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提问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以“运动和摩擦力”一课为例

2024-04-26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吴婷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摩擦力开放性思维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吴婷婷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提问是最好的引导方式,尤其是课堂提问。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除了能增强师生互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诊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能明确教学重点。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构建知识架构。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学生学习之间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实践活动占据很大比例,互动性、指导性以及思维发展性的特征更为鲜明。在科学课堂中,科学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引导学生的思考路径,进而影响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构建与科学思维的发展。有些科学教师把课堂提问看作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进行提问,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深入思考、精心安排,并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发挥其功能与价值,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以科学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教授知识、教学评价和知识迁移等重要环节适时设置课堂提问。课前的导入环节,设置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后续互动环节设置的提问要侧重思维方式的引导。在评价反思环节,教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从知识点、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暴露出的错误,非常值得被重视。因为有的学生思路错了,但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掩盖了问题。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该如何进行开放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从课堂教学实例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课堂实例

(一)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诊断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指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便需要制订良好的教学计划,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诊断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建立相关的思维起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和情境出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方法,再一点点地往上增加难度,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新授“运动和摩擦力”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体验“手掌压在桌面,用力前推,手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痒痒的,有的学生说很难推,有的学生说手发热。开放性的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在实物演示小车滚动后,教师提问:“小车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的学生说停下来了,有的学生说开始速度快,后来速度慢。教师继续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顺势提问:“小车运动后为什么会停下来?”学生猜测,有的说受到了一个力,有的说受到一个不让它前进的力。教师解释:“小车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小车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教师进而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关于摩擦力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诊断学生思考的过程,为接下来的探究搭建脚手架。

(二)找准方式,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便会听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问有答的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抛出问题,没有学生回答,那课堂提问就没有意义。现实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有很多原因,包括不自信、没理解问题、没听清问题、觉得问题无聊不想回答等。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多元化,如“树的叶子长在哪里”;提问时,多问一些能让学生表达想法的开放性问题,如“你对树叶了解多少”。这类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更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避免无人发言的尴尬局面,也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更利于学生思考和沟通。

在新授“运动和摩擦力”时,结合教材的插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看图说话,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接着,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古人,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选择使用滚木的方式,更加省力;有的学生会说,选择使用滚木的方式,摩擦力更小;有的学生会说不垫滚木,更加方便。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探究。

师:大家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

生:通过实验。

师:我们来模拟搬运重物的过程。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硬纸盒、钩码、棉线、托盘(可用回形针做成钩)、垫圈、滚木(可用铅笔、筷子)。

师:要比较这两种搬运方式,我们该怎么设计实验?

学生上台演示,系托盘的一端自然下垂,钩码放在硬纸盒里,模拟重物,在托盘里放垫圈。

师:怎么加垫圈?

生:一个一个加。

师:加到什么时候,就不加了?

生:纸盒刚开始运动的时候。

师:刚开始运动的时候,垫圈的个数表示什么?

生:垫圈数代表它克服的摩擦力。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行摸索探究,培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此外,集体学习和观摩实验的规范操作,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因素,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开放性提问,让学生总结实验发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问题就像是一个起点,从这个点出发,发散出不同的答案,同样,解决同一个问题,也不一定用固定的一个方法。所以,在课堂提问上,教师要设定好开放性问题的数量。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每一个观点都能引发新的思考,一环接一环,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考过程。比如,“你认为它会出现什么反应?”“这个反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等。这类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开放性问题的量。

在新授“运动和摩擦力”时,教师讲完实验要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始实验,直接拉动和使用滚木。学生做实验并且记录。教师通过汇总的方式,在黑板上汇总了12 个小组的数据。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对比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能够很直观地发现,使用滚木需要的垫圈数比直接拉动少,进一步说明使用滚木产生的摩擦力小,更加省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实验发现,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师:使用滚木可以减小摩擦力,滚木有没有什么缺点?

生:不方便,没法跟着纸盒,纸盒向前了,滚木还在后面。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替代滚木?

生:轮子。

(教师出示轮子,演示安装方法,明确实验要求)

在“运动和摩擦力”一课研讨环节,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怎么搬运物体最省力?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摩擦力最小?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学生通过汇总的实验数据很容易就答出来了。教师总结:“我们把用滚木和轮子来运动的方式叫滚动,把直接拉动叫滑动。滑动和滚动是两种运动方式。”接着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它们和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滑动的摩擦力大,滚动的摩擦力小。教师继续提问:“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什么时候需要增大摩擦力?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有的学生说,鞋底有花纹是增大摩擦力;有的学生说,涂润滑剂是减小摩擦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束缚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及时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科学事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开展探究活动。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究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所想、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进行提炼,让所有的生成来源于学生、来源于课堂。这样既尽可能地增加了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也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创了一种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摩擦力开放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神奇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