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零通道”模式对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服务时间的效果研究
2024-04-25余丽萍郑叶平单惠萍
余丽萍,郑叶平,单惠萍
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
失血性休克是指机体因失血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代谢功能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1]。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后常见的死因之一,占所有创伤相关死亡的45%,同时也是多发伤后死亡常见的可预防性病因,约30%多发伤死亡可通过及时和恰当的休克复苏得以预防[2-3]。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凶险、发展迅猛,导致机体重要器官供血供氧不足,严重时威胁生命,因此,采取及时、准确而连贯性的急救措施,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病死率意义重大[4]。新型“零通道”模式借用5G信息平台和急救体系一体化建设,省略中间衔接环节,同时提前启动多个环节的救治,打通院前、院内、急诊手术等通道,做到患者的“零等待、零耽误、零障碍”,实现急救措施的连贯性。研究[5]表明,借助急诊急救信息化平台及5G网络化配合绿色通道等强化救治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零通道”模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创伤相关失血性休克;符合失血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6];年龄≥14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有基础性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脱落标准:家属放弃抢救。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型“零通道”模式救治的患者为研究组,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常规绿色通道模式救治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各67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7例,研究组脱落3例。最终研究组纳入64例患者,对照组纳入60例患者。本研究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编号:JXEY-2021SZ051。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患者到达急诊后,预检护士根据标准进行分诊,电话通知创伤救治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医生予查体,护士遵医嘱予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采血、备血及进行血常规检查等急救措施后完善CT、X线摄片等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或送入重症监护室。
1.2.2研究组
1.2.2.1 制定新型“零通道”现场急救及转运流程
成立创伤救治团队,包括创伤医生、创伤护士、循环护士、呼吸护士及分诊协调护士各1名。制定院前院内衔接制度、转运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利用5G网络及互联网技术构建协同救治性,进行信息的上传及下达。平台信息模块包含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4个功能。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团队配合,不断优化流程,建立一套院前急救、院内“零等待、零耽误、零障碍”的新型“零通道”现场救治及转运流程,见图1。
图1 新型“零通道”现场急救及转运流程图
1.2.2.2 实施方法
患者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拨打120,院前救治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开通静脉通路,通过协同救治平台,将患者信息、生命体征、受伤情况、到达时间上传至信息平台,院内预检分诊台和急诊抢救室分别设置大屏幕,屏幕有弹框和语音提示:“您有新的患者”。通过大屏幕可以查看患者信息及实时动态,预检护士点击弹框进行确认后与院前救治人员完成第1次的闭环交接。根据平台上传的患者信息,进行预挂号,同时启动院内创伤救治团队。创伤医生根据上传信息与120医生进行互动,同时开具检查、检验项目,根据伤情严重程度联系血库及手术室。患者到达后,院前与院内救治人员进行书面交接,完成第2次闭环交接。创伤救治团队接应患者,立即开始接手救治工作,包括体格检查、体位管理、气道管理、失血量评估、床边快速超声检查、开放静脉通路、采集血常规及备血等,患者初步复苏后完善进一步的CT、X线摄片检查,需要紧急手术者,完善术前准备后入手术室。
1.3 观察指标
急救服务时间,包括创伤团队到达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团队开始抢救时间)、血常规报告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报告结果呈现时间)、开始输血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开始输血时间)、CT检查完成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扫描完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离开抢救室时间)。急诊科制定严重创伤患者诊治时间管理表,由创伤护士实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24.80±8.09)分,对照组患者(28.58±15.82)分,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急救服务时间比较
研究组创伤团队到达时间、血常规报告时间、开始输血时间、CT检查完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服务时间比较 min
3 讨论
3.1 新型“零通道”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新型“零通道”模式借助5G信息化协同救治平台,院前与院内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无缝衔接,提供了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创伤救治体系。该模式在绿色通道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将“零通道”准备时间提前于患者抵达医院的途中,实现“检查等患者、手术等患者”,缩短各环节的交接时间,为手术赢得黄金时间。
3.2 新型“零通道”模式能缩短急救服务时间
研究组开始输血时间(64.38±10.45)min,较对照组的(99.53±26.15)min明显缩短,说明新型“零通道”救治模式可以缩短输血准备时间。原因分析:医生根据平台提供的患者信息预先开具输血申请单,勾选“紧急输血”,并电话告知血库工作人员做好准备;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抽取血标本,安排专人专送;血型鉴定结果出具后,由专人取回血制品。杨丽霞等[7]采用“零通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实践中发现,该模式可缩短各急救环节的等待时间。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创伤团队到达时间、血常规报告时间、CT检查完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采用新型“零通道”模式可有效缩短各急救环节时间,从而提高急救效率。分析原因:新型“零通道”模式在院前接触患者时启动流程,实现了“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创伤救治团队成员转变工作思路,更新急救理念,用主动出击替代传统的被动安排,提前进行预挂号、预开单,实现患者“零等待”,同时启动创伤救治团队,通过院内创伤患者救治群,实现重点关注,全员事先参与;转变院内急救流程,新型“零通道”的又一重大进步体现在从“患者等检查”到“检查等患者”,从而达到高效救治,实现医患双满意的效果;5G网络协同救治平台和一体化救治体系是新型“零通道”救治模式顺利实施的高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