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行针灸“调神”之法在小儿抽动障碍中的应用

2024-04-29孙云云张建敏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调神

孙云云 张建敏

【摘要】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属于儿童疑难疾病之一。目前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患儿不良的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神”与心理活动、精神情感密切相关,“神失调”是诱发或(和)加重抽动障碍的首要因素。五行针灸是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一种古老“调神”针法,该针法可直接针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神失调”进行干预,临床疗效颇为显著。阐述“神失调”在抽动障碍发病中的机制,探讨具有“调神”之法的五行针灸在诊治小儿抽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抽动障碍;神失调;五行针灸;调神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2-0141-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272.6

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1]。据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小儿抽动障碍患病率为0.05%~3.00%[2]。超过1/2的患儿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及学习生活[3]。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中患儿的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4]。在药物治疗方面,虽然西药可选择的种类繁多,但是使用剂量的掌握、可能发生的撤药反应、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中医认为,“神”与心理活动、精神情感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发现患儿普遍存在性格怯懦、脾气急躁、易敏感、易紧张等“神失调”的表现,并且一系列“神失调”的临床表现也是诱发或(和)加重病情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医治疗的“调神”之法在治疗抽动障碍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灵枢》在开篇便提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五行针灸继承并发扬《黄帝内经》中的“守神”之法。不同于其他针法着重要求对症状及体征的辨识,该针法要求医师“放下思维,进入感官”“以己之神,会彼之神”,通过辨别及扶持患者的护持一行来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5-6]。

临床中发现,该“调神”之针法在治疗抽动障碍中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治疗及辅助治疗效果。本研究拟总结注重“调神”的五行针灸在诊治小儿抽动障碍中的经验,报告如下。

1 中医“神失调”在抽动障碍疾病中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抽动障碍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非运动症状(包括先兆冲动、感觉调节障碍和抽动相关认知)作为驱动力,促使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7]。非运动症状与特定的感觉相关,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瘙痒、麻木、膨胀、拘紧甚至疼痛等,加之抽动障碍患儿本身具有敏感、易紧张、胆小、委屈、易受惊吓等性格特点,因此,非运动症状在抽动障碍发病及病情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抽动障碍的中医病机,传统的医家认为,该病的抽动症状主要责之于“风”,发声及秽语的症状表现主要责之于“怪病多由痰作祟”,肝风动摇,风痰内扰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8]。韩斐教授临床观察到抽动障碍患儿不但在出现症状时具有相应抽动部位“紧张”“麻木”

“瘙痒”“酸痛”“异物”等异常感觉,而且在出现症状之前就伴有类似情况[9-10]。患儿以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属于中医的“神失调”表现,此表现会导致和(或)加重躯体方面的临床症状。结合患儿本身具有敏感、易紧张、胆小、委屈、易受惊吓等心理活动特点,将中医抽动障碍病机归为“肝风内动、风痰内扰”不足以真正体现抽动障碍的病机。“神”是“形”的主宰,“神”失调可以影响“形”方面的相关表现。中医“上工”认识并治疗疾病,更多是从“神”的层面去干预,因此,“调神”之法在治疗小儿抽动障碍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 辨识“护持一行”与针灸“调神”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此篇在开篇便提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生来五行俱全,而五行之中又有其“护持一行”(又称为“主导一行”),故将人以“五行”划分之,并在文中详细列出“木行之人、火行之人、土行之人、金行之人、水行之人”,分别详细论述其不同外貌形态及性格特征。《灵枢·通天》中又载“凡五人者,其筋骨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列属于不同五行的人,其筋骨强弱、气血状态也是不同的。因此,该“护持一行”影响人一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态,五行针灸的辨证施治过程就是围绕其“护持一行”而展开的。

《灵枢·本神》篇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素问·宣明五气》亦论及“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因此,中医五脏并非单单有形之五脏,其藏有“血、脉、营、气、精神”之物质,而物质之中藏有“魂、神、意、魄、志”,故五脏各有其“神性”,不光在有形之器质方面紧密配合,亦在无形之“神气”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倚靠。

五行针灸提出,人的生命有3个层面,即生理、思想意识、精神灵魂。人是一个整体,每个层面疾病的产生不可能不会影响其他的层面,由此,相应的治疗也不应单单停留在某一层面。因此,五行针灸基于以上《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强调在治疗的层面要关乎其“神”,此“神”亦非单单“心神”之神,而是上述论及的各个“五脏之神”,其治疗的主要宗旨在于扶持人之“护持一行”所相应脏腑之“神”。

