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创诗,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2024-04-29章文凤
现代诗歌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让学生的语言世界变得丰富而优美。因此,有必要立足文化素养给诗歌创作插上灵动的翅膀,让学生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借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在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引领学生把握诗歌的内涵并体会诗歌的魅力。
现代诗歌如散文般清新隽永,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让学生的语言世界变得绚烂多姿。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编排了四篇现代诗《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从课后习题来看,从“体会诗歌韵味,摘抄喜欢的诗歌”到“体会诗人情感”再到“试着当当小诗人,表达自己的感受”,编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由欣赏到创作。同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可见,引导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从鉴赏的角度品一品,去发现每首诗中凸显诗歌情感的地方。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明了每首诗的写作精髓,彼此丰富了写作经验,进而习得写作方法,形成写作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及写作激情。教学环节围绕“学的活动”展开,解决了“学生怎样学才好”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习作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与长效的进步。
〇 修辞丰富,创享诗歌的韵律美
(一)交流与分享:仿写《短诗三首》
生: 《繁星(七一)》采用罗列事物的方式来写,呈现出三个短句,句式相同,节律相同,将母爱的颂歌弹奏出音韵的美感。
生:《繁星(一三一)》运用丰富的联想,用三个反问句,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铺陈出作者对大海特殊的情缘。
生:《繁星(一五九)》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将诗人的情感具象化,形象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
师:诗歌是炼字的艺术,是遣词造句的艺术。冰心奶奶选择了“明月”“风雨”等事物,采用了丰富的修辞和多样的句式来抒发情感。内容表达的创意需要呈现方式的配合。童诗的创作不能刻板模仿,不仅要形似,还需要神似。学习冰心奶奶的写作手法,善于捕捉意象,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让文字中的情感在诗行中涓涓流淌。
(二)精彩的呈现:仿写《繁星》示例
仿写《繁星(一三一)》示例1:阳光啊!/哪一颗种子没有蓬勃生长的生命力?/哪一抹彩虹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哪一次我的眼里没有你灿烂的辉熠?
仿写《繁星(一五九)》示例2:父亲啊!/海边的海啸来了,鱼儿们躲到了宁静的深海。/心中的海啸来了,我只躲到你的身后。
“示例1”中从“种子的生命力、彩虹的绚丽、我眼中的明媚”三个角度来写阳光的力量,排比和反问手法的运用将阳光的寸寸光辉播洒到世间的每个角落。“示例2”中两个“海啸”内涵有别,却具有共通性,对比与比喻手法的运用映衬出父爱的深沉。因为适时、适宜地运用了生动的修辞,句式变化多样,使得诗歌的语言与韵律和谐优美,富有感染力。
〇 联想补白,创享诗歌的凝练美
(一)交流与分享:仿写《绿》
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着色去描绘事物,更具有审美价值。而本诗却仅围绕单一色彩“绿”去展开想象,不仅描绘出了绿色的自然世界,还传递了诗人内心的绿——对生机的渴望与赞美,诗歌的写法很值得探究。
生:诗中共有3处运用了省略号,联系生活、补充内容,我体会到每处省略号背后的内涵,明了省略号是诗人情感表达的工具,给人无尽的遐思。3处省略号贯穿整首诗,将前后内容联结起来,构成了有机整体。
生: 诗中多处借用相同句式进行叠加,韵律十足。尤其是第3小节,描摹出一幅与现实中美景不相符的画面,我体会到因为诗人内心独特的情感,才有了目之所及之景的“绿”的意蕴。
生:为了增加审美,诗歌用词考究。如:诗人运用了“粉绿”这种具有新鲜感的词语,赋予语言惊奇之美;“集中、挤、重叠、交叉”等一连串动词,赋予了“绿”的生机与活力。
师:艾青眼中的“绿”,因为有了好词佳句的加持,省略号的巧用,成功地营造了氛围感,意象清新甜美,语言凝练生动,诗歌由此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美。仿照《绿》创作其他颜色命名的诗歌,也要善于围绕中心主题的色彩,发挥形象思维,联想补白,想象画面,佳作就会信手拈来。
(二)精彩的呈现:仿写《绿》示例
红好像孩子手里红色的苹果汁倒翻了,到处是红的……/在哪儿才能看见这么多红:火红、橙红、梅红、粉红、紫红……/红得让人激动,红得让人沉醉。/国旗是红的,党徽是红的,红领巾是红的,中国人民的心也是红的。/所有的红汇聚起来,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静静地融汇在一起。/突然一曲音乐声,好像指挥家在指挥,所有的红就有规律地跟着节奏高唱着国歌。
