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2024-04-29罗莹

现代阅读 2024年7期

导语

陶渊明,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他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气节,隐逸旷达是他的人生代名词。要想读懂陶渊明,就不能绕开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性与选择。本期“诗风词韵”,让我们从古诗中体悟陶渊明的旷达人生。

一人生多面:衔觞赋诗背后的少年壮志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当人们聚焦陶渊明的“隐逸旷达”时,往往忽略了他亦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事实上,陶渊明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他在许多诗歌中都曾提到自己的年少壮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节选自《杂诗十二首·其五》

/ 解 读 /

诗人回忆少壮时代,即使没有乐事,心里也充满欢欣,一个“自”字道出了年轻人本真的活力,具有昂扬的生命力量。下句与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满怀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如大鹏展翅一般凌空高飞,有所作为。一个昂扬向上、胸怀天下的少年士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节选自《拟古九首·其八》

/ 解 读 /

诗人描述了年轻时持剑独自外出行游的经历,颇具侠义情怀。不过,这并非是对诗人真实生活的重现,史料中并无陶渊明年轻时千里行游的记载,故而诗中的“行游”体现的是他对理想的求索。“行游”的路程从张掖(位于今甘肃)到幽州(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两地相距千里,用行游之远、路途之长衬托出追求理想的艰辛与迫切,加深了诗人“壮且厉”的刚强豪迈。

二人生雨季: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挣扎

东晋末年,战乱不止,新的选官机制九品中正制使官场被世家门阀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官场的真实写照;“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世风日下,人们追逐高官厚禄的心理日益泛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身没落官宦家庭的陶渊明纵有“逸四海”的志向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他本性清高耿直、赤诚率真,有“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的品质,并不适应复杂的官场,又怀揣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他时仕时隐,仕有仕的苦恼,隐有隐的不安,心灵笼罩上一层厚重的阴云。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东晋]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 解 读 /

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十余载的宦途沉浮令陶渊明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深切了解,但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赴任途经曲阿(今江苏丹阳)时写下这首诗。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解读。首四句开宗明义,诗人自叙年轻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表明自己淡泊自持的个性,与当时门阀倾轧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次四句点明出仕缘由是机会到了,但诗人只将其看作暂时的栖身之路,自己钟爱的还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九至十六句中,诗人叙述赴任途中的所见所感: 。诗人使用飞鸟、游鱼的意象,表明这些动物尚且能依凭本心,自由存活于天地间,自己却违背本性踏上仕途的惭愧之情。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总结,“真想”是诗人的归隐本性,“行迹”则是如今的出仕之路,诗人尝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最后自叙今后的打算:听任自然的变化,最终我还将返回田园。

诗人反复强调自己的淡泊心性及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喜爱与怀念,实质上反映了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登上小舟前往赴任,孤舟越行越远,诗人的归思之情也愈发浓烈。等到行过千里,思归之情达到顶点。此时见到异乡的风景只感到倦怠,一心想回到自己的田园。

三人生华章:走出雨季后的澄澈清明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的陶渊明终于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做出了选择,他辞去彭泽县令,正式开始了隐居生活。穿过人生的雨季,此时陶渊明的精神已然挣脱现实的纷扰与枷锁,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饮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建造房舍。②人境:喧嚣纷扰的尘世。③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④尔:如此,这样。⑤南山:指庐山。⑥日夕:傍晚。⑦相与:相交,结伴。

/ 解 读 /

心境之旷达:在人来人往的尘世建造房屋,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嚣,这看似矛盾,但恰恰证明了环境虽有闹静之分,诗人的心境却不再随尘世纷扰起伏波动,澄澈清明的心境正是诗人超脱世俗的原因。

生命之超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其中“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更显余味悠长。“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摹出一幅恬淡自然的画面: 

此时此刻,诗人既不拘于物欲,又不累于功名,超越了世俗与自我,悠然采菊望山,与飞鸟同乐。回归自然的陶渊明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呈现出平和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在夕阳的照耀下,南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飞鸟成群结伴返回山林,万物就如同诗人摆脱官场束缚一样悠然自在。

微写作

请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以下“陶渊明的自叙小传”补充完整。(200字以内)

我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没落官宦的家庭。幸运的是,父亲和祖父留下许多藏书,我便在书籍中给养灵魂。年少时,我心怀“逸四海”的志向,渴望“执剑独行游”。然而,身处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的乱世,我空有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后来,我

诗词活动

用诗词探索人生

生命是鲜活的,有人渴望一展抱负,因此为理想上下求索,不懈奋斗;也有人向往平静的生活,因此归隐独居,让心灵自由栖息。生命是多彩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陶渊明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方式,谱写出了人生华章。你想用什么方式度过人生?试着用诗词描述出来,填入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