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塑与艺术建构
2024-04-24汪保群
摘 要: 历史的记忆常因现实的触发而被唤醒。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淮海大捷》选择了解放军部队乘胜追击、继续前进的主题场面,通过现实主义的典型场景再塑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准确表达了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豪迈的革命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与牺牲,更能获得审美价值熏陶和社会价值认同。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这对于年青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向美向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养成和审美浸润,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淮海大捷》;鲍加;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美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1-0043-06
作者简介: 汪保群,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淮南 232038)。
基金项目: 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美育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作用研究”(2021XJZD028);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新徽派油画’的地域特色及其审美研究”(AHSKY2020D112)
收稿日期:2023-11-10
历史的记忆常因现实的触发而被唤醒。以历史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将曾经的历史事件场景固化在当今的现实中,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重温,也让人们对那些储存在记忆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心生感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之后,仍然能够被艺术家选择用画笔来描绘的历史,必然是一段值得艺术家充满激情去表现且需要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历史。这些作品充满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精神理想的重塑与英雄主义的阐释,使得那个时代因这些历史画作而显得更为厚重,更加令人难以忘却。
这些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的历史理解,将过去的历史事件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观赏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事件产生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对历史的再思考和再认识的媒介,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探索。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鲍加和张法根合作创作了油画《淮海大捷》。这是一件典型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者以其对历史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将历史事件场景生动地固化在了艺术作品中,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202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举办的“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淮海大捷》作为经典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展览期间,大量团体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这件作品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件围绕淮海战役进行主题创作的油画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能让我们受到美的陶冶,更是对这段历史的重塑和传承,在当代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历史与当代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对历史的传承、再现和美的传播,使得人们对过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思考更加深刻,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进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现实主义的历史场景再塑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历史题材绘画作为对历史真实的再现,画家 追求的往往是历史的真实性、理想化和典型性表现,体现出这个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传达出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历史题材的油画多以图像创造的真实性来还原历史,而并非对当时的历史现场进行原原本本地再现、复制或模仿。然而,“历史画要有历史感,要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就要深入历史,抓住形象化的历史元素,这首先需要艺术家熟悉历史,做足历史功课,产生创作的基本想法和思路。”[1]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解放进程中的决胜局之一。在东起江苏海州(连云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枣庄市薛城),南达安徽蚌埠的辽阔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干净、快速、彻底地消灭了国民党的八十多万精锐正规军,从而使得蒋介石反动派失去了发动内战的最主要支撑。鲍加、张法根通过精湛的油画技艺,将历史事件场景生动地固化在了《淮海大捷》这件艺术作品中。它没有像同类题材油画那样习惯于去表现生死博弈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人民解放军刚刚结束了战斗凯旋挺进的宏大场面作为描绘对象:黎明的战场上,身披金色的阳光行进中的解放军队伍和推着独轮车的支前民工队伍,踏着厚厚的积雪,豪迈地阔步向前方走来,体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寓意。解放军战士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态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浪漫主义豪情,看不到战争所带来的牺牲与伤感。作者以娴熟的写实主义画风,通过全景构图,展现出解放军战士在战争中的顽强意志和民工的无私奉献,画面中洒脱的笔触和明快的节奏,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的无坚不摧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军民鱼水之情。作品极具视觉张力,画面色调明快,造型有力,粗犷、洒脱的画风与画作的主题非常协调。逆光的处理以及雪地的反光等自然环境引发的色彩变化,使画面丰富饱满。作者在画面上以皑皑白雪铺满的大路为分界,有机运用了三个场面冲突:一是人物精神面貌传递——解放军指战员们、支前民工脸上笑容灿烂高举红旗、昂首挺胸、自信坚定地阔步行进,形象生动;而国民党兵、官俘虏们在骑马押解的解放军战士面前蔫头弓背,情绪沮丧。二是人物动态形象描绘——解放军战士和推着满载独轮车的支前民工都是正面和站立行进,形象完整,而国民党俘虏都是背面、弓腰,偶尔有一两个也只能看到部分的侧脸,在堆满残破的汽车、枪炮等辎重中沉重而沮丧地前行。三是色彩冷暖与明暗对比——解放军战士和支前民工处在明亮的暖色调中,国民党官、兵俘虏和他们丢弃的辎重在阴暗的冷灰色调中。