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贵军教授从少阴君火论治胸痹思路探析

2024-04-29王美玲张琳琳赵晨翔石贵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少阴胸痹

王美玲 张琳琳 赵晨翔 石贵军

摘要 火者,万物生生之源也,人之血肉躯体全赖于一团火气而安身立命。心者,君主之官,五行之火也,即君火也,位居于上,犹如太阳之光亮,温煦万物,主宰生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火衰而君火不足之时,势必遭致外邪所扰,阴寒之邪趁袭阳位,凝于少阴心脉,由此提出“君火不足为本,寒凝手少阴经脉为标”,为胸痹一病所发之因。治当扶阳助火为先,尔后温阳散寒以祛标邪。

关键词 胸痹;少阴;君火;石贵军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3.033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200404079YY)

作者单位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000);2.长春市中医院(长春 130000)

通讯作者 石贵军,E-mail:zsmsgj@163.com

引用信息 王美玲,张琳琳,赵晨翔,等.石贵军教授从少阴君火论治胸痹思路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3):566-569.

胸痹之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1。中医认为火者,阳气也,其作用当比空中太阳,太阳之光为天之阳气,化生万物;而君火在人体中,亦犹如天之阳气,心主血脉,温煦推动着血脉的运行与生命能量的转化。《医门法律》曰:“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2”。手少阴心起于心中,故胸痹病在于心,寒邪属阴,心火衰故乘之,阳气大伤,闭阻脉络,不通则痛,心为君主之官,岂容昏昧,火具明光之性,最俱寒凉。由此可知,胸痹之因当责于少阴君火不明。

石贵军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二十余载,善运用经方,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及圆运动的理念,以六气三阴三阳为主要学术思想,临床治疗冠心病及其多发病屡现奇效,故而将石贵军教授从少阴君火论治胸痹思路阐释如下。

1 少阴君火之“由”来

少阴以君火主令,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热者少阴君火所化之。谈及少阴,不难想到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少阴心属火,心为君主之官,具火之性,故为君火;少阴肾属水,其位在下,为癸水之脏,内寄相火,人体阳气为本,阳在上为君火,在下则为相火[3

君火司化,相火从之,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火位于上,坎中一阳为火之根,坎阳升则上济离位化而为火,水从火升化而为火,则寒从于热也,故少阴之气以水火并齐,而独以君火名之,是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则生生不息,共为人体生命之根,源气之所。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谈及:“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4。由此可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位高权重,其余脏腑听命于心君而各司其职。彭子益在圆运动中论述道: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气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5,此即少阴君火之由来。再则《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云:“岁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属木,故温而多风也,春分至小满属君火,故暄暖也”[6。也就是说从大寒到春分时节,地气上升,蛰伏于地下的阳气就会不断地升于地面,而地上的阴气也随之越来越少。到了春分之时,地上之阳与地下的阳气对等,天气也就逐渐变暖,春分至小满节前当令之气为少阴君火,此时因木气不断向上生发,天气由寒冷逐渐变暖,当木气生发到一定程度,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化而为火,天气也就从温转为热,而火主神明,在五行及五脏之中拥有最高地位,故称君火。所以少阴君火之名的由来不仅关乎六气阴阳,亦取决于其在五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少阴君火与胸痹之理析

何为痹也,《黄帝内经》中已给了明确的答案,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塞不通也,石贵军教授认为风、寒、湿三气不单纯是人们常说的六淫之邪与风寒暑湿燥火,而是根据运气学说,厥阴风木即是风,少阴君火即是热,少阳相火即是火,太阴湿土即是湿,阳明燥金即是燥,太阳寒水即是寒,其中火与热无本质差异,按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两者仅程度之别。《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寒,在地为水”。由此可知,六气本身是存乎于天地之间的,因天人同气,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之气而生六腑,秉地之气而生五脏。人身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因其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若病则六气各随其性而为害,实则克其所胜而侮其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所以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所以痹证的发生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出现了问题。而胸痹病在心,心为火为诸脏之主,诸阳汇聚于此,胸痹的发生就是少阴君火出了问题,火气不明,加之为外邪所扰而无以安其位,故心病也。

