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探索
2024-04-29吴敏张先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江苏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16〕4号)。自2016年起,无锡市启动首批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至今已有7批,共823名学子接受培养。目前,前三批共246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已顺利入职。乡村定向师范生服务乡村学校,极大地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更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本土化的乡村教师,为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人才支撑。
然而,我们也关注到在现实中因乡村地区本身的生存环境不理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源质量不均衡、发展空间受局限、锻炼机会不充分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给乡村定向师范生真正扎根乡村教育带来极大的考验。此外,在社会需求方面,无锡市乡村定向师范生招生计划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在2022年达到162人。一方面是乡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乡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
(一)国内乡村定向师范生研究
为了解当前国内对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上使用检索项目,以“定向师范生”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一共有403篇文章;以“乡村定向师范生”为主题进行检索,一共有119篇文章;以“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为主题进行检索,一共有36篇文章。
纵观这些文献资料,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关于开展全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16〕4号)等文件,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以“坚持突出重点”为基本原则之一,按照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和振兴教育有关要求,立足重点区域和人才紧缺需求,完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为了解决偏远艰苦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紧缺的现状,由政府出资、专门为农村地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而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江苏省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主要是为促进全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给全省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
(二)国内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研究
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咨询提供对策,满足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内在需求,为制定乡村定向师范教育政策和课程提供依据。
1.中国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前培养研究
由于乡村定向师范生生涯发展的特殊性,他们毕业后将到乡村学校任教,并有一定的服务年限,很多研究者从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学业水平、从教意愿、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予以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
高静为明确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入学动机类型及政策满意度水平,选取江苏省内的N学院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原因以外部动机为主,缺乏内部动机。另外,“报考动机”“性别”“生源地”三个要素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政策满意度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赵喜迎通过自编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报考动机调查问卷》,对南京晓庄学院的205名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动机进行调查,发现:报考动机依次为就业保障、职业理想、高考成绩、经济。任启龙等以淮阴师范学院2016—2019级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对江苏省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及从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在报考时,对专业认同度较高,并随着高校培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而逐步提升,但其专业认同度及提升程度均低于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于是任启龙进而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完善招生宣传工作,确保“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优化高校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学得好”;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确保“留得住”。赵喜迎、江宇以南京晓庄学院2016级和2017级乡村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对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认知情况,发现:定向师范生对政策整体持比较认可的态度,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在报考前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于是赵喜迎、江宇据此提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师范生报考时应加强政策解读,明晰政策认知;建立弹性制度,协调公共意志和个人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社会福利待遇。吴东照采用学习动机量表,对N大学四个年级、五个专业共770名乡村定向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不同年级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内生动机呈现显著性差异,年级越高、内生动机越低,且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三;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外生动机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家庭收入越高、外生动机水平越高。周大众提出采用一些方式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卓越潜质:完善“四协同”的教育推力;统整“三阶段”的培养过程;落实“双导师”的全程引领;推行“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李鲜艳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某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增强职业认同感的路径和对策:核心价值定基础,生成乡村教育扎根动力;树立榜样做示范,形成奉献精神的职业情操;培养文化认同感,增强乡村教育的乡村情感;建立岗位奖励制,增强乡村教育的职业幸福感。陈晓铖等人通过自编问卷对368名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总体良好,但职业意志相对薄弱;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反映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实践差异;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可分为“卓越型”“游移型”“潜力型”和“后进型”四类,“良好的教学”和“适当的负担”对所有类型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均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研究者从课程思政、培养方案、政策制度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2.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困境和策略研究
