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戏》: 从“剧场”回到“野外”

2024-04-29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4年7期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鲁迅小说《社戏》的节选。要深入解读和准确把握《社戏》的情感倾向,明白它为什么会被收入《呐喊》而不是别的文集,课文以外的原文部分是不能忽略的。

概括地说,原文开头部分写到了“我”两次在剧场看中国戏的经历。第一次是“初到北京的时候”,但除了“满是许多头”,“冬冬喤喤的响”,还有“毛骨悚然”的联想,“我”对戏文本身似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第二次是“忘记了那(哪)一年”,同样,除了“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

荡”,更多的印象都在看戏之外。逼仄、沉闷、混乱,这是“我”所遭逢的,也是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挤”是剧场里最大的特点,以至于在第二次看戏的描写中,“挤”字竟反复出现了五次之多。这两次看戏的经历对“我”来说都有“忍耐”之感,并且两次都是中途离场——最关键的,是两次都有着相同的“省悟”,那就是“戏台下”或“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剧场里有世态百相,是宏观社会样貌的一个缩影。如果现实逃无可逃,就只能在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中换得一丝宁静与快乐。

在原文两段看戏经历的结尾,写到“我”在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中国戏的日文书,书中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这一段话,不仅自然地完成了由写剧场看戏到写野外看戏的过渡,用“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引出后文回忆看社戏,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意旨。

前两次看戏是为后一次看戏张本与蓄势的。与前两次看戏相同的是,“我”对戏本身没什么印象;与前两次看戏不同的是,“我”在家乡看社戏的体验是深刻而难忘的。这种与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体验主要是通过自然风色与乡土人情表现出来的。

鲁镇的风景清新悠远,如真如幻。去看社戏时一去一回的两段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写王献之在绍兴的山水间穿行时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但因为是在月夜,更因为“思与境偕”,所以又多了一些迷离的美感和抒情的意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这几段文字,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一方面让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带有鲜明的散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让读者强烈感受到这是与嘈杂、忙乱、沉闷的现实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是淳厚人性的孕育之所,也是生活理想的放逐之地。作者对淳厚人性与生活理想的深情描画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感慨。或许正因为是“极偏僻”的所在,所以天高地迥,无拘无束,自由而开阔,它让“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让“我”的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它也许只属于童年,但如果没有“剧场”的对比,没有如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在《读一读〈社戏〉全文》中所说的“从‘剧场’向‘野外’的生命空间的转移”,它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又怎么会被唤醒呢?

“乐土”之上,还有被这一片乐土所滋养的淳朴人情。这种纯天然的人情表现为“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并且十分突出地聚焦在阿发和六一公公这两个人物身上。在同去赵庄的十多个少年中,有机智果敢的双喜,有体贴憨厚的桂生,但要说到良善慷慨,应该非阿发莫属了。当双喜问是偷六一公公家的还是偷阿发家的罗汉豆的时候,“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他的言与行是那样的诚恳认真而又本色天成,虽然在说“偷”,但是多么轻松,多么坦然,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至于六一公公,孩子们偷了他的豆,他不是破口大骂,而是责怪“这班小鬼”“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在“我”评价他家的罗汉豆“很好”时,“竟非常感激起来”,接着又送了一大碗“给母亲和我吃”。六一公公温厚豁达的态度,是平桥村人对待远客的礼数,也是乡土社会里逐渐遗失的美好,因而显得尤其珍贵。

儿时看社戏和成年后两次看戏经历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看社戏“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所以,就戏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不同的,是场景和心境,是在不同环境中所投注的不同的主观色彩。

最能体现作者个人情感的应该就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社戏也依旧让人昏昏欲睡,豆与社戏之所以值得回味,是因为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以及那个“也许要哄骗我一生”的故乡之梦。当时现实社会中的乡土人情也是这样富有诗意、可亲可爱吗?我们从《祝福》和《故乡》中,从祥林嫂、闰土和杨二嫂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作者笔下鲁镇人物的愚昧、冷漠、麻木、保守、自私,所以,与其说《社戏》里的平桥村是鲁迅儿时的消夏之地,毋宁说是他成年后内心诗化了的桃花源。

课堂指引

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热情、无私的优秀品质,但推及整篇小说,其中乡村和都市之间对比鲜明的情感基调和意蕴还是十分明显的。限于篇幅,收入教材的课文删去了前两次看戏的经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压缩自有其道理,然而同时,社戏之让人难以忘怀,也因此似乎缺少足够的铺垫。故此,就教师而言,整体观照小说原文的内容结构和情感脉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就学生而言,学习了课文部分的《社戏》之后,再去读一读小说全文,对于真正读懂这篇小说和读懂鲁迅,无疑是有帮助的,这恰恰也是课文《社戏》课后作业五对学生在拓展阅读方面的建议和期待。

同步链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