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执教能力,突破专业困境
——关于新时期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

2024-04-30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德校区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课标青年教师规律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德校区 叶 柱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凡的支撑意义。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到广大基层学校,都非常重视师训载体的拓展及研修策略的创新,努力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指向应各有侧重。如果搞“一刀切”“一把抓”,那么,极可能步入虚幻困境,难获实际效果。对于教龄在三年内的青年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应成为专业发展的底线目标。而所谓“站稳讲台”,是指青年教师带着课程理论,融入鲜活的一线实践,切实修炼自己的“执教能力”,逐渐形成稳定而坚实的教书育人基本素养。

一、“执教能力”是什么

顾名思义,“执教能力”是一位教师执掌讲台、实施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履行岗位职责、落实育人目标的“安身立命”的能力,具有基础性、必备性与紧要性。目前,对于执教能力的内涵与类别,学界众说纷纭。基于多年从事教学、教研及教师培训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新时期青年教师不可或缺的执教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子项:文本研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学业评价能力。各子项的基本内涵如表1 所示。

表1 新时期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基本内涵

四个子项中,“文本研读能力”是基础中的基础,容易被忽略、淡化。文本研读能力的修炼,对于其他三项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关联性意义。比如,对于教材里的这道习题(如图1,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如果教师缺乏精准、深入、到位的文本解读,又何谈优质的教学设计、灵动的课堂调控及可靠的学业评价呢?

图1

这是一道“不进位加法”学习后的练习。文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是“见运算”。新课标提出了11 个核心素养概念,与本题有关的就是“运算能力”。也就是说,教材通过编制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习题,发展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本题的“比较左右等式的大小”,作为一种形式,能增强练习活动的趣味性,但其本质上强化的依然是学生对“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能力。第二层次,是“见学情”。文本解读必须秉持学生视角。结合此例,教师要做到就题联想:“学生会怎么做这道题呢?”很多学生会算出每个圈两边的算式的得数,再比大小。那么,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呢?会不会有例外呢?对于第一组算式,会不会有人“不计算,直接比”:左边是“87+10”,右边是“78+10”,同样是加10,左边是87,右边是78,87 大于78,左边算式的得数大于右边算式的得数……持这种想法的有多少学生,难以预估,但必定有人想到,也有人想不到。那么,教材为什么要编写“87+10 ○78+10”这样的题?很显然,这是想帮助学生在“运算能力”修炼的征途上,开启一扇从“实算”迈向“巧算”的窗。第三层次,是“见进阶”。再次扫视这几组算式,可以发现,暗藏“不计算,直接比”的玄机的题至少有四道,其中两道是加法、两道是减法,将这四道题规整起来、集中呈现(如图2),便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事实,提炼规律”的数学活动契机,让学生从中刷新运算思维,培养推理意识,发展数学眼光。

图2

二、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发展的困境

为培养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各地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组建“师徒结对” “青蓝工程” “成长联盟”等研修组织,以团队力量助力个人提升;定期组织“推门听课”及“教学常规视导”,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过程品质;举行“教学能力微格考核”“专业基本功交流展示”等活动,夯实教师执教能力与素养。与此同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高频历练,难以静心

大部分学校每学年新增的青年教师人数都不多。青年教师被寄予厚望,被推至“聚光灯”下予以关照与培养。他们常能获得机会,加入各个研修组织,参加各类研修活动,完成各种成长任务。在忙得不亦乐乎的过程中,也充斥着“被赶着成长”的紧迫感。这些过于密集的体验,能开阔青年教师的专业视野,激活青年教师的成长动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教师出现了慌乱、迷惘、厌烦、倦怠乃至排斥的情绪,影响了日常履职及能力提升。就笔者与青年教师日常交流的情况看,此种现象并不鲜见。学校希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早成栋梁,其用心可鉴,但重要的是,应为他们营造与搭建“潜心锤炼执教能力”的常态氛围与可靠阶梯,为其后续更高远的发展有力奠基。