画家正是通过人物情绪、队伍人群气势的不同,画面的明与暗、暖与冷对比,恰到好处地将胜与败、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局面表现出来,有力地烘托出势不可挡的人民战争胜利和革命前途一片光明的愿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艺术“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2]6王国维所说的“造境”与“写境”,即虚构与写实,理想与现实,是文学艺术作品境界的创造方法,这也是通常区别文艺创作中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的依据之一,但这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写实也是要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二者需要和谐统一,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真实感人。艺术家突破了以往历史绘画中对于战争场景的常规处理方式,放弃了直截了当去描绘敌我双方激烈厮杀,以及铁与血、生与死、激烈、血腥冷酷的战场环境,而是通过场景对于事件叙述的烘托、设计以及事件场景中人物间关系的暗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艺术想象力,在基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夸张和浪漫的手法,表现战役胜利后的瞬间。作者虽然放弃了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描绘,但远处硝烟弥散的战场,似乎还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还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滚滚战斗热浪。
《淮海大捷》的创作过程可谓是艰苦卓绝。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实,鲍加、张法根曾数次前往淮海战役的战场进行考察和采风。然而,这件作品创作完成于1961年,距战役发生已经过去了十二三年。一方面战争发生地的地理环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即使到现场考察,也很难再现原貌;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对于战争瞬间的珍贵现场往往缺乏真实的图像记录,很多用具和活动场景也很难原样再现,“这使得美术家对这个时期重大史实的再现必须进行历史图像的艰难查证”[3],这也给战争题材的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这种困难就在于:针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历史的真实场景难以还原的前提下,艺术家如何在历史场景呈现中展现真实性和艺术表现性的关系,在作品中展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独特 的创作风格,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历史事件的可信传播与艺术家个人创作风格相统一。同时,在作品中如何融合崇高感、精神性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风格,以及如何通过艺术表现传达出作品中的德育教化和美育怡情功能,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美感,也是需要考虑的。
然而,这并没有冲淡鲍加、张法根对这幅画的创作热情。对于画作主题的形成,他们用心地去研究历史,“通过学习有关战略战术和军事斗争的文献资料,结合研究革命回忆录和对战役参加者的访问,对于当时资料匮乏的鲍加及创作组人员理解战役的伟大意义、了解时代背景具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中,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这个时期扭转了与美帝国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对比,使之走向覆亡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推向光辉的胜利,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对作品主题的酝酿成熟启发极大。”[4]形成了通过展现解放军进军的情节来呈现战争题材这个内容和表现形式,表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主题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主题方向明确后,他们搜集了能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深入探究解放军的战斗经历和精神风貌,对当年的军史、服装、武器装备和战斗环境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认真调研,走访了现场和部分当事人。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凡是可以实物写生就尽量参考实物写生,没有实物的就以当年式样的道具和武器装备模型作为参照,以此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创作中,他们发挥着油画独特的表现性和艺术性,通过现实主义的油画语言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力求使包括场景、形象、服装、道具和其他画面细节等等各种因素尽可能真实可信,完成了从素材到作品的提炼,以还原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战斗场景和视觉真实形象呈现。这种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他们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这幅油画成为了新中国历史题材绘画中的一件经典之作,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深深地被作品中所营造的历史场景真实感和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感所感染,受到精神上的启发和情感上的满足。
二、巧妙的艺术语言构建成就了典型化的战斗画卷
大型革命历史画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引导中国人浩然之气养成的重要介质。它能“融美与心灵”(柏拉图语),引领人心向善,塑造良好品格的道德价值和增强审美情趣的美育价值。《淮海大捷》是一件取材于真实战场的重大历史文化经典美术创作,巧妙地运用构图、空间、明暗、色彩等艺术语言来构建这一历史画卷。从文学叙事性的视角和英雄主义境界再现了淮海决战的壮烈场景与磅礴气势,营造了厚重的时代感和人物的崇高性,具有一种积极的能动力量、教化意义和审美取向。
典型化的艺术总是通过个别来显示一般的。鲍加在创作《淮海大捷》时曾表达过对历史画的看法,他指出“历史讲义和历史画虽然有联系,但是属于两种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功能。绘画并非以阐明史实的一切方面为己任,而是以形象的感染力激动人们的感情。历史画不可能用来纪事本末,巨细无遗地罗列现象。相反,它允许并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感受,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从而跳出某些局部史料的局限,求得以一点概括一般。”[5]83这种创作理念使得《淮海大捷》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通过个别的形象和场面来展现整体的历史意义,以及激发观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最终的《淮海大捷》油画是一幅长3.2米、高1.5米的阔大的画作,画面采用深远法、阔远法的构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人民革命武装力量蓬勃发展、气势浩大的场景和意境。作者在创作之初面临了特定主题的挑战,几易其稿。因为再大的画幅都是有限的,如何在一张有限的画幅上表达出淮海战役决胜千里的气势,这个主题很难通过只在画面上突出展现个别人物的方式来表达,而需要找到适合这一主题的大场景的构图方式。因此,作者参考了相关史料,采用更适合展现淮海战役壮丽场面和磅礴气势的远景画、长卷式的形式,但又不是仅做表面的场面铺陈,使得观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这段伟大的历史,能真实地感受到淮海战役的历史境貌。