“示例”的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了红色渲染着大地,到处都是红色,万物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有规律的排比,变化中的统一,红色竟然与国旗、党徽、红领巾、中国人民的心融为一体,所有的红聚集、重叠,在乐曲声中舞动着青春的旋律,舞动着爱国的情怀。
〇 图文对照,创享诗歌的画面美
(一)交流与分享:仿写《白桦》
生:透过形象生动的插图,图文结合,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将白桦的形态美和光泽变化的色彩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生:作者高明之处在于,将这棵静态白桦玉立于“朦胧的寂静中”“灿灿的金晖里”“姗姗来迟的朝霞”,可以让读者发挥想象,仿佛有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生:结合背景资料可知,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民族象征的文化基因,是融入他们民族血液里的象征。作者表面实写白桦,实则是对白桦的礼赞与对民族的热爱。
师:导入图片,体会诗人为何使用“银霜”与“雪花”这两种意象;对照图文,想象白桦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画面意境深远,借物喻人的写法值得品鉴。
(二)精彩的呈现:仿写《白桦》 "示例
松树在我的后院,有一棵松树,仿佛刷上绿漆,披了一身绿褂。/绿油油的枝头,清新的绿意弥漫,颗颗松针密集,褐色的松果如饰。/在寒冷的冬天里,挺立着这棵松树;在夏天的烈日下,渗出金黄的松脂。/松树四周舞动着层层叠叠的白云,它向四季常青的松树上,又蒙上一层奇妙的色彩。
“示例”作者用清新的文字,描写了弥漫的绿意、松果如饰的松树。在对比的手法中,松树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永远绿意盎然,寒冷中“挺立”的身姿尤为令人敬佩。最后,又将松树置身于悠悠的白云中,奇妙的梦幻使得松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画面感更丰富、更鲜活。
〇 意境转换,创享诗歌的情感美
(一)交流与分享:仿写《在天晴了的时候》
生:这首诗叙述井然有序,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诗歌的文脉。在意境的多重转换中,感受雨过天晴之后,诗人闲游所观赏到的富有生机的美景。
生:第2节的前两句并没有与第1节的前两句完全重叠,而是颠倒语序。在丰富、新颖的诗歌形式中,我感受到作者看到很多新鲜景物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再次发出强烈的邀请。这种句式陌生化的表达,增加诗歌审美。
生: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短句的句式整齐,这些表达新颖独特的诗句,凸显诗人情感的语句,值得关注与学习!
生:第3节“新阳推开了阴霾了”,联系背景资料,我明了新阳推开的不仅仅是天空的阴霾,还有诗人心头的混沌,所以诗人为了把心中的这份喜悦定格、延长,连用两个破折号。
师:围绕诗歌主题,在不断变化的意境中,诗句将诗人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表现得自然贴切。童诗创作时,围绕中心意象,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梳理、挖掘意象的特征,形成创作思路。再借助丰富的修辞、独特的句式、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来描摹意境,相信一首情感真挚、浓烈的现代诗便会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二)精彩的呈现:仿写《在天晴了的时候》示例
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太湖边去走走:/冒出新绿的柳枝,一定是清新又芬芳;/竞相开放的桃花,已争先恐后地绽开笑脸;/不再平静的湖面,渐渐地泛起了波纹;/推过来,挤过去,然后慢慢地汇聚成波涛;/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草间自由游弋,把它有力的奋斗船桨,迎着水流一推一收。
到太湖边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 /迎着风,踏着浪,踩着细沙,走过草坪。/太阳温暖了小草,湖水在暖风中闪光,看水草间流动的银光。/风的脚步——它也在徜徉。
“示例”小作者在天晴了的时候,来到了美丽的太湖边,用美丽的眼睛依次欣赏着柳枝、桃花、湖面、小鱼儿等景物,借助跳跃的节奏和音韵的变化,对太湖美景的赞叹之情和游玩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在诗句间娓娓道来。
张志公老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就是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从语文形式到文章内容,再回到语文形式。”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学生在开放、自由的交际语境中,观察力、感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诗歌中找寻到“修辞丰富、联想补白、图文对照、意境转换”等创作的灵动点,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创享诗歌的韵律美、凝练美、画面美、情感美,感受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培养丰富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