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故事核”的拓展来进行写作训练

2024-04-29胡秋平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29期
关键词:捕捉拓展

胡秋平

摘要:记叙文写作时,要具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敏感的心灵,像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素材那样捕捉“故事核”,捕捉富有故事价值的“故事核”,再以“故事核”为中心来加以拓展,选材布局,塑造形象,突出主题。

关键词:捕捉 “故事核” 故事价值 拓展

初中写作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就是“讲故事”;写人,就是讲人的故事;记事,就是讲事的经过或缘故;写景,就是讲景的故事;状物,就是讲物的故事。

水果大都有一个坚实的果核,果肉依附在果核上;那么故事也可以设置一个“核”,让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依附在这个“核”上,这里所说的故事之“核”,指的是在故事中凝聚内容,承载情思,起核心作用的情节。可以说,凡是故事必有其“核”,“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

初中课文中,《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核”是皇帝被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的新装;《背影》的“故事核”是父亲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为“我”送行;《散步》的“故事核”是一家三代人郊外散步。缺少了这个“故事核”,整个记叙文的骨架就难以竖立。

正如优秀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一样,有精彩的“故事核”,才有精彩的记叙文。记叙文写得不好,就像蹩脚的电视剧一样,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内容空洞,结构涣散,平庸乏味,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清晰、稳固、紧凑的“故事核”,因此可以说,初中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核”决定。

我们知道,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故事发生,如一次聚会,一次尝试,一次开心,一次失误,一次误解,一次分歧,一次争吵,一次忍耐,一次觉悟,一次自责,一次不理解,一次好心未得好报,一次热心对冷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形成“故事核”呢?不是的。只有那些具有人情味的、容易产生矛盾纠葛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素材才能形成“故事核”。

“故事核”从哪里来?我们不妨带着感情去选生活镜头,在见微知著中洞察,深入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尽可能深入地想一想,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挖掘事情的本质,学会领悟事情中蕴含的深意。

记叙文动笔之前,可以先考虑围绕一个什么“故事核”来叙事。找到这个“故事核”,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一个边界清晰、稳固坚实的基础,设定了一个表达情与思的具体的载体。

记叙文写作时,要具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敏感的心灵,像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素材那样捕捉“故事核”,捕捉富有故事价值的“故事核”,再以“故事核”为中心来加以拓展,选材布局,塑造形象,突出主题。

“故事核”的拓展,基本思路一:(多)要素添加:时、地、人、事、物、景、情、理。

如《我的老师》其“故事核”为抒发对蔡芸芝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有关蔡老师(人)的七件小事(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地),从平时写到假期(时),从学习写到生活(景),始终贯穿着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爱”思想感情(情),且步步加深(理)。经过添加,蔡芸芝老师一颗热爱儿童之心的形象就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了。

再如对“故事核”“爷爷送我上学”进行(多)要素添加:一天早晨(时),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景),爷爷(人)非常担心(情),决定亲自送我到距家十几里外的新华实验学校(地)去上学(事)。

基本思路二:细节展示=人物描写+景物渲染+情感抒发,如《散步》就是在“一家三代人郊外散步”的“故事核”统领下作细节展示的典范。

人物描写:围绕我、我的母亲、儿子、妻子描写。

景物渲染:“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情感抒发:背小背老,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为了突出“责任感”,突出“歧路之争,由‘我裁決,不能两全”这一细节。

经过细节展示,《散步》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就变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

由此可见,“故事核”的有意识拓展:一为横截,截取整个故事最有意味的部分,进行细节展示,如《散步》;一为纵截,即结构上平铺,有意识地做要素添加,如《我的老师》。

如何根据“故事核”加以拓展写好故事?方法之一:“折腾”!即在展现某个情节时,运用多种手法加以反复渲染,展示复杂过程,也就是一个劲儿地“折腾”。

《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他没有自己去看,而是叫了一些大臣去,这些大臣都没有看见布料,却先后对布料大加赞美,为什么?这是安徒生的“折腾”,经过这么一“折腾”,深刻地揭示出当时被谎言充斥的社会现实——从社会最高层到社会最底层。

《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出现之前,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的情节,也是在反复“折腾”。当船上遇到穷水手于勒时,莫泊桑又“折腾”了:父亲看见了,不放心,便叫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放心,又叫父亲去向船长打听……“折腾”的原因是父母根本不想让发财梦破灭。

鲁迅也是“折腾”的高手,社戏还没看,就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一波三折;三打白骨精,吴承恩在反复“折腾”;七擒孟获,罗贯中“折腾”得更凶猛了。这样看来,故事情节起起伏伏就是一个劲儿地“折腾”。

常用的“折腾”方法有一波三折、复叠兴波、平中见奇、跌宕起伏。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猜你喜欢

捕捉拓展
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