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今关联与思辨中拓宽文化视野

2024-04-26伍渊泼徐学蕾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伍渊泼 徐学蕾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数学学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纽带。教师以“十二时辰”的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经历多维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经历深思过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深掘文化底蕴,拓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边界”等策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全面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课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修订原则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数学学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纽带,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全面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信念与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价值,高水平要求的任务设计与实施是关键。[1]以“十二时辰”为例,作为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独特体现,时辰计时蕴含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出中华文化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深厚智慧。然而,十二时辰由十二地支命名,包含诸多生僻字,且意义晦涩难懂。因此,要将“十二时辰”融入拓展课教学,就必须创设合适的学习活动,巧妙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深入体验,领悟时辰文化的精髓。具体教学实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经历多维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教学实践。而在这一教学实践中,“连接”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连接,即互相衔接。通过连接,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纽带。

(一)连接境脉,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文化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数千年的深厚底蕴,尽管其内容丰富多彩,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营造贴近现实的文化情境,连接古今,实现以境育人、以境激趣的目的。教师构建的文化情境包含真实问题,学生能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现,因而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起点,还可以唤起学生主动且持久的情绪准备,自然地引发高质量的数学思考。[2]

【教学片段1】

1.以打更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梆子和锣,再现古代打更场景)

师(表演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请问老师现在在做什么?

师(介绍打更相关知识):这是我国古代夜晚报时的方式——打更。古代和现代的计时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那时采用的是十二时辰计时法。

2.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师:看到十二时辰计时法,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十二时辰”计时法?

生:它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生:为什么只有十二个时辰?

……

打更作为常见于电视剧里的有趣场景广为人知。为此,教师营造贴近古代历史的情境,将梆子和锣引入课堂,模拟打更人喊口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样的设计,能够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成功激发学生探讨时辰的兴趣,使原本抽象且深奥的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具体,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

(二)连接数形,在画图表征中厘清文化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育面临着一个关键挑战: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运用直观的表征方式,如画图等,将抽象的名称和符号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图形,从而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教学片段2】

让学生带着疑问,小组合作共同阅读资料卡(一)(如图1),并完成练习单(如图2)。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如图3)。

生:在十二时辰计时法中,一天从子时开始,亥时结束。

生: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生:一个时辰可分为八刻钟,一刻钟为15分钟。

生:图①是从24时,也就是0点开始,沿时间轴依次排列12个时辰的。

生:我有不同意见。子时应从前一天晚上的11时开始,如图②。

在十二时辰计时法中,12个时辰环绕日晷表盘围成一圈(24小时为一圈)。这与常见的钟表(12小时为一圈)有所不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化曲为直的活动,让学生将12个时辰置于熟悉的时间轴中,并在下方标注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间。此举一方面能够依托24时计时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计时法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对两种计时法的比较奠定基础。

(三)连接旧知,在对比辨析中明晰文化差异

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持续传承与变迁。作为历史沉淀的产物,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深入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凸显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并展现其在不同时期的变革。

【教学片段3】

1. 辨析时间,寻找异同

师:请大家辨一辨,十二时辰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异同?

生:十二時辰计时法是将一天平均分成12份,而24时计时法是将一天平均分成24份。

生:是的,因此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生:在24时计时法中,一天是从24时即0时开始的。而在十二时辰计时法中,一天是从子时即前一天的23时开始的。

生:两者都记录了一天的时间,总时长都是24个小时。

2.探寻命名,拓展文化

师: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命名与十二生肖密切相关(用视频呈现表1的内容)。

生:原来,十二时辰的命名有这么多学问,这可比24时计时法单纯用数字表示的方式有意义多了。

师:是的,我国古人擅长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联系古今,思考变迁

师:既然十二时辰计时法有这么多优点,那为什么现今不再沿用了?