黄美玲、刘志芳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形成教师职业认同、坚定教育理想、激发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高校应面向乡村定向师范生构建生涯教育理论体系,培育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专业师资队伍,推动课程及教材体系研发,构建生涯课程教学与咨询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李锋、李传武认为招生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培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育人模式相对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实施和成效。基于此,定向师范生的各方培养主体应协同发力,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完善定向师范生招生制度;侧重实践性训练,严抓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建构协同保障机制,打造定向师范生教育平台;优化职前培训制度,确保定向师范生顺利入职。任胜洪、陈倩芸认为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机制存在供给侧、需求侧及定向师范生三维风险,具体表现为“下不去”“留不住”和“无发展”等可能。因此,首先需要基于乡村学校的需求精准打造乡村全科教师,降低供给侧产品“下不去”的风险;其次,用足政策红利激励定向师范生,降低需求侧“留不住”的风险;再次,拓展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降低其“无发展”的风险。陈彩燕、廖伟群认为定向师范生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培养机构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对全科教师“全面素质”培养不足,措施不多;生源素质尚有差距等问题。据此,陈彩燕、廖伟群提出必须深化认识,提高政策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强化乡村教育情怀养成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重建校园师范文化,落实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持续提高乡村教师定位,吸引优质生源。龚雨露、张志行基于对承担乡村教师重要培养任务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调查发现: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有近半数的人受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违约想法,不同的薪资期待与住址的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职前培养的缺位和职后预期生存环境的不如意,职业认同的缺失与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均影响了苏北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履约意愿。因此,他们提出要优化高校培养模式,调整及完善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强化职业保障机制等建议。段志贵等人通过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回乡任教意愿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乡村定向师范生愿意回乡任教,但乐于任教5年以上的比例较小;父母期望、就业保障、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以及家庭经济因素等都会对乡村定向师范生报考、学习和回乡村任教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段志贵等人提出:提高乡村定向师范生回乡任教意愿,要强化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意识,加强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学业管理,创设有利于乡村定向师范生奋斗进取的社会环境,努力建立和完善高师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乡村中小学和乡村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四方联动机制。
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采用“县来县去、定向培养、提前本科、择优录取、考核合格、定向就业”的方式,旨在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努力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这里所说的乡村学校是指县级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为四年制本科,列入本科高校提前批次定向招生,按志愿填报情况分县(市、区)择优录取。提前批次未被录取的,不影响正常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
符合培养院校规定条件的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到户籍所在县(市、区)教育局报到,按照综合成绩排名,选择到有空编空岗的乡村学校任教。各县(市、区)确保到乡村学校工作的定向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定向师范生在读期间,学费、住宿费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办法及标准与其他大学生相同。定向师范生应在乡村学校任教并连续服务满5年以上。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为乡村学校定向招收师范生13107人。“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开展乡村定向师范生招生工作,2022年江苏省共招收乡村定向师范生3246人。无锡市自2016年相关区域培养定向师范生,首批53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已于2020年9月顺利入职。到2022年9月为止,已有246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入职,有577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就读。但关于无锡市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始终处于零起步阶段,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生涯发展现状如何,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职业理想与自我实现之间如何抉择等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在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研究中,研究学者虽然关注到了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履职意愿、职业认同感、职业发展现状等方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缺乏体系化的深度分析。大多数研究仅就政策的某一问题做了现象上的说明,在原因的探寻上留下了空白。追踪研究时间跨度不足,比如有些研究只对新入职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满意度、幸福感、职业认同情况做了数据统计,但没有直击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现场,缺乏后续研究。时间跨度小,所下的结论还需要时间、实践检验,需要拓展丰富研究资料。
二是缺少全景式关怀。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关乎乡村定向师范生本人及家庭、高等学校、中小学校以及地方教育部门等,需要对政策进行客观的全景式关怀,尤其是乡村定向师范生与地方用人教育行政单位的关系研究也处于空白。三是缺乏违约、跳槽、换工作的深度研究,大多学者研究入职后的工作满意情况,缺乏甚至没有深入工作现场,没有深入访谈,没有探究违约、跳槽、换工作的深层原因。
因此,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探讨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生涯发展路径,了解其生涯发展现状,以及分析其现状背后的原因,促进乡村定向师范生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时,通过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评估研究,实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培养目标情况,以及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师发展专项课题“无锡市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