3 五行针灸“调神”之法在抽动障碍中的应用

在临床中发现,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不仅某一部位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容易反复,而且各部位的症状容易交替出现。同时,“紧张”“麻木”“瘙痒”“酸痛”“异物”等异常感觉早于或者伴随着抽动

发病的部位。传统的针灸方法往往采用对发作部位的相关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但临床中往往出现患儿配合差、穴位选择不明确、临床疗效不理想等相关问题。因此,需要医者不光立足于类似“肝风动摇,风痰内扰”复杂多变的抽动障碍临床症状之上,还要触及患儿“神失调”的病机所在,给予患儿深层次的治疗。五行针灸这门“调神”之法在此具有独特的优势。

五行针灸遵循“先祛邪,再扶正”的治疗大法。根据五行针灸的相关理论,“邪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患儿长期处于各种心理压力之下(来自家庭父母的过度期望、

与日俱增的学业压力、老师同学的看法或偏见)。这些压力作用于患儿的“护持一行”,逐渐削弱其防御能力。“邪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在五脏间不断传递,形成破坏性的恶性循环,“神”最终失调,导致患儿人体失衡、抽动障碍非运动症状和临床运动症状的发生。祛除“邪气”往往采用肺俞穴、心包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直接触及五脏的层面,激发五脏之“神、魂、魄、意、志”,打破“邪气”在五脏之间的恶性循环。

“扶正”疗法是在每次治疗结束时,采取患儿“护持一行”阴阳两经的两组“原穴”的补法结束该次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论及“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同样是在患儿身体的深层次给予相应扶持。通过“护持一行”气血能量的逐渐恢复,给予患儿“神”方面更好的疗愈。

4 典型案例

患儿朱某,男性,15岁,初诊日期为2021年4月15日。主诉,眨眼、清利咽喉8年,加重伴身体抽动1个月。现病史,患儿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伴有清利咽喉“keng”声,症状时有时无。1年前眨眼、清利咽喉声复发,并出现点头、扣牙、胸闷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抗链球菌溶血素“O”、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抽动障碍”,口服盐酸硫必利50 mg,2次/d,症状无明显好转,又加服氟哌啶醇

1 mg,2次/d,症状仍未见明显缓解。近1个月眨眼、清利咽喉声、点头、扣牙频率增多,胸闷症状加重,并频繁出现鼓肚子现象,近来脾气暴躁,常有秽语,打人2次,遂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病程中,患儿自觉眼部、咽喉部干涩,烦躁易怒,自觉胸闷异常,在家中常感到坐立不安,外出走动胸闷方可缓解,平素学习压力较大,食纳一般,自觉困倦,入睡困难。现口服盐酸硫必利片

100 mg,2次/d,氟哌啶醇1 mg,2次/d。平素慢性鼻炎病史,家族史无殊。查体,舌红苔白腻,脉弦滑,六部脉象无明显阻滞。辅助检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62分(重度)。五行诊断为“木”。

治疗一诊(2021年4月15日):祛除“邪气”治疗,留针3 min后患儿双肺俞穴、心包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周围出现红晕,留针10 min后患儿稍有厌烦心理,遂出针,嘱患儿复诊时再行该手法治疗,以木的原穴(双侧丘墟、太冲,每穴先行无瘢痕麦粒灸,然后直刺得气后行补法出针,不留针,下同)结束该次治疗。

二诊(2021年4月22日):患儿家长诉患儿经上次治疗后扣牙、点头症状减轻,仍眨眼、清利咽喉,烦急较前减轻,自觉胸闷仍需外出行走,但不再有秽语、打人现象,倦怠乏力、入睡困难减轻,20~30 min可入睡。查体,舌红苔稍腻,脉滑数,肝肺稍有阻滞。因上次“邪气”未尽,重复上次祛除“邪气”治疗,留针15 min后穴位周围红晕消失,脉象检查时肝肺阻滞消失,无需再进行祛除肝肺阻滞治疗,选取木的原穴以同样手法结束该次治疗。