《金匮要略》有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7。此条是说,脉象当取其太过不及的盛弱,来定虚实。寸者为阳,尺者为阴,寸部旺于尺部,此为常也。阳微阴弦,便是寸微,阳虚于上;尺弦,阴盛于下,弦者,肝所主脉也,应见于左关,尺弦者当以水寒不能生木,木郁而水不升也。寸部脉见微,是为胸中君火不足,尺部脉见弦,是为下焦寒水痰涎之阴邪偏盛,阳不敌阴,则阴邪上泛,浊气壅塞,逆犯清阳,是以胸痹,邪贼弑君,宫城逼进,作心痛。说明了胸痹心痛发生的病机,是由于胸中的阳气不足,下焦的阴邪偏盛,上乘阳位,搏结于心胸,阻塞气机所致。故本条以“阳微阴弦”的脉象,揭示出了胸痹病机的总纲,对胸痹要以助君火而降浊阴为治,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故石贵军教授常以汽车的“发动机”和“油箱”为例比喻君火、相火,其中君火即心火,相当于为身体源源不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相火即少阴肾火,相当于“油箱”,以液体的形态存在,不断为“发动机”输送能源,其中相火之“油”宜藏不宜泄,若泄则无法供能。少阴君火之气,水火并统之,一为心,二为肾。手少阴心者,火也;足少阴肾者,水也,君相二火均在其内,乃人身立命之所,生理情况下水升火降,阴阳交济,二气合为一气,君火以明。若病,则二气不相即济,水下寒,而火上炎,但水能克火,癸水拥有制胜之权柄,故而,水克火则少阴病多见癸水之寒而不见丁火之热。再者,水火往来,化生中气,也即是中土,其含有阳明燥金之气以及太阴湿土之气,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也。仲景师曾在《伤寒论厥·阴篇》362条中说“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其实说的就是阳明燥金之气是否能协和调节太阴湿土之气,生理状况下,中土气旺而阳能居内,肾水不寒不致于上泛克火,此为顺,常也;反之则阳明燥金之气不敌于太阴之湿,致湿土泛滥。土生于火而灭于水,土燥阳足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荣,木静风止,水寒而土湿则木郁而风生也[8。所以,少阴君火之气弱,则易寒化,相伴而起者必是太阴之寒湿,木郁不能生火,火土俱负,循环往复,其势然也。因而,石贵军教授认为君火不足,风寒湿痹阻于胸部是胸痹发病的主要病机,尤以少阴君火之气弱为其根本所在,而风、寒、湿三邪痹阻胸部乃为标象。

3 论治思路

石贵军教授认为,疾病该当首辨虚实,次辨阴阳,再辨阴中阳,阳中阴。至于为何要首分虚实,指出虚实是辨证用药最重要、最需要先明确的环节,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邪气盛则为实,精气夺则为虚。所谓八纲说的都是气,其实寒热表里都不用分,虚实才是纲,其余六个都是目。虚实才是气最明显之态,分得虚实才能定补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补泻反则病益笃,这也是《内经》中经常强调的主旨。分清补泻才有补什么泻什么的问题,阴阳在补泻的前提下就很具体了。先分阴阳则不知所云,在补泻确定的前提下再分阴阳才能够将治疗思路了然于胸中。

3.1 首辨虚实

“虚者何,无也;实者何,有也,此言其体”。老子曾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9。在人则身体四肢百骸筋脉肉骨皮为有,体内能容气血精髓津液新陈代谢灌溉流溢的腔子所包的空间为无。窍隧透达,关节枢纽通利,则身体运用自如。腔子中空,方能容纳吞吐精华糟粕。故物常满,则不能纳新。虚人能量不足,代谢缓慢,腔中常满,容受者少,反致其精气之虚。因其内满壅塞,无所受补,欲补其虚,必先通其滞,柴胡、大黄之法皆在推陈致新,此所谓以泻为补也。虚者,少也。实者,多也,此言其用。用多者外实,其内体反虚;用少者外虚,其内体反实。若能守其外虚,反能致其内实。此以节用为补,摄生之法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曾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实概念的总纲,石贵军教授辨虚实,首重看六脉之强弱,舌质之老嫩胖瘦荣枯,舌苔之厚薄,再问身体有无力气。辨明虚实,方向就已经对了一半。如果辨证未分清虚实,用药就会出现虚者越虚、实者越实之误,终将成坏证。脉沉紧有力者为寒邪盛,元气尚可与之争;可以大剂辛温扶正散邪,下手宜狠,以敌众难攻故;脉微弱无力者为元气虚,正气不足以自守;只宜小剂甘温少火生气,用力忌重,恐风烛易灭也。

