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旦的来历

2024-04-25王永平

文史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阳历公历农历

王永平

元旦,即公历(阳历、新历)每年的一月一日,也称为“新年”。元旦是一个复合词,“元”有“开始、开端”之意,“旦”有“天明、天亮”之意,据《说文解字》解释:“元,始也”,“旦,明也”,合起来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早晨。因为人们一般把天亮当作一天的正式开始,所以一年之中的第一天就被称为“元旦”。

一 古代以农历岁首为元旦

在中国古代,元旦为农历(阴历、旧历)的正月初一,故又称元日、元正、岁首、岁旦、正旦、正日、端日、大年、新岁、新春、新年等。元旦为一年之始、一季之始、一月之始,也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日,所以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元日,八节之端、三元之始。开甲子于新历,发风光于上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故有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之说。

相传早在五帝时代的黄帝之孙颛顼时就有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之说。据《晋书 ·律历志》中说:“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 ”但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岁首日期却并不一致。据《史记 ·历书》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正以十月……至今上(汉武帝)即位……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也就是说夏代岁首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在十一月初一,秦在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一直沿用到清末。

元旦一词正式出现于南朝梁萧子云所作的雅乐歌之《介雅》三首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四,中华书局, 1979,203页)后来,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所以,元旦又有新年之称。

元旦是中国古代最为隆重的节日,每逢过节朝廷都会下令放假,以示庆贺。唐代元旦又称为元正,据《唐六典》卷二载:元正,给假七日。又据《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载:元正日,“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意思是元旦假期从除夕前两日开始,而到正月初四结束。宋代元旦亦称元日,延续了唐代放假七日的惯例。明代元旦又称正旦,放假日期有所缩短,据《明会典》载:“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日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 ”到清代,元旦放假又恢复为七日,据《清通典》载:“每元旦令节七日。 ”在这部典章制度书中,就正式称岁首为元旦。元旦年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庆贺团圆、祈福迎春等,所以历代朝廷一般都会在是日举行大朝会,有时还会颁布新政或赦令,以示除旧布新之意。民间则以合家团聚为主要形式来欢度节日,由此形成了许多具有节日特色的祭祀、卜吉、拜年、饮食、娱乐等过年风俗。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曾写过很多首元旦诗,其中《元旦试笔》二首之二曰: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遣草茆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陈永正笺校《陈献章诗编年笺校》,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440页)明代元旦佳节,朝廷庆贺,邻里聚宴娱乐、儿童欢声笑语,民间笙歌燕舞,反映了古代过元旦时的欢乐热闹情景。

二 一九一二年后改用公历岁首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成立,决定改用公历,并且以当天为元旦。次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称:“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 1982,5页)这份通电不但说明传统的农历新年元旦,被正式改定为公历岁首,而且还用传统“正月”来称呼公历一月,显示出弃用旧历而改用新历的坚决态度。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于二月十七日发布《改用阳历布告》,表示要继续“改用阳历,以示大同”(《袁世凯全集》一九卷,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583页)。1913年12月27日,北洋政府国务院发布第 34号院令,宣布:“時值岁首,各官署人员,均应酌给年假……自 1月1日起至 3日止,停办三日”(《政府公报》第 594号,1913年12月28日,377页),正式规定新年放假三天,停止办公。原来的农历正月初一,则改称“春节”,放假一天。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四日,袁世凯批准了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提交的《定四季节假呈》(《蠖园文存》卷上,《民国贵州文献大系》三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5,40页),并发公文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政府公报》第 618号,1914年1月26日,661页)从此,农历新年被正式确定为春节。

