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蒙自芳华永不消逝
2024-04-25姚力
姚力
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小城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最广为人知的名片是“过桥米线之乡”,一道起源于百年前的滇菜美食,让许多人第一次听说了这座低调的西南小城。事实上,中国近代史中的蒙自一点也不平凡,西南联大曾坐落于此,中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寸轨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都诞生于此,蒙自一度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
百年滇越铁路:昔日“芳华”今犹在
“蒙自”之名,大约源于当地的目则山。《元史》中记载:“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历史上的蒙自是滇南重镇,19世纪末开始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那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面临着西方列强的瓜分。法国希望将云南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与他们在越南的殖民地连成一片,作为殖民中国的跳板。在蒙自开关的基础上,法国同步制定了修建一条由越南至昆明的铁路计划。经过多年的拉锯,1903年,中法签订《滇越铁路章程》,正式开始滇越铁路的修建。铁路于1910年竣工通车,电影《芳华》中出现的碧色寨便是其中重要的中转站。
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通常称为“窄轨(或称米轨)铁路”,全长854公里,是我国最早的跨境铁路。铁路分为南段和北段,位于越南境内的南段,大都经过平原;而位于中国云南境内的北段,全长465公里,以山地地形为主,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因此,整条滇越铁路相对高差近2000米,有上百座隧道、3000余座桥。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个奇迹,可以说,滇越铁路代表着20世纪初铁路工程的最高技术水平。所以,在滇越铁路完工后,法国人骄傲地将其列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列的世界三大工程。
然而,奇迹背后的代价是无数中国劳工的生命,7年的修建时间里,法国用各种手段累计招募了30余万中国劳工,有近7万人丧生。其中,仅仅是为了修建那座著名的“人字桥”——伍家寨铁路桥就有800多人丧生,真可谓“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
历经百年的滇越铁路不论对于蒙自还是中国,都有着太多的含义。清末初建时,铁路是法国对中国殖民掠夺的工具,大批矿产由此转运出境;到了民国时期,铁路则成了先进思想和技术的象征;抗战时期,滇越铁路是后方的交通命脉,无数援助物资由此运往抗战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滇越铁路作为交通干线盘活了深山中散布的城镇乡村……
受滇越铁路的影响,蒙自当地的乡绅、名士请愿修建中国自己的个碧石铁路。在蔡锷将军的支持下,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也是唯一的一条60厘米寸轨铁路于1915年动工修建,历经21年全线通车。受限于技术和地形,个碧石铁路设计时速只有25公里,实际运行速度更是只有10公里左右,“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没有汽车快”便源自此处。
碧色寨位于蒙自观澜街道,原名“坡心村”,因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依山面海的美景而得名“碧色寨”。这里原本只有十幾户人家,名不见经传。后来由于地理位置靠近蒙自海关和个旧锡矿,法国人便将碧色寨建成了滇越铁路上唯一的特等站。碧色寨因而迅速发展起来,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个碧石铁路通车后,碧色寨站作为滇越铁路与个碧石寸轨铁路的唯一换装站,地位更是飞速上升,云南85%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都在碧色寨集散中转,碧色寨因此热闹非凡,有“东方小巴黎”之名。
不过,虽然碧色寨的铁路通了,但并不意味着云南进入了铁路时代,当地还有大片土地只能依赖传统马帮周转货运。即便同处碧色寨,由于轨制不同,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之间的转运也必须先卸载,然后通过人力搬运到另一条轨道上重新装载。于是,碧色寨成为传统马帮和现代铁路的交汇点,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滇越铁路也可以说是一条由马帮托起的铁路。
百年时光转眼即逝,因为铁路而兴的碧色寨,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衰弱成了四等小站,最终走向冷清与萧条。不过碧色寨并未被世人遗忘,而是以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者身份被保护起来。除却车站本身,周边的商号、客栈、海关、邮局、酒店等都在保护范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区。近年大火的电影《无问西东》《芳华》电影纷纷来此取景,碧色寨如今已是蒙自最亮眼的文艺地标。
南湖之畔:蒙自海关旧事
1889年,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蒙自海关落成开关通商,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蒙自开关后很快成为云南省第一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常年占全省的八成,即使是在占比最小的年份1915年,也高达七成。
