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适应性景观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

2024-04-24冯艳李梦琪顾金金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环湖滨湖环城

摘 要: 水适应性景观是人—水不断融合、共处而形成的景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合肥城市为例,基于区域水文环境特征,分析了合肥环城公园水适应性景观构建所呈现的单点式城市格局,滨湖水适应性景观营建所呈现的多点式城市发展格局,以及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水适应性景观规划所呈现的通江达海城市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水适应性景观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水和水源问题的载体,在构建其网络化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发展。并进一步指出合肥城市独特的水适应性景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艺术,在目前我国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研究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水适应性景观;城市发展;合肥城市;环城-滨湖-环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1-0039-04

作者简介: 冯艳,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李梦琪,顾金金,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安徽乡村景观规划模式研究”(2021CX12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及其雨洪管理助力平安安徽”(SK2021A0350);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基于城乡融合的乡村水景观构建策略、方法、路径研究”(2023-RK031)

收稿日期:2023-11-10

“适应性”是指“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以及“在人类系统中,‘适应’旨在通过行动减轻或避免有害的影响或利用有利的机会”[1]。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2001年以来先后6次发表的评估报告给予的定义,而“‘水适应性’(water adaptation)可被简单归纳为水系统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2]057,其相对于水适应性景观而言是适应性研究的专项内容,水适应性景观研究强调适应性与景观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适应的问题。

对于水适应性景观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侧重于城镇应对洪涝灾害的经验研究,如俞孔坚[3]探讨了黄泛平原区“水城”的景观形态和形成机制,指出这类城市是经历洪涝灾害的适应性景观。

王越和林箐[4]以济南古城为例,从区域水网格局约束、防洪需求、用水需求三个方面,探讨水环境影响下城市的起源与格局演变,以及基于不同需求的宏观尺度城乡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特征。里昂等[5]研究了晋中地区,概括了当地城镇布局、选址营建、农田水利等四个方面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其适应方式和影响因素。张晋[2]在总结适应性研究主要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水适应性景观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以北京市门头沟地区水适应性景观行为和形态为例,强调水适应性景观应对洪涝的历史与当下脉络。

实际上,这种城镇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体是人们适应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是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水系统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旱灾害的影响,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6]。基于此,水适应性景观(Water Adaptable Landscape)可以简单归纳为城市对实际或预期的水环境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以景观设计学为视角的水适应性,则强调了这一过程发生区域内的人水互动模式、景观呈现的格局以及适应性与景观的结合,展示了水适应性景观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适应的重点在于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及产业布局,目的是全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构建水适应性景观综合体,避免城市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空间格局调整过程被纳入到对于未来城市内涝、河道干枯、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水问题的管理之中,是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合肥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活的地域性水景观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适应性景观如何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对当今城市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域水文环境状况

合肥城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南侧,襟江带淮,北部河流水系可达淮河,南部水系可及长江。

区域内地表水系发达, 水网密布, 河流湖泊众多, 主要河流有东淝河、 南淝河、 店埠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江淮运河等;主要湖泊有巢湖、南艳湖、天鹅湖、 翡翠湖等;主要水库有董铺、大房郢、泅水、大官塘、梅冲、三十头、蔡塘等;主要水利设施有王岗滚水坝、 节制闸、 涵洞、 河兴集排灌站等。

1992年,合肥成为国家首批园林城市,1994年,合肥成为南方森林城市试点市,1999年,合肥获批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同时,合肥市区内拥有大蜀山、滨湖两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唯一一座环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充分奠定了通江达海的城市布局特色,以及“水适应性景观文化”的城市品牌形象。从而,满足了城中建园、城在园中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需求,达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的标注要求。在环城公园“翡翠项链”的基础上将继续打造由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水系连通的新“翡翠项链”,凸显“以水为魂、群湖为核”的城市布局特色。

纵观合肥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不难发现其生于水,兴于水,乐于水,与水结下不解之缘[7],相应的支流水系的组分、湖泊的数量,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无疑对城市发展格局影响深远。无论秦汉时期的南淝河北岸建城[8],隋唐时期的南淝河南岸建城(金斗城)[9],还是南宋时期的跨南淝河建城(斗梁城) [10],都是受限于南淝河水环境状况,应对于南淝河水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沿河而建的布局模式。秦汉时期的北岸布局目的是利用南淝河水路交通运输功能,使其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通运输的中转站而形成生活、贸易中心;隋唐时