌纤维化,从而加剧心肌损伤[13]。有研究显示,LTBP-2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LTBP-2可促进弹性纤维聚集,引发动脉损伤,还可以介导细胞外基质沉积在心血管内,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4]。曹学民与张颖[15]研究显示,LTBP-2 可促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向AMI 进展。CPUS 检查可以提供非创伤性、实时、动态的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心脏和肺部的异常[16]。在AMI 患者中,心脏血管发生堵塞,会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泵血能力下降,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评估患者心肌损伤范围和程度,观察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常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AMI 后心肌可以经历结构和组织重构,并在此过程中发生逆向或不逆向的变化,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体积等,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监测,不良的心脏重构通常与患者预后相关[17]。汤卫忠等[18]研究显示,心脏超声可以用于预测冠心病患者MACE发生情况。AMI患者中,左心室功能下降会导致左心衰竭,从而使肺部压力过载,引起肺部血管充血和液体积聚,表现为肺部淤血,肺部超声能够显示肺部淤血的程度,辅助评估心脏功能和预测患者的预后[19]。丁琦等[20]研究显示,肺超声可协助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患者预后风险。本研究显示,预后不良组LTBP-2、E/e′、LVAI、B线数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 低于预后良好组;提示LTBP-2、CPUS 参数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TBP-2、B 线数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 是独立保护因素。ROC 分析结果还显示,LTBP-2、LVEF、B 线数量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AUC 分别为0.795、0.816、0.769、0.932。LTBP-2、CPUS 参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通过联合测定LTBP-2、LVEF、B线数量可有效协助评估患者预后风险,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定指导依据。研究还显示,预后不良组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冠状动脉重度病变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分析其原因为,临床早治疗是提升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延迟介入治疗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阻塞时间的延长,心肌缺血时间增加,进而增加心肌损伤的程度,从而增加预后不良风险。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患者血管阻塞越严重,心肌坏死面积越大,患者术后预后相对较差,病变非常严重,术后再狭窄的风险较高,预后不良风险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评估患者预后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预后不良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LTBP-2、B 线数目是老年AMI 患者PCI 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LVEF 是保护因素,LTBP-2 联合CPUS 参数对患者PCI 术后短期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然而,由于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且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指标少等,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续有待扩大样本量及范围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为可靠的指导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郭江红:酝酿和设计试验,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指导;王欢: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指导;吴妍: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指导,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