蒙自海关与滇越铁路让法国在云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利益,也让蒙自人民深陷殖民统治之中。法国人在蒙自设立了税务司、领事馆、监狱,享有领事裁判权,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的法国花园就建在南湖湖畔,而在县城东门外的通商租界,意大利、日本、德国、美国也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清政府对于蒙自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列强纷纷进驻,将蒙自这座西南边陲之地的小城变成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法国的殖民统治,给当地人带来了屈辱苦难,也加速了云南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促进了云南近代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今天的蒙自老城区,有不少历史建筑都是那段殖民历史的见证,最为集中的区域大约要数南湖一带。蒙自南湖因位于城南而得名,一直都是当地重要的风景点,这里景色秀丽,历朝历代都有无数文人在此吟诗作对,“南湖夜月”还曾经是蒙自八景之一。
南湖东侧的“海关路”是原蒙自海关旧址所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建筑,诸如法国领事府、法国花园、哥胪士洋行等都集中于此。位于南湖边的蒙自海关旧址不过是一座被红墙围起来的小楼,并不起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鼎盛时期拥有50多间房屋的云南第一大关。如今,蒙自海关的旧址已经被用作历史陈列馆,通过实物、图片再现蒙自海关通商的往事。
海关旧址陈列馆外不远便是昔日的法国领事府旧址。1887年,蒙自法国领事府首任领事到任,亲自督工建造了这座领事府,与蒙自海关同年投用。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这座领事府修建时以中式风格为主,与其他几处法式建筑相比,显得十分低调,也有些格格不入。若非门前的门牌提示,中式的大门会让人误以为是走进了某座私人家宅。
回到南湖岸边,可以看见一栋两层的法式小楼,周围常有美丽的野花盛开,如同花园一般,当地人称为“法国花园”。据说这栋小楼最初是意大利领事馆,后来被法国滇越铁路总局占用。小楼现在被改建成了一个小小的酒吧,依旧保留着原先的法式风格,面向南湖的方向有着极好的景观视野,常常可见当地人在此小酌,欣赏风景。
沿着海关路走过南湖,路旁就是著名的哥臚士洋行。在蒙自的数十家外国洋行中,要数这座哥胪士洋行开设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希腊人哥胪士原为滇越铁路工程项目的普通职员,工作的同时还开了一家小杂货铺赚外快。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哥胪士借口自己的小店受兵灾所毁,从国民政府手中获得了4万银元赔款。这成为他在中国掘到的第一桶金。哥胪士用这笔钱买地,将原先的小杂货铺重新扩建成了今天的哥胪士洋行,一间小店就此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洋行。这座两层楼的法式建筑如同宫殿一般,在今天看来都十分精美气派。1940年,洋行被地方政府无偿接收,先后用作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蒙自支行、县卫生院,现在作为西南联大分校史略陈列室,不过人们还是喜欢称呼它最初的名字——“哥胪士洋行”。
西南联大:唯书不可辜负
除却殖民文化印记的身份,蒙自海关旧址、法国领事府、哥胪士洋行还有着另一重身份,那就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一部分。如今人们提起西南联大,大都只会想起昆明。不过1938年,西南联大刚到云南时,因为昆明的校舍不足,曾一度将文法学院安置在蒙自,称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蒙自当地政府和人民给予了西南联大师生极大的支持,将他们安置在南湖畔。蒙自海关、哥胪士洋行、法国领事府……蒙自把当时拿得出手的家当都提供给西南联大用作校舍。当地富绅周柏斋甚至将自家的宅院贡献出来用作女生宿舍,为了安全还专门派人接女学生下晚自习。
在蒙自人民的支持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得以在战争岁月继续专心自己的学术生活,最为出名的典故来自闻一多先生。据说闻一多先生在蒙自醉心于文化研究,除了上课、吃饭几乎足不出户,就连饭后的散步都不愿去。邻屋的郑天挺开玩笑般劝他:“何妨一下楼?”于是闻一多便有了一个雅号,叫“何妨一下楼主人”。如今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上,闻一多旧居上的匾额正是“一下楼”。
1938年夏天,由于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迁至蒙自,学生人数增多,西南联大师生由蒙自迁往昆明。尽管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办学只有一个学期,却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师生们开办夜校,招收当地男女学生同时上学;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教唱爱国歌曲;普及公共卫生知识……这些对于蒙自的精神文化建设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原始积累。2011年,坐落于南湖畔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上的纪念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纪念馆依托哥胪士洋行原址修复,保留了昔日的风貌,在馆内可以看到联大师生入滇、进入蒙自以及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情形,重温那段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情岁月。
2023年3月,就在西南联大校舍的旧址旁,南湖中的小岛上,有“中国最美书店”之称的先锋书店落地蒙自,成为蒙自新的文化地标。书店的改造保留了原有钟楼和砖房,大量使用玻璃材质营造面向南湖的开放空间,突出南湖的景观优势。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先锋书店的选址往往有着多方面的考量,来到蒙自的一大主题便是向西南联大致敬。为此,书店中专门划出了西南联大主题图书区,许多研究西南联大的稀缺史料都能在此处找到。闻着书香,静坐在临湖的玻璃窗旁,似乎当年联大师生在湖畔研讨学问的身影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