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综述

2024-04-27常笑然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文本挖掘异化劳动马克思

常笑然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显著。这些文章大多是从分析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当代价值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出发去探讨的,当今学界异化劳动研究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加强异化劳动理论当代价值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异化劳动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三是要加强异化劳动与其他理论的对比性研究。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文本挖掘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20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来看,近十年以“异化劳动”为主题的文章共有2150条结果,与此相关的主题还涉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类本质、异化和卢卡奇等概念,通过检索,我们发现近十年关于异化劳动内容的研究成果接连不断,对这些内容及时加以整理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挖掘其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关于异化劳动核心概念的研究

探讨理论来源对于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理论,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张一兵认为:“每当理想主义的人学家用这把历史之外的尺子(马克思语)去度量真实的历史现实(人客观存在的“是”)时,总会发生一种逻辑情境中的根本否定,即人的本性的沦丧和遮蔽,用他们的行话来说,这就是异化。”[1]杨栋试图从后形而上学的视角来解释异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存在层次上的异化的劳动现象,生存层次上的生活异化现象,与存在层次上的对异化的存在的体验,和对异化的扬弃的共产主义的存在的历史意义,共同组成了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异化概念的基本含义。”[2]还有学者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批判与继承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袁异鸣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次回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对其中的劳动予以了全面的批判继承,是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劳动概念的影响”[3]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异化”概念的研究大多是从扬弃以往哲学家论述,异化本身的感情色彩和在理论哲学框架内概念剖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除此之外,李功员在《马克思主义中人之本质的理论反思与发展》中写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理性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的。”[4]可见,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本质理论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关于异化劳动主要内容的研究

尽管在马克思确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他也逐渐抛弃了异化思想,但异化理论仍然是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对异化理论进行总体阐述,其中的内核思想至今仍是学界对思想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王晓岗、陈春丽等人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源头和发展、内容和逻辑以及产生原因和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关于异化的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原因,并最终提出扬弃异化的观点。”[5]林峰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异化劳动还有相应的前提,产生原因等问题值得探究,劳动异化是人与人异化的结果,它反过来又巩固,加强了人与人的异化。”[6]另外,当今社会已发展到数字经济时代,这也为异化劳动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学者刘海霞认为:“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和劳动者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为分析社会生产提供了依据。尽管数字劳动这一新的劳动形态并未完全解决‘异化问题,但是,它的出现为‘异化理论带来了新变化。”[7]

(三)关于异化劳动当代价值的研究

近十年来,关于异化劳动的研究接连不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异化劳动可以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考和价值探究。异化劳动涉及人的本质,私有制缺陷,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等现实性问题,它能够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启迪。学者韩秋红利用异化理论对当今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展开剖析,她认为“伴随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显要特征的资本主义数字化时代来临,数字劳动取代雇佣劳动正成为资本的牟利途径。在此情形下,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议题,诸如劳动问题、异化问题、剥削问题、无产阶级解放问题,呈现出新的理论特征、现实形式与未来革命构想。”[8]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它可以为我党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引。胡静利用异化理论对我国社会流行词“躺平”展开论述。她认为:“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同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进行了异化,这一异化过程给人带来了一种‘压迫性。”[9]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能够为解释“躺平”这种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辩证的理论和思路,这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又能够赋予理论一定的时代性。李文勇在《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中分析了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他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提醒人们防范异化的发生,指导人们解决新时代人的需要问题[10]。

(四)关于异化劳动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这四重规定都与人道主义思想有密切的联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近年来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姜迎春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平等发展和价值退化的多种表现及其内在根源,并指出异化勞动理论中蕴含着深厚的人学价值意义。”[1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为出发点,围绕私有财产整个运动过程作详细的剖析,从经济的角度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内在逻辑,学者徐文文由此还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也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12]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劳动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四个规定无不透露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情怀,马克思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剖析。俞晓霞认为,“人性和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解读来阐发马克思人性的概念,思考人类的出路和未来。”[13]学者们关注异化劳动与人性问题的探究,正是马克思青年时期崇高激情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他发现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为他实名制披露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丑陋真相奠定了基础。