生:虽然24时计时法没有丰富的文化背景,但它简单易懂,便于普及。

生:24时计时法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我猜是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

师:是的,24时计时法凭借其准确性和便捷性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而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所以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通过多次比较分析,学生掌握了各类计时法的规则、命名等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化演变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探究文化差异深层原因的兴趣。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太阳出没和天色变化等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独特计时方式,十二时辰计时法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揭示了时代的文化特质。而24时计时法的广泛应用,则是现代社会对精确度和便捷性的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响应全球化需求的缩影。

二、经历深思过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

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认识上?对此,思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作为一种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思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究热情。

(一)思辨文化符号,在记忆中烙印文化印记

尽管理解和思考才是学习的核心,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言,记忆仍然是学生认识和塑造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传承依赖于对关键文化元素的记忆,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经典文学作品等。记忆这些文化元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对历史连续性的感知,但文化元素往往复杂且难以记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寻找文化元素与已知经验的关联,方便学生记忆,进而对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产生持续影响。

【教学片段4】

师:十二时辰的名字大家都会读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住它们?

生:会读,十二时辰分别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生:我是利用十二生肖去记的。子是老鼠,老鼠是半夜出来的,所以我记住了子时是23:00—1:00。

生:辰时就是早晨的意思,很好记。“辰”的字形是“晨”的下半部分,所以我记住了辰时是7:00—9:00。

生:午时也很好记。午就表示中午,午时为11:00—13:00。

“十二时辰”一课的核心在于理解时间的表达、命名及其背后的含义。为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可引导他们借助字形、字音或通过生肖特点进行记忆。这种方式既能了解动物的习性,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思辨文化背景,在剖析中探寻文化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哲理,需要通过深入思辨来理解其文化背景。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剖析,更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度思考。它能够超越当代视角和认知局限,引导学生回溯历史深处,探寻和理解文化现象在其生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片段5】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十二时辰,那它和打更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操作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资料卡(二)(如图4),并在时间轴上标上几更。

生: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生:我还发现每一更的打更口号各不相同。

师:确实如此。那你能猜一猜口号为什么不同吗?

生:应该是为了区分各个时辰。

生:我觉得是为了在各个时间段提醒人们不同的注意事项。如一更时,人们可能尚未入睡,都点着蜡烛,所以要提醒大家小心使用蜡烛,以防火灾。

生:二更时人们要睡覺了,就提醒大家关好门窗,谨防盗贼。

生:我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说“三更半夜”了。因为三更即为子时,正好是半夜。此时大家都已安睡,因此喊出“平安无事”的口号。

……

师(出示打更相关资料):古人真的很有智慧。打更不仅能报时,还能提醒人们起居平安。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打更的由来吧。

五更计时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夜间计时方式,但学生通常仅听说过“三更半夜”和“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为此,教师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古代的打更制,并对口号的深层寓意进行思辨,旨在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思考打更文化,借此了解古代生活方式,感受文化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同时体会古人报时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

三、深掘文化底蕴,拓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边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类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展现不同文化元素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脉络和综合性。

(一)关联生活经验,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

文化是人类实践多种“创造成果”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3]时辰文化同样与多个文化领域紧密相连,如可以将“十二时辰”与中医子午流注的养生知识相结合。子午流注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十二时辰来解释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从而指导日常生活和养生实践。两者间的这种关联不仅展示了十二时辰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还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规律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

(二)关联艺术形态,渗透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十二时辰”在诗词歌赋中有着广泛应用,许多古代诗人都通过描述一天中不同时辰的景象和情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文学表达不仅丰富了十二时辰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系列脍炙人口、优美的诗词(如图5)供学生欣赏理解,既是对数学知识的补充,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全面、深入的文化理解,培养审美意识。

(三)关联科学知识,凸显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

“十二时辰”与日晷的设计和真太阳时的计算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日晷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还是天文学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实例。它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时间的测量以及数学计算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的最后关联日晷的相关知识,既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也体现了数学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岳增成,陈佳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小学数学教师,2023(7/8):22-25.

[2]唐慧荣,唐恒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价值定位、路径、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23(7/8):17-22.

[3]芮金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辽宁教育,2023(19):40-44.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新生小学 2.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