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就业教育途径探究

2024-04-28蔡济众

甘肃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成效三全育人就业指导

蔡济众

【摘要】文章探析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的就业教育途径。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存在全员协同缺位、全过程失位、全方位异位等现象,围绕上述痛点,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机制,探索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整合资源,厘清就业指导主体责任;横向到边,实现全通道就业育人;专创融合,实现纵向全过程就业教育;构建多元格局,提升成效;立足信息技术,拓宽广度;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等科学对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成效;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6—0030—04

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2021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行业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懂、会、敢、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是高校提质培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的共同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与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人才的适应性,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1],成为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时代命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现状

(一)就业教育的全员协同缺位

就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需要跨部门交叉融合,是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它强调多元联动协同育人[2]。但在现实中,高職院校相关专业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对其在必要性上把握不够,迫切性上重视不足,对在就业教育中如何融合思政教育掌握不清,未能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育人成效不明显,致使教师在就业教育过程中片面理解为就业是就业部门的事,与专业教育没有关系。同时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不清,使得相互之间缺乏协同性,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部分教育主体缺乏就业意识,主动性不强,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问题。再者相关部门对就业工作支持力度不足,虽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缺乏实际操作性,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缺乏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失位

高职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育人的全过程性,注重其连续性,要像思政元素一样润物无声而又掷地有声。但在就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孤岛化、片面化现象比较严重,系统性无法体现。究其原因,一是就业教育虽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大多只是开设一门或二门职业生涯等通识课或选修课,缺乏就业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层次性设计,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提前谋划,就业教育停留在理论通识的教育层面上,导致学生欠缺就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3]。就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性教育,学生只有在就业教育中以质疑的态度、求异的思维、高昂的激情,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光芒,达到就业理论的内化于心并学以致用。二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甚至在部分人的心理上还存在就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错误认知。三是在培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时存在育人方法单一、内容单调等问题,没有激发学生的就业激情,学生内动力不足,导致高职相关专业就业教育育人成效低。

(三)就业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异位

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立体化、模块化、网络化的教学任务,它强调育人模式的综合性、完备性、实用性[4]。需综合考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题内外等育人领域,联动发力,实现综合提升。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全方位联动育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线上线下融合不够。在现阶段,线上线下联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就业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革仅限于将传统课堂知识搬到网络上,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交流,甚至连线下基本的互动有时都做不到。二是课内课外联动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轨,就业育人目标不明确,注重了显性忽视了隐性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三是校内校外融通不够。主要表现在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主体对学生就业教育缺乏共识,对就业教育的理解不一,要求不同,就业育人缺乏联动机制,就业观念存在分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途径

(一)探索全员育人途径

科学构建多元主体联动、“大协同”育人体系。高职相关专业构建就业教育体系,主要是构建人人参与的全员育人格局,明确相关主体地位,做到育人中责任到人,从而解决高职就业教育“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探索建立“大协同”就业育人工作格局,推动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只有筑牢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就业理念,明确各主体就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才能准确理解时代赋予专业就业教育改革的意义,才能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实现多元主体就业价值目标的统一。

1.完善机制,探索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逐步完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探索将就业教育纳入专业建设中,融入专业考核机制中,以就业价值目标引领学生树立全员协同育人理念,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其内生动力,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联动机制,同时将就业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实践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横纵交叉发展的良好局面。发挥专业社团作用,探索构建“全覆盖、递进式、层次化”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建设,持续主动地加强与企业就业教育环节的合作,建立大协调沟通机制,形成校企育人的意愿和合力。

2.整合资源,厘清就业教育主体责任。整合专业教育资源,发挥学科的优势力量,厘清就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全员发力,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强化对就业教育的领导,统筹解决就业教育中出现的难点、痛点。二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配合专业落实校企育人“双主体”职责,互通有无,主动承担育人职责,深度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发挥全员育人主体作用,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以就业价值引领师生开展就业教育。四是挖掘校内外就业优秀案例中的育人资源,分类整理、归纳、提炼,实现价值共享。