(二)浮躁研修,积累不实

当前,各学科都在轰轰烈烈地推行“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大主题”教研,这是推动课程实施走向深入的应然举措。青年教师可塑性强,在这些“大主题”教研中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不乏其人。但依笔者所见,在“研修洪流”中迷失方向的,也大有人在。由于缺乏基本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能力,青年教师在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时,“无视学情”“违背逻辑”“胡乱整合”的现象层出不穷。“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单元内容的统筹考量,但如果连每个独立课时的内容解读、核心把握都还不到位,显然是无法实现从“课时”到“单元”的有效跨越的。笔者认为,基层学校的教师研训,不该让青年教师一味卷入“大主题”,应该让其对基本执教能力的稳健提升有所规划、设计与践行。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等“大主题”教研时,对于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哪个(哪些)维度必须从中得到锤炼,也要有清晰的厘定。

(三)资源易得,惰性渐生

某青年教师执教汇报课“鸡兔同笼”时,核心部分“搬用”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设计思路。由于理念认识不足、现场调控缺失,整节课只剩“苍白的骨架”,难见“鲜活的血肉”,效果不尽如人意。当被问到某些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学情走向时,该教师说不清楚,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当下,各类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且获取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拿来主义”的风气。优质资源“优在哪里”?如果青年教师认真品读、静心琢磨,自然会有获益,但如果是“全盘照收”“囫囵吞枣”,则难以吸收营养。另外,学校盛行“集体备课”,一些青年教师拿到备课组分享的教案后,不重视“二度备课”,没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修整与补充,而是照本宣科,久而久之,扼制了其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四项行动:助推青年教师提升执教能力

如何修炼执教能力?似无定法。从某种角度讲,青年教师每天扎扎实实地守好自己的课堂,教好班上的学生,即是最重要、最扎实的修炼。与此同时,以下四项行动对执教能力的提升亦能发挥显著作用。

(一)“课标深潜”行动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资深教师,执教行为出现偏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课标精神的误解或者无知。课标理念体现国家意志,彰显专家思维,统领课程实施,是学科教学活动的导向与指针。当前,各类课标研习活动如火如荼,但丰富的形式背后,“读课标原文”“悟课标原理”的程度还不高。在读书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设法组织青年教师通过“叩重点句”“议疑难点”“想空白处”等多种途径,将课标读深、读细、读到位。对于课标提出的11 个核心素养概念,“知名称”只是基础,“粗了解”并非目标,“精理解”才是关键。

如“运算能力”,课标在内涵描述中有一句“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这句话看似普通,把握起来却不易。学生储备了一些运算策略,还不能算是拥有了完整意义上的运算能力。能在储备的运算策略中选出匹配任务情境的适用策略,来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才是运算能力的高阶表现。结合例子来看,解决图3(选自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示的问题,图中小姑娘的方法“300+200=500,358+218 肯定大于500元,所以不够”是最佳的运算策略。

图3

那么,学生该如何学习?教师如果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带着学生直奔“最佳策略”而去,又怎能体现出“选择”、怎么体悟“合理简洁”呢?因此,秉持“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的原则,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探寻方法、充分交流方法,进而“择优”确立方法。在某位教师执教此课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法:(1)358+218=576(元),576 >500,不够;(2)课本上推荐的方法;(3)将358 估成400,把218 估成200,加起来是600 元,所以500 元不够(此法有漏洞)……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方法(2)比方法(1)更简便、快捷,比方法(3)更可靠、规范,所以,最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真切经历了此过程,学生才能体悟到“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例研磨”行动

课例研磨,并非以“上完某节课”为追求,而是以“怎样把这节课上得更好”为指向。可以说,课例研磨是将课标理念融汇、践行于教学现场的行动研究,最常见的形式有“同课同构”(几位教师用同样的设计上同一节课,来比较教学组织及现场调控的差异状况)、“同课异构”(几位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来体会教学策略的创新思路)、“异课同构”(几位教师用同样的教学结构上不同的课,来感受某种教学模式的迁移性与推广意义)等。