三诊(2021年5月6日):患儿家长诉现患儿眨眼、清利咽喉、点头、扣牙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出现轻微下颌关节动、张嘴,烦急易怒、胸闷症状较前减轻,外出行走次数减少,已不再有秽语、打人现象,入睡稍困难。查体,舌红苔薄微腻,脉滑数,脉象提示三焦经与胆经之间存在阻滞,穴位选取耳和髎、瞳子髎,直刺得气后行补法出针,患儿当即自觉眼部干涩减轻,且胸闷症状有所缓解,选取木的原穴以同样的手法结束该次治疗,嘱患儿家长氟哌啶醇可减至0.5 mg,盐酸硫必利仍保持原有剂量服用,可给予患儿心理疏导,减少不必要的课业压力。

四诊(2021年5月20日):患儿家长诉经上次治疗后,患儿所有症状减轻大半,未再出现新的症状,现稍眨眼,清利咽喉,下颌关节动,无胸闷、烦急易怒,纳尚可,入睡困难减轻,梦多。查体,舌红苔薄,脉滑,予神阙隔盐灸3壮,针灸木的原穴,嘱患儿家长停服氟哌啶醇,盐酸硫必利可减至75 mg,可调整至3周就诊1次,嘱患儿开始减盐酸硫必利,每2周减1/4片(25 mg)。

五诊至十诊(2021年6月10日—9月16日):主要选取患儿木的时令穴(足临泣、大敦)、木的原穴、肝俞穴、胆俞穴进行针刺治疗,患儿现抽动症状已不明显,西药已减停,稍有眨眼,自觉喉咽部有痰,纳眠尚可。查体,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六部脉无明显阻滞。

按语:该抽动障碍患儿病程较长,症状易于反复、交替出现,且出现烦躁易怒、静坐不能、胸闷异常、骂人打人等伴随症状,临床中服用西药效果不佳,因此需寻求患儿症状背后的起因。从五行针灸角度上看,患儿进诊室前行走步伐轻盈,自诉病情时木之“呼”声明显,语速较快,目光炯炯有神,脸部自带“苍色”。“木曰曲直”,患儿家庭期望较高,造成长期学业压力巨大,长此以往,不堪重负,木失调达,导致患儿烦躁易怒、静坐不能、打人骂人。因此五行诊断为“木”,采用五行针灸扶持患儿“木行”以纠正患儿“神失调”。祛除“邪气”的针刺部位为患儿后背,针刺深度为浅刺,尽量减少了患儿视觉下的恐惧心理。小儿天性好动,祛除“邪气”时留针时间有限,因此对于某些“邪气”较重的患儿需采取多次祛除“邪气”的针刺治疗。重复祛除“邪气”治疗可以祛除患儿长期积压在内心的不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出入阻滞”。“木之原穴”“木之时令穴”的针刺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患儿“神”的最强扶持,这是帮助患儿在减停西药的同时达到临床控制的根本原因。

5 小结

抽动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的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认为“神”与心理活动、精神情感密切相关,“神失调”是抽动障碍诱发或(和)加重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医治疗的“调神之法”在治疗该病时显得尤为重要。五行针灸通过“调神”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促进患儿精神和行为恢复,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肿瘤相关抑郁焦虑、皮肤病等,疾病谱广泛,临床也颇具疗效。抽动障碍在西医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临床治疗中遇到瓶颈。研究表明,五行针灸可以为抽动障碍的治疗及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M].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4-35.

[2] YANG C S,ZHANG L L,ZHU P,et al.The prevalence of tic disorders for children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dicine(Baltimore),2016,95(30):e4354.

[3] 王诗妍,马丙祥,李瑞星,等.儿童抽动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1,13(4):297-301.

[4] 柯钟灵,陈燕惠.抽动障碍相关共患病及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9):1009-1012.

[5] 诺娜·弗兰格林.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6] 王京京.对重“治神”的五行针灸在疑难病诊治中的探索[J].中国针灸,2019,39(4):433-436.

[7] 刘鑫,衣明纪.抽动障碍患儿的非运动症状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5):511-514.

[8]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4-137.

[9] 李霁,韩斐.韩斐运用中医心主神明论诊治抽动障碍思路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8):151-154.

[10] 孙云云,韩斐.韩斐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经验[J].北京中医药,2020,39(5):457-459.

(编辑:郭晓添)

作者简介:孙云云,女,硕士,住院医师。

通信作者:张建敏

猜你喜欢

调神
黄日龙主任针灸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缓临证经验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调神”类针法内涵初探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从“神—脑—心”体系探析“调神”针刺法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冬季养生五大关键词
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抑郁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郁证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