3.2 再辨阴阳

病有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治之总纲也。阴阳三分,总为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阴湿土是也,此为中医赋予阴阳的重要意义。脉亦有阴阳,知其阳者亦能知其阴,知其阴者亦能知其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浮沉迟数,表里寒热,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此辨之大概也。阴阳者,治之根据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石贵军教授以为阴阳非是一物,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故阴阳之理无穷尽,病之象均可以一阴一阳概之,其要不离这阴阳之间。《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从阴阳两个方面来论述心脏的辨证和治疗。如前文所提之“阳微阴弦是也”。“阴阳者,水火之道路也”,太阳和少阴便是水火的问题。水火之间通常是水克火,所以心脏极容易受寒。胸痹心痛者,从症而言,胸部之压榨、憋闷、紧束感,皆为阴寒之象,是为寒主收引。而之所以出现阴寒凝滞,定是与少阴君火之气不足有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主宰万物的生与死,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阳者火也,人身立命,君火主之,是以君火下济肾水,藏而不泄,温生乙木,木生火也,此为水以升木火的形式供给心脏能量;若肾水寒,一则相火失位,浮游于上;二则木气生化乏源,木火之气不足,人无此火则动力不足,君主不明,守相失离,则危亡矣。君火明,则火旺神足,木不致郁,土不致湿,水不致寒;君火弱,则阴盛阳虚,土湿水寒木郁,万病尤生。此犹天运当以日光明,人身亦是如此。少阴以心火为主,故少阴一病,病于寒者多,而病于热者少,按五行而论,心病则火不足,心阳虚,推动无力,则水湿泛滥,痰瘀为患,作胸痹之症。

3.3 舌脉与用药之理析

从舌诊来看,石贵军教授指出,苔和舌质要分开看,舌质为阳,舌苔为阴,通体滑腻水湿的是阳虚象,舌红无苔的是阴虚象。腻苔渗入舌质的是阴盛象,无苔而有裂纹的是阳盛象。苔腻带黄色的是阴凝阳郁象,阴不凝阳郁自解。但今人多认为舌苔黄厚腻一般为湿热之象,舌苔为阴象,镜面舌为极阴虚者,不知苔为阴,腻者为阴多之象,本应用阳药,何故用了清热利湿之品,而清热利湿之品皆为阴药,阴药伤其阳,无异雪上加霜;至于黄者,非实热也,乃为阴凝阳郁,下阴重极,迫热上也,阳不得入阴,故而郁之。滋阴降火,万不可轻用之。须知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因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三阴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阳色,因其阴不足而阳有余。所以治疗苔黄腻的病人,若从阴往往效果不理想,从散三阴寒湿的角度治疗往往效果很好。若观其脉象,有寸微尺弦者,有寸大尺弦者,有寸弦尺弱者,有三部俱弱者,又有三部俱弦紧者。今临床所见多数病人舌脉皆是由于少阴君火之气弱,而又寒凝于少阴之机所致的厚腻弦弱之象,洪大滑数之阳明脉象者少之又少,也证明阳热导致的比率很低。

