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2016-06-13吴洁华熊晓云李峰鑫
吴洁华 熊晓云 李峰鑫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吴洁华 熊晓云 李峰鑫
目的 探讨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具体效果。方法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6月通过查阅“急诊抢救室管理”和“封闭式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当前有关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的研究动态,制定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实施方案并执行。统计本院实施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规则前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次数,同时抽取封闭前后在本院急救抢救室进行治疗的患者各100例,统计其急诊抢救满意度,对比实施前后急诊抢救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平均时间。结果 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后,环境噪音,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次数明显下降。实施后急诊抢救室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时间(2.7±0.5)h、实施前(6.5±1.4)h,而急诊抢救室环境在白天、黑夜中的噪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患者满意度80%、实施后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能有效提升急诊抢救室管理效率,提升患者抢救满意度并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满意度;实施效果
急诊抢救室是医院针对病情较为迅速、紧急、危重的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的科室,其管理效率的高低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若急诊抢救室工作运行效率低下,则患者抢救时间必然被不断延迟,患者享受到的治疗、护理质量也会较为低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1]。提升急诊抢救室的管理效率,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并提高患者抢救满意度,对医院的长久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将探讨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具体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于2015年6月开始执行急救抢救室封闭管理实施方案,于2015年11月结束并评定方案实施效果,与实施前各项指标进行具体对比。实施前患者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0~80岁,平均(44.9±7.2)岁;实施后后患者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82岁,平均(45.2±7.2)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1.2.1 制定实施方案 结合卫生部2010年颁发的《对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试行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基础护理服务的工作规范》等诸多标准,查阅“急诊抢救室管理”和“封闭式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当前有关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的研究动态,结合当前本院急诊抢救室的实际管理状态,由科室主任以及护士长召集科室整体医护人员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3-4]。针对急诊抢救室的工作流程、岗位内容、人员职责、护理标准、出入管理、药品器械管理、奖惩措施、文件记录、收费条例、信息系统等诸多内容进行全新的、优化的、统一的设计,确保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上实施条例的全面性、细致性以及优质性。
1.2.2 明确岗位职责 科室领导及护士长应该结合当前科室内各个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年龄资历、理论成绩、实践能力、服务态度等综合素质进行岗位划分,结合护理人员家庭远近进行排班。明确急诊抢救室内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完善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后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确保急诊抢救室随时处在待命状态,时刻做好患者的抢救治疗准备,确保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后的每一项流程都紧凑而不浪费时间,安排专门人员做好患者的抢救记录。
1.2.3 加强人员培训 医院应该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使医护人员均能全面、细致的认识到封闭式管理对急诊抢救室管理效率的重要性,使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管理实施的帮助,同时确保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不断进步,满足急诊抢救的要求。
1.2.4 提高宣传力度 急诊抢救室应该在科室门口张贴宣传字报,清晰表明当前急诊抢救室的使用状态以及封闭状态[5],患者进入抢救室前就应该安排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讲解和告知,解释当前急诊抢救室的管理状态并要求家属待在室外,避免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干扰。
1.2.5 完善支撑系统 医院应该不断完善急诊抢救室的支撑系统,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人员支持,医院应该为抢救室配备满足其当前使用要求的外勤人员、护理员以避免浪费医护人员更多的精力,外勤人员和护理员主要负责对患者的检查、住院、出入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及照料,同时在急诊抢救室外设置语音门禁,便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前的沟通交流,建立传输系统以便标本检查结果的快速传送。
1.2.6 加强人文应用 急诊抢救室应该始终坚持将人文关怀应用在工作过程中,患者抢救前应该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密切沟通,抢救时应该有护理人员负责安慰、鼓励家属,及时向家属告知患者当前的抢救效果以缓解其内心不良情绪,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1.3 观察指标[6-7]统计2014年12月~2015年5月、2015年6月~2015年11月间抢救室环境24小时噪音检测平均值,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次数,同时统计施前后急诊抢救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平均时间。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急诊抢救室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实施前后各100例患者的抢救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6.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次数与转入普通病房时间2014年12月~2015年5月间本院急诊抢救室环境24小时噪音检测平均值,抢救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次数32次,而2015年6月~2015年11月间发生次数5次,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例数明显下降。实施封闭式管理条例后急诊抢救室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时间(2.7±0.5)h、实施前(6.5±1.4)h,而急诊抢救室环境在白天、黑夜中的噪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抢救室管理效率指标对比
2.2 抢救满意度 实施封闭式管理条例前急诊抢救室患者满意度80%、实施后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患者抢救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战地,是连接病房的一条纽带。据有关研究报道[8],急诊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率高达37%,急诊患者就诊量增加26%;国内虽缺乏相应全国性数据,但据有关研究[5]统计,北京协和医院十年间(2000~2010年)急诊患者就诊量增加50.8%;本院从2000~2013年急诊就诊量增加了147%,其中抢救室的抢救量增加比例高达188.2%。在急诊患者就诊量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造成急诊科人员拥挤、空间狭小和噪音嘈杂等现象,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带来负面的情绪反应[9]。
而封闭式管理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并根据其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具有便于管理、可操作性强等诸多优点,能够为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提供一份独立、安静和整洁的治疗环境,对降低急诊抢救室的噪音、改善患者急诊抢救环境进而提高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结合急诊抢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封闭式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医护人员岗位职责,注重人员培训、支撑设施以及宣传力度,加强人文关怀,最终充分发挥了封闭式管理的相关优点,有效达到提升急诊抢救室管理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能有效提升急诊抢救室管理效率,提升患者抢救满意度并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1] 陈黎倩,俞夏媞,陈静.急诊抢救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8):814-815.
[2] 高健,周文华,华小雪,等.封闭式管理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20(3):344-345.
[3] 刘青.提高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无陪伴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的做法和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1):1535-1536.
[4] 冯莉.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33-535.
[5] 黄丽丽,王卫芬,李玉玲,等.FOCUS-PDCA及5 S在基层医院急诊抢救室环境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15-18.
[6] 蒋德玉,沈毅,涂天勤,等.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29):6595-6596.
[7] 刘喜红,杨会琴,秦霞.岗位管理下成组护理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3555-3556.
[8] 刘青.提高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无陪伴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的做法和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1535-1536.
[9] 王蕾,李美娟,张献文,等.急诊抢救室无陪护护理实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6):588-5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32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吴洁华 熊晓云 李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