画面中,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的大路,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右上角是解放军大部队在曙光的映照下扛着武器神采奕奕地向前走来,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行进气势,体现出乘胜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右边是一群行进在解放军队伍前面推着装满了物资的男女老少支前民工,神态喜悦,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积极支持。画面左下部暗处是由骑在马上的解放军战士警惕地押解着的一队国民党官兵俘虏,以及处在硝烟余火未烬环境中的国民党军队丢弃的汽车和辎重,表达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人”的伟大力量。这里,作者把押解俘虏的单个解放军战士安排在马背上凸显出来,一是能够把他从俘虏的群体中区别出来;二是让这个解放军战士在画面中的位置和解放军大部队能够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人物群体形成关联性;三是让画面中间白雪覆盖下大路的两条边线有了变化,大路不显孤立与突兀。整体画面没有陷入情节繁琐和内容芜杂的局面中,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突出了解放军的顽强意志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以及失道寡助的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被俘的场景。简洁的构图,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情境,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上,感受到了当时激烈战斗的气氛和战后胜利的喜悦。
此外,作者有意抬高视平线,在空间上让战场显得更加宏阔深远,为观者呈现了一幅宏大、壮观并充满了气势的战场景象。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解放军队伍、支前民工群体、国民党俘虏等人物组合的整体感以及面和线的构图技巧,把画中纵横交错的复杂视觉景象处理得节奏清晰、对比鲜明而富有变化,粗犷、洒脱的表现风格与画面主题十分协调,整个画面就像一首胜利的交响乐曲,气势磅礴,丰富多变,又和谐统一。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有力,也使观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激烈气氛。对此鲍加曾经有过深刻的体悟:“战争大场面在艺术处理上,根据不同题材和创作意图是可以多样化的。总的需要为体现主题,从整体着眼,以大面积的形体来经营构图;但也不应忽视对人物和景物的细致的刻画。二者应有机地结合,以达到‘远望之,以取其势;近视之,以取其质’。”[6]
色彩上,作者精心安排并巧妙地暗示,但却十分自然,没有显露出过多的雕琢痕迹。这也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山水自然和四季变化的深刻了解,出手成“章”。橙色的朝阳从淮北平原地平线上刚刚露头,明亮的天空洒满了橙色和暖紫色的朝霞,远处走过来的一队解放军战士处于逆光中,沐浴在暖色的晨曦里,他们刚刚结束了夜间激烈的战斗,怀揣着胜利的喜悦整齐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大路上,即将奔赴下一场战斗。暖色调的逆光处理和雪地的蓝紫色反光等形成的色彩对比变化,使画面色彩丰富而饱满。暖紫色的天空下,刚刚苏醒的大地笼罩在蓝紫色的晨光中。画面左下方的近景中,一名骑在马上警觉地押解着国民党官兵俘虏的解放军战士,以及散乱地倒雪地里残破的汽车、装甲车,都处在颜色浓重冷暗的阴影中。燃烧着的战场余火映照在俘虏身上形成的暖色块,和远处解放军身上的暖色形成了色彩上的呼应关系,同时也让近景中的这一大片冷暗色不至于沉闷。作者通过色彩冷暖、明暗对比艺术等象征手法,寓意深长。
这幅画作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对革命历史的忠实再现和见证,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得《淮海大捷》极具政治宣传的震撼力和艺术美的感染力。
三、“小推车”群体诠释了人民是推动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画家对历史的感情是因为出于对历史真实的感知,这个真实就体现在对历史事件情境的表现和画面中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环境等细节处理上,这些都统一在画家独特的创作风格之中。历史画中对这些情节的描绘必须符合历史情境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真实,让二者达到完美的形式统一,这是历史画创作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无私的支援是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苏、鲁、豫、皖、冀五省人民的支援,据统计,当时支前的民工人数高达543万,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在战役第三阶段,解放军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竟高达1:9,平均一名战士背后就有9名民工的援助。”[7]陈毅元帅在1951年2月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时曾说:“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多达500多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用小推车、用扁担保证了部队作战。这是我们真正的作战优势。”[8]为了表达“小推车”这个主题情境,作者在画面中的右边、解放军队伍的侧前方特意画上了一群推着独轮车运送支前物资的民众。他们中有老年、青壮年男子和村姑、妇女等,肩扛手提,前拉后推,洋溢着无比的热情和勇气。他们是无私奉献的代表,为解放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淮海战役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把他们安排到画面上,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向往的表达。这一群群的支前民众,是淮海战役胜利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为了支援前线,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积极生产、同心支前的高潮,为了多给前线送去一碗一瓢粮食,老百姓甚至提出了‘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的口号。”[9]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到1949年间,仅在鲁西南、渤海和胶东地区,人民群众就为前线做了700余万双鞋子和200余万双军袜。”[9]这些事例充分证明,战争的角力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民众信仰的力量和背后民心所向的较量。生动的画面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彰显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未来的热切期盼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
人民群众的强大后勤支援保障,为淮海战役胜利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0]51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1]481“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482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论什么事业,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革命历史油画《淮海大捷》的场景虽然是虚构的,但艺术家对于历史的真实进行了精心的探讨、认真考证和准确的刻画表现,力求从画面的情节安排和“小推车”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符合艺术的真实,这是最能代表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环节。“历史画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完全有效地告诉人们史实发生的情节或过程,而在于将历史凝固在一幅画面上表达出的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对于历史精神情感的判断。”[3]确实,“人民群众的伟力,成就了人民战争的胜利。”[12]5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人民群众这座坚实的靠山。
《淮海大捷》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深远的。它让我们意识到,在当今新时代我们对人民力量的认知更加深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力量的无穷潜能。这部作品展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和顽强意志,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英勇行为。这种人民力量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人类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民的力量是如此伟大而不可阻挡,他们的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反映了对人民力量的歌颂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热切期盼。它提醒着我们,人民力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想的力量源泉。
