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

2024-04-29朱海珍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27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共情

朱海珍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共情能力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共情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共情能力有助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本文通过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与扩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这两方面来探析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路径,希望借此来提升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小学阶段  中高年级学生  共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指出:“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共情能力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以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为切入点,接着对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探析,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

一、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共情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共情能力有助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通过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助于培养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2]从这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共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通过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使得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对对方的情感做出适当反应,引起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增进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互信。共情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有助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时期是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共情能力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去自我中心性与利他概念的形成。通过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使得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并非是万事万物的中心,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心理相容、地位平等的集体之中,引导学生在这个心理相容、地位平等的集体之中,需要每个个体无私奉献,从而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去自我中心性与利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去自我中心性和利他概念的形成是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培养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可以有效推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本文通过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与扩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这两方面来探析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路径,希望借此来提升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3]

(一)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

研究发现当个体共情能力不足时,我们通常都会发现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往往缺少被他人共情的体验,当个体接收到了越多的共情体验时,往往也就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当别人需要时,则可以从个体这里“取出”更多的共情。[4]因此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首先是要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是培养其共情能力的有效方法。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体验可以充分发挥角色扮演活动的主要作用。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角色扮演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感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积极主动获得共情体验。其次,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环境,增强对各种社会角色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在真实体验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共情体验,从而提升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

(二)扩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

研究发现,共情能力相对偏低的个体,其在意识层面,他们通常会有一些自己固有的观念,存在执拗现象。[5]固有的观念与执拗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要打破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观念、改变其执拗现象,就需要扩大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扩展其认知领域来丰富其观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目前对于扩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名著与科普,之所以要阅读名著和科普,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历史、思想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扩展一个人的认知领域,能够从多维度重新看待问题,这样就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有的观念,而是产生更灵活的观念,可以应对多变的环境,从而提升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

三、总结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增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体验与扩展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领域这两方面来探析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路径,希望借此来提升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共情能力,推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雨蓓,刘欣禹.小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教育观察,2020,9(03):84-85+97.

[2]李晓燕.小学生共情能力的内在心理机制:执行功能的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6):65-66.

[3]史晓露.小学生共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58-60.

[4]周娗娗. 共情训练对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影响[A].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7:1.

[5]王永梅,刘聪慧,张耀华.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共情及其与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9:1.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共情
共鸣与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实践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