3.统一思想,发挥就业教育合力。全社会统一思想,以就业育人为契机,发挥全员力量,树立育人新理念。全社会多部门联动,以学校为主体,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手段,发挥育人合力,持续关注就业育人思路,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认真开展就业工作,达到育人目标。

(二)探索全过程教育途径

试点打通全过程通道,实施“无缝化”体系。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构建就业教育体系解决的是“对谁做”“什么时候做”的问题,推进“全过程”育人是其内在要求,就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就业教育的全程无缝对接。

1.横向到边,实现全通道就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实现全通道就业教育的“横向到边”。就业教育具有其连贯性的特点,要根据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将就业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实施“全程螺旋递进”培养模式,针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就业教育。一是重视通识教育阶段,以多种方式开展就业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并将其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激发就业激情;二是注重专业教育的阶段性特色,嵌入式开展专业教育,全面发挥就业教育的发散性,增强教育的融合性,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开展就业活动;三是精准对接专业实践阶段,结合专业实践活动,以项目培育和孵化为主实施个性化就业训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注重成果转化,开展创业活动,最终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点、线、面的全覆盖教学。

2.专创融合,实现纵向全过程就业教育。注重专创融合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纵向全过程的就业育人。一要强化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改变传统就业教育观念,探索新型创新创业类就业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要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创融合方案,打破课程藩篱,在就业理念下優化重组专业知识,推动专创融合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二要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就业能力和素养。主要采用就业培训、研讨、交流、实践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就业思维。三要依托平台开设就业教育,发挥就业中心、创客空间、工作坊、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开展集体备课、技术讨论、创新实践等工作,探索实施校内外导师、企业专家间跨界融合发展,实现以就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专创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新局面。

(三)探索全方位教育途径

注重各要素融合发展,打造“全时空”体系。发挥各场域就业育人功能,突破传统空间限制,解决就业教育中怎么做的问题,实现就业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构建多元格局,提升成效。探索构建多元化育人格局,探索将就业育人元素融入各类育人载体中,实现全面开花[5]。具体表现在就业元素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即就业思维、品质等融入课程建设,打破传统全篇理论的范式,使课程发展适应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择业元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即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思维、就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就业;就业元素与实验实训相融合,即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为支点,开展项目实践研究、专业技术探索,解决专业技术中的疑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元素与学生管理相融合,即就业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举措,纳入学生工作计划,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活动有效融合,在就业教育中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有效管理,以上措施将就业育人元素融入学生发展全过程,实现就业育人的新突破。

2.立足信息技术,拓宽广度。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以技术促创新,打造立体育人空间,依托“互联网+”“虚拟仿真”等技术,扩大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育人场域,如在就业教育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就业新思路。以上措施有助于逐步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贯通式就业育人新模式,实现校内外共建、共享的目的,弥补传统就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拓宽就业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3.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课堂、实验等开设在企业,将企业需求融入项目,把成果应用到生产中,采取协同育人的方式为就业注入新的活力,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升就业育人质量。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究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不仅符合目前高职教育改革方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而且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是为国育才的需要,是服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性人才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双高建设、提质培优、技能甘肃等战略的重要支撑。

就业教育要围绕适应性,根据人才培养供给侧要求,将其纳入专业教育中,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就业教育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标职业教育标准,挖掘其创新元素,围绕专业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由专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逐步构建适应新要求的就业教育育人体系,从而不断增强职业就业教育的适应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5]。同时专业就业教育育人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关键在“全面”,核心在“育人”,只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才能提升学生跨界融合发展能力,培育真正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丽.“三全育人”体系下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31-134.

[2]王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96-100.

[3]陈梦涵.“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3(03):169-171.

[4]张林,杨永兵,杨育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4):54-62.

[5]周小玄.“三全育人”思想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就业与保障,2022(08):100-102.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建筑类专业就业育人模式研究”,武威职业学院-3)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成效三全育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