四、结语
鲍加先生是安徽当代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多幅经典作品。尽管如此,他与张法根合作的油画《淮海大捷》却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2021年4月,中国美术馆和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为鲍加先生主办了一场主题为“风华凝粹”的艺术作品展。鲍加先生不仅抱病从合肥来到北京参加了开幕式,而且还特意与《淮海大捷》这件作品拍了一张珍贵合影,这表明他对这件经典代表作品的钟爱之情。展览期间,他又捐赠了多件代表作给国家。他说:“我愿将我的艺术作品捐献给人民,让艺术与国家同在,与人民同在,这才是艺术作品最大价值所在。”[13]这体现出了鲍加先生对艺术的痴爱,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同时,这也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回馈!
总之,历史题材绘画是对历史的再现和传承,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文化内涵和美的特质。《淮海大捷》作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之作,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再次呈现了革命战争的历史场景,营造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情境。艺术家选择了部队乘胜追击、继续前进的主题,精心构建了典型的战场场景,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和深刻感人的细节处理,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的无坚不摧的力量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一主题贯穿着整幅画面,准确地表达了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豪迈的革命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画面庄重而崇高,体现了作者对大型历史题材内涵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同时也是歌颂胜利的经典之作。
再次审读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真实历史的图像阐释和情感抒发,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艺术家在展现宏大历史叙事时所呈现的独到见解和成熟独特的形式技巧,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绘画构图、空间、明暗和色彩等艺术形式的精湛处理,从而获得审美价值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家凝聚在作品中对人民群众无私奉献所蕴含的赞颂之情。作品让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牺牲、乐观和坚强,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契机和对未来的积极思考。同时,观赏作品也能够让观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等方面产生共鸣,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和社会精神的凝聚。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对于年轻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崇高道德精神和美育的浸润,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谋求社会发展和保卫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王铁牛.历史真实中的艺术[J].美术,2021(8):68-72.
[ 2] 王国维著,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
[ 3] 尚辉.史诗的图像建构——历史画作为党史百年叙事的图像志[J].美术,2021(7):6-20.
[ 4] 成锋:心中的丰碑——鲍加先生与油画《淮海大捷》[EB/OL].(2021-11-11).http://www.arts168.com/display/466725.html.
[ 5] 鲍加.从战争大场面中表现时代精神[J].美术,1961(6):11-12+30.
[ 6] 方磊.风华凝粹——鲍加的艺术人生[J].江淮文史,2021(6):146-153.
[ 7] 杨桂芳.淮海战役中安徽人民支前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23,25(1):103-111.
[ 8] 宗钰,丁恒星.论新时代淮海战役红色文化传播[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6):124-131.
[ 9] 尚伟.从淮海战役的胜利看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J].党课参考,2022(3):100-104.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23.
[12] 胡丽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5):58.
[13] 王广燕.《淮海大捷》等红色经典在京展出[EB/OL].(2021-04-09).https://www.beijing.gov.cn/renwen/whrl/rdtj/202104/t20210408_2348792.html.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Art Construc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Value of the Oil Painting “the Huaihai Victory”
Wang Baoqun
Abstract: "Historical memory is often awakened by the trigger of reality. The oil painting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theme “the Huaihai Victory” chooses the theme scene of the PLA troops pursuing the victory and continuing to advance, and accurately expresses the fearless spirit of sacrifice and heroic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PLA in the Huaihai Campaig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people’s masses in the people’s war, through the realism of the typical scene re-imagining and the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of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This allows us to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sufferings and sacrifices of that era while appreciating the works of art, but also to obtain the inculcation of aesthetic values and social value recognition. Especially in today’s society, this is of grea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value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st morality towards beauty and goodness, and aesthetic immersion.
Key words: “The Huaihai Victory”; Baojia; realism;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aesthetic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