二、对学界关于异化劳动研究的思考

(一)加强挖掘异化劳动当代价值的研究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是马克思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基础理论成果,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对当代价值的研究大多集中是从解释贫困等社会现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等方面展开阐述。张荣军和卢成观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部恢宏著作,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为批判文化保守主义,完成我国全面小康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14]汤俪瑾和王慧楠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目的在于从批判与消除的视角来探讨人的解放,探究异化理论有利于青年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15]。”庞艳宾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他指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异化劳动问题也日益突出。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对我们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一问题,探寻一条社会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启示。”[16]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概念,它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异化劳动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加强异化劳动理论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我们要运用异化劳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就必须对异化劳动理论自身有深刻的理解。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异化劳动的现实指向还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必须明晰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例如“异化”本身的含义,异化,物化与对象化的关系等。当前学术界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性问题有一些阐释。蒋在峰探讨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的理论来源、特点和内涵,他认为:“马克思的异化观的真正意义,是对人的主体活动及其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揭示,异化的最根本的内涵就是,人的主体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外来的势力,支配着主体。”[17]张一兵教授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写下的《精神现象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马克思通过重温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次飞跃。这些理论研究对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18]。学者蓝江运用异化理论对当代的数字资本主义展开了剖析,他认为:“关于异化或物化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绕不开的文本。”[19]他在基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问题深刻的剖析之上,去探讨现实问题。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脱离异化劳动内涵而去直接研究社会现象的情况,必须要在注重对异化劳动理论文本梳理的基础之上,紧贴异化劳动的内涵去分析一定的社会现象。

(三)加强异化劳动与其他理论的对比性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虽然有些解读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也为推进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更深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阳桂红和刘大欣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理论上有很大的缺陷,他试图用‘总体性的方式来获取一种‘理论和‘意识,试图用‘理论和‘意识去‘唤醒无产阶级,然而,当我们对其理论的内部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时,就会发现,其与马克思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相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之处。他对‘意识的作用进行了过度的强调,而忽略了革命的客观历史条件,因此,他具有强烈的‘意志色彩。”[20]学者于万杰通过对比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得出,“马尔库塞关于工人和他们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工人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暴露出他的异化论的缺陷。”[21]因此,有必要加强异化劳动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对比性研究,澄清人们对这一理论中一些具体观点和观点的錯误理解,正确地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合理内核,使人们更加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参考文献:

[1]张一兵.异化:生产性的否定——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04):18-22.

[2]杨栋.重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以《巴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中心的后形而上学诠释[J].哲学研究,2021,(10):37-44.

[3]袁艺鸣.马克思对黑格尔主奴关系思想中劳动概念的批判与继承[J].社会科学论坛,2021,(06):4-15.

[4]李功员.马克思主义中人之本质的理论反思与发展——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2(05):90-93.

[5]王晓岗,陈春丽.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92-97.

[6]林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兼评关于《手稿》“异化”概念的一种流行观点[J].江汉论坛,2012,(02):39-42.

[7]刘海霞.数字劳动异化——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J].理论月刊,2020,(12):14-22.

[8]韩秋红.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批判与共产主义构想[J].求是学刊,2023,50(02):1-9.

[9]胡静.“躺平”现象:现实困境、异化逻辑及纾解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05):49-54.

[10]李文勇.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天水行政学院报,2021,22(04):61-66.

[11]姜迎春.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人学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8-25.

[12]徐文文.从异化劳动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逻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34(05):98-104.

[13]俞晓霞.人性的异化与复归——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J].理论界,2011,(11):99-100.

[14]张荣军,卢成观.马克思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9,(06):20-27.

[15]汤俪瑾,王慧楠.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20,44(02): 87-92.

[16]庞艳宾.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大连干部学刊, 2016,32(03):10-14.

[17]蒋在峰.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特质及其内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32-36.

[18]张一兵.否定辩证法:探寻主体外化、对象性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2021,(08):52-77+205.

[19]蓝江.从物化到数字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理论[J].社会科学,2018,(11).

[20]阳桂红,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3(03):123-126.

[21]于万杰.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01):86-89.

猜你喜欢

文本挖掘异化劳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数据挖掘技术在电站设备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基于LDA模型的95598热点业务工单挖掘分析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