例如,在学校的一次备课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进行“找规律”(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的“同课异构”。第一位教师整节课围绕教材主题图(如图4),让学生找规律、说规律,其学习方式总体单一,课堂资源偏少,层次性也不够。教学后,备课组成员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是学生对于“规律”有没有经验基础?二是学习“规律”的过程能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充分体现“学科实践”的意味?随着交流的深入,教师逐渐形成共识:学生的已有经验,要珍视与利用;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学习规律、构建意义。

图4

在此基础上,第二位教师做了设计方面的改进,呈现了以四个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活动1:感知规律。先后呈现两组数:第一组1,2,3,1,2,3,1,2,3;第二组1,2,3,5,4,7,6,8,1,请学生记忆并复述。在交流中得出:有“规律”的,更容易记住。

活动2:创作规律。提供“图形”“数字”等学习材料,请学生独立编制一组有规律的作品,并向全班同学说明“怎么看出有规律”。

活动3:表达规律。在“庆六一”情境中,引出教材主题图,请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突出“以( )为一组重复排列”的结构范式。

活动4:欣赏规律。找寻教室内外有规律的图案,体会“规律”的作用。

第二次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次“同课异构”的研究经历,促进了青年教师对于“学科实践”“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核心思想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学情把握、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片段推演”行动

所谓“片段推演”,是指针对青年教师在执教能力方面的某个弱项,设计专门的案例场景,进行卷入式、虚拟式的深入研讨,达到思想碰撞、智慧分享、难题破解、能力提升的活动目标。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片段推演”是值得推崇的研修方式。例如,针对青年教师“应对课堂生成的能力较弱”的现状,笔者曾组织几位教师围绕下面的教学案例展开了“片段推演”: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对于例题“35+34”,学生首先提出了两种策略(如图5)。这两种策略,正是教材编排的基本算法。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35+35-1=69。这种策略,不是教材规定的基本算法,也可能不在教师的预设范畴内,我们暂且称之为“生成性策略”。学生出现这种生成性策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你是执教教师,在学生提出生成性策略后,会怎样组织后面的教学活动?

图5

活动前30 分钟,案例材料便发到了每位青年教师的手中,他们独立思考、自由准备,然后开展全员参与的交流活动。分享时,每人既有“讲演”式的原因分析、观点表达,又有“模拟上课”式的对后续教学路径的呈现。所有人员交流完后,大家相互评议,梳理汇总“出现生成性策略的原因有哪些”,整合提炼“生成性策略如何应对比较妥当”。这样的片段推演,无须花费很多时间,且可将探讨视角延伸至活动前后,针对性地解决了青年教师执教能力薄弱的问题。

(四)“即时反思”行动

众所周知,“反思”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不只是回望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是抱着“自己的认知尚有留白”的谦虚心态,梳理内化,充实自我。青年教师的学习机会特别多,无论是参与培训、浸润磨课,还是开展日常教学,青年教师都要争做有心人,养成“即时反思,及时梳理”的好习惯。一段时间积累下来,反思所得会化作能量,有力助推执教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一次校本教研中,研讨内容是“不进位加”。上完课后,执教的青年教师记录了两点反思:(1)大部分学生都有口算基础,知道了计算方法。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2)学生首次接触“列竖式”,教师是否可以直接“告诉”列竖式的规则与方法?这两条反思,涉及学习经验的利用、学习热情的激发及学习方式的选择,谈到了“点子上”。另一位青年教师听完课后,则写下了这样的反思文字:教师是否最终要将“根与根对齐”“捆与捆对齐”抽象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顺序是否要在本课中强调……很显然,在笔算加法的“起始课”中,如何把握教学的“度”,这位教师有所思考。

教学反思,虽然常常指向具体问题,但蕴含其中的,是对学科本质挖掘、教学目标定位、体验方式创新等一般化策略的深层探讨。可想而知,对于具体问题的反思越多,越有利于形成“举一反三”的理念质变,提升教学思辨的张力。

综上所述,就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执教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青年教师若能勤耕日常教学的肥沃土壤,重视专项研修的各类契机,夯实过程常规,锤炼学术内功,那么执教能力定能得到切实提升。

猜你喜欢

课标青年教师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