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拜

2024-04-29卜若洋

现代阅读 2024年7期

阅读推荐

推荐理由:回望过往,年轻人看见的,是家族的历史变迁,也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建议阅读用时:10分钟 完成用时:

历史的回音在这里由清晰走向漫漶,又由漫漶走向清晰。

威严的墨色石碑,矗立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凛冽的朔风扫过,摧折遍地枯草,送来一缕邈远又凄厉的鸟鸣。

我在石碑脚下俯首,怀着最原始的崇敬甚至惶恐。我知道它记载着悠远的家族往事,是车轮碾过岁月的余音。

我所听到的故事,从曾祖父开始。这位我未曾谋面的老人,在别人口中是侠肝义胆、快意情仇的英雄。他婚后没过几年便参军入伍,远赴他乡。某日清晨,帘外雨潺潺,一位妇人被急促的叩门声唤醒。曾祖父牺牲了,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妇人一怔,两行泪瞬间融入茫茫雨幕。她本想再问点儿什么,可回头望望炕上的四个孩子,只觉像无根蓬草,却也只得拼命生存。这妇人是我的曾祖母,她含辛茹苦哺育成人的四个孩子中,老大便是我的祖父。

现在,祖父站在我们这行人的最前方,风吹动细碎的沙砾,也吹乱祖父额前稀疏的白发。

祖父的青春多半献给了“天苍苍,野茫茫”的青海草原。临行前祖母从灶台上抹下一小块土,小心翼翼地用红纸包好。这是依土地而生的人特有的习惯。祖母看着他潇洒地挥手、转身,再也没有回头。后来,西北雁声方落,华北的秋风里便平添几缕相思的白发。我从未听祖父讲起过草原上艰苦或美丽的生活,只知道相较于令人眩目的绿草原,他更钟情于沉默寂寥的黄土地。于是几经辗转,祖父重回桑梓。他怜爱地看着眼前懂事却羞怯的孩子,得知孩子平日砍柴时总怀抱着心爱的收音机。这个孩子就是我的父亲。

现在,父亲站在我前方,虔诚地在墓碑脚下对着土地低语,厚重的眼镜片遮不住他眼中深邃又柔和的目光。

身边的伙伴还在嬉闹时,父亲便已渴望走出小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渐渐感知到,走出村子的唯一一条路,叫读书。狭小的居室里,父亲深夜点灯,趴在窗边苦读。初中毕业那年,父亲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高中录取。他激动地跑回家,却只见破败的垣墙、饥瘦的家人。他不愿独自一人躲进知识的象牙塔,而让家人握着生锈的铁犁向泥土讨生活。于是,他毅然放弃了高中学习的机会,进入中专为工作做准备。如今想来,没能完成学业是父亲终身的遗憾;但也正是从迈出这一步开始,整个家族有了走出闭塞村庄的希望。

现在,早已定居城市的我们却又重返乡间,寻根问祖,溯源历史。

我站在队伍最末端,轻抚去岁月的尘埃,重读长辈这部书。我看见一帧帧剪影交织重叠,组成许多跃动的词语:忠勇、辛勤、求知、仁义礼智信、耕读传家……最终凝成闪着光的两个字:永恒。

我忽而想到,自己读的不过是本家的一部书。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又有多少前辈先人燃尽心血,赋凝重的历史以温情,赐古老的岁月以文明。他们历经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他们见证日月流转、春秋代序,他们于天地间生长又凋亡,他们以个体的渺小承载起宏大的历史年轮的变化。“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土地之上的人民将文明寸寸耕耘。

犹记得祖父教导之言:“苦日子都让我们受了,未来的好日子还得靠你们。”我们站在年龄序列的最末端,却是整个家族、整个民族最新的生长点。更好的中国,必将由我们建设。

祖父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拜!”一群人肃然跪下身去,深深地将头贴向土地,虔诚地向墓碑祭拜。

我明白,这是在祭拜一个远去的时代,祭拜一群不曾远去的人、一份不曾远去的文明。历史的回音在这里由清晰走向漫漶,又由漫漶走向清晰。

这一拜,身上便有了百年的重量。

(来源:《中学生·新作文》2024年1月刊,有改动)

悦读鉴赏

文章以一场回乡祭拜为切入点,抒发对长辈及往事的追忆和感悟,条理清晰、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文中叙述了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的动人故事,从中可见作者的思考:一是通过家族在悠久岁月中的变迁,感受到了忠勇、辛勤、求知等家族特质;二是以小见大,从家族推及整个中华民族,仿若看到中华民族在日月流转间生生不息、寸寸耕耘。最后,在回首过去的基础上,作者既对自己、也对青少年读者寄予美好希冀: 站在家族、中华民族最新的生长点上,大家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情境任务

逝去的故事,不该被遗忘。了解长辈们的过去,在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动人故事中获得新的感悟,并以此为基础给逝去的亲人写一封寄托思念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