故石贵军教授在治疗胸痹时,以桂枝甘草汤为其基本方加减创少阴通脉汤,《伤寒论》当中本方药物用量为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桂枝是炙甘草的2倍,其目的是温振心阳,使阳气外达、温散寒邪,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证,症见发汗过多,心下悸,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如果桂枝量大于炙甘草,则阳气外达的力量大于内收的力量,以散寒为主;如果炙甘草量大于干姜,则阳气内收的力量大于外散的力量,以温补为主,如此调和阴阳。石贵军教授所创少阴通脉汤中,桂枝、当归,温血,行血为君;以枣仁安神通窍为臣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菟丝子温太阴、散寒、填精为佐药;附子通阳散寒为使药。通过交通手足少阴,随精神往来,令水火既济,使君相二火枢机正常运转,并在阳明、厥阴合机,土-金-木-火升清降浊的推动力下,起到推陈致新、促进心肌,推动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转。另外,太阴为三阴之门户,桂枝能入太阴,所以能继之进入少阴。石贵军教授深谙药理,指出用药关键要明辨药物性质、归经,方剂中如果没有桂枝、炙甘草二味,则药力无以通达心脏。本方用药靶点明确,可直达手少阴心经(桂枝、当归、酸枣仁皆入心经);阴阳同用,君药桂枝可温心阳,臣药当归、枣仁可滋心阴;桂枝、炙甘草二味,辛甘相合化阳,温阳益气,则心阳得复,君火以明,故痰瘀寒湿等阴邪皆消,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君臣之药可温通心阳,解除手少阴心经之寒邪,佐药固护太阴,温中益气,使药入足少阴温癸水,散沉寒痼冷。全方通过交通手足少阴,令水火既济,使君相二火枢机得以正常运转,同时兼顾少阴、太阴、厥阴。

若木火之气不足,水寒木郁,则以当归四逆汤,助木气生发布散;若精不足之人,因其原本水弱不足无以生木,可以桂附地黄丸来补水木的精气以助生发;若寒邪侵犯多经,从太阳入于太阴和少阴,出现下肢浮肿,则涵盖了真武汤证。克水者为土,水生者为木,欲治水当先培土固堤,白术是也;再当疏浚通流,茯苓是也;水寒则凝,当温化之,附子之责也;又当推行宣泄,生姜之使也;木植尔后土固,土固尔后水藏,白芍者,固土藏水使不流失之木也。故石贵军教授常用桂枝汤、附子汤、真武汤等,以白芍的特性去下泻阴和利小便。对于阴阳两虚的病人,《灵枢·终始》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阴阳互根、互用,阴阳都虚,应该阴阳平补,如果偏重于任何一方, 就会“阴竭”“阳脱”。阳气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即生长)的动力,如果阳气缺乏阴气就缺少蒸腾气化的动力,所以阳主阴从,应当偏向补阳,用甘温药剂治疗,是少火生气。故而石贵军教授临床多用十味平补汤、养仁汤、益智汤以温补五脏阴阳而达到治疗目的。

4 小 结

人身立命当以火立极,正因火之能量生生不息,才有了万物的变生。人之五脏秉五行之气而生,肾居下属水,在卦为坎,二阴爻居外,一阳爻居中,体为阴而用为阳,主藏精,其势降极而升,是生气之根本也。心居上属火,在卦为离,二阳爻居外,一阴爻居中,体为阳而用为阴,主藏神,其势升极而降,是藏气之根本也。人之身以此水火立极,升降往复,周而复始,是为无病。升降不畅,则火水失济,天地否格,诸病作矣。故而,胸痹的病机无外乎水火的问题,而水火亦是阴阳,火衰于上,水寒于下,水火失于交融,阴阳异位,阳微阴弦,发为本病。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当拨阴取阳,明其君火,则自然阴霾四散,皓日当空矣。此不过略说大概,辨证施治依次类推,分而求之,千变万化,归而总之,不过阴阳。治病之法,和其阴阳,调其顺逆,补虚泻实,通滞解郁,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使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神气血复归于阴平阳秘泰然无病之态也。知其虚实阴阳,则用水火以调之,又何惑之有哉?

参考文献:

[1] 禄浩,吴丽萍,耿乃志,等.《普济方·针灸门》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的选穴规律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5):831-834.

[2] 喻昌.医门法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00.

[3] 徐宝林,阎兆君,刘翠芳.张锡纯对君相二火的认识[J].河南中医,2022,42(8):1169-1172.

[4] 周显忠,陆周华编译.黄帝内经:附白话全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

[5] 彭子益著,李可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6] (金)刘完素撰.孙洽熙,孙峰整理.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7] 何若苹,徐光星整理.何任金匮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

[8]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9] 袁宗善.道德经通俗解[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7.

(收稿日期:2022-12-07)

(本文编辑 王雅洁)

猜你喜欢

少阴胸痹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
胸痹治则治法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