1912年以后虽然行用公历,但民间仍习惯沿用农历,如 1931年修撰的《满城县志略》卷八就说:“岁时习用阴历,民国成立以来,行政机关及各学校改用阳历,民间则仍沿用旧历不改。 ”因此,老百姓对过元旦反应比较冷淡,大街上也冷冷清清,完全没有过年的热闹景象。于是在 1925年1月1日,有人在《大公报》发表《实行阳历新年的办法》一文,写道:“今日又是民国十四年阳历元旦日了,可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这个日子,还没有许多的感觉……仅见几面国旗,飘扬在那政府机关和学校门前而已。 ”因此,他建议:“将阴历新年之拜年庆祝等,均移在阳历新年举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不久,宣布阳历为“国历”,并废止“旧历”。 1928年5月7日,内政部长薛笃弼在《内政部致国民政府呈》中说:“民国建元,先总理首改正朔……民众习于故常,迄今十有七年,对于国历,除官厅照例表示遵循外,一般社会,几不知国历为何事。去年钧府再申明令,颁发国历,而以各地农商工学拘泥旧习之故,仍不免于阳奉阴违,沿用旧历。笃弼以为,非废除旧历无以普用国历,而厉行国历非详订办法……谨本斯旨,草拟普用国历办法八条。 ”建议:“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其中就有:“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月份牌及附印旧历之皂神画片”;“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及习俗上点缀品、销售品,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例如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各样点缀品及正月间一切热闹娱乐举动,可移至国历新年一月内举行”。11月8日,行政院召开会议通过了内政部的提议。 12月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通知各级党部,协助政府废除旧历,推行新历。1930年6月2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通过《推行国历办法》六条,其中第一条就要求:“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采、贴春联等,一律移置于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此举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音此起彼伏。 1933年1月26日,《上海报》刊登了《废历元旦与国历元旦》一文,指出阳历元旦形同虚设,“同是元旦,便觉得国历不如废历”。民间还是普遍认同过农历大年,而无视公历元旦。

1943年,国民政府又组织人员讨论草拟了《中华民国礼制》,其中规定有:元旦,各地放假三天,悬旗志庆;国民政府于当天上午集会纪念,举行团拜礼;各地军政机关团体则分别集会庆贺,地方召开各界代表庆祝大会,提灯游行。至于民间过元旦,则准依各地风俗,自由庆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及时局限制,这部礼典实际上并未真正施行(参任雅萱《民俗礼仪的规范:民国时期节日礼仪的改制》,《艺术与民俗》 2023年 3期)。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岁首为新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體会议上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拟用公历”(舒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新中国国旗、国歌、国都、纪年》,《党的文献》 2009年 4期),但是没有提到元旦作为节日之事。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一、新年,放假一日,一月一日。二、春节,放假三日,夏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 ”(王怀安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 1)》,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842页)新年、春节都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但公历岁首不称元旦,却称为“新年”。此后,国务院又分别于 1999年9月18日、2007年12月14日、2013年12月11日进行过三次修订,都是将公历岁首称为“新年”,而不是元旦。这个办法既照顾到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又尊重了传统的民间习俗农历纪年法,将新年与春节分别对应公历和农历岁首。经过长期沿用,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谓,有时甚至将春节过年称作过大年,或过“旧(历)年”,以示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

虽然公历岁首的正式称谓是新年,但习惯上也称为元旦。如 1950年1月1日,全国人民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新年,新华社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迎接一九五零年元旦”的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一文,从此元旦社论就成为《人民日报》每年开头的固定社论。因此,人们也将公历一月称为“元月”,而将农历一月沿用传统称呼为“正月”。新年元旦与农历春节也都正式并列成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日。

不过,从民间过节的气氛而言,人们对过新年元旦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如过农历春节,其中城市又比农村、青年人又比中老年人更加重视过新年,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对过新年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反倒是对过传统的旧历春节特别隆重。

在城市里,现在过新年一般都会张灯结彩、悬挂国旗,有些地方单位、学校、企业、商铺还会张贴对联,电视里还会播放新年晚会。在一些大城市里,有时还会组织一些“迎新年,庆元旦”的跨年活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还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游戏、娱乐、购物、吃饭、蹦迪、 K歌、看电影等来迎接新年。有些寺院、钟楼、车站、码头、海关等处,还会在元旦来临之际敲(奏)响新年钟声,以示祝贺元旦来临。人们也会在元旦互祝新年,尤其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往往会相互表达新年祝福与问候,过去曾经流行寄贺年片(卡),现在大多是发贺年短信或微信,或亲自打电话祝节。总之,元旦的民俗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都市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阳历公历农历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双闰年是什么年
寒露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
新月历
按阳历算的清明节
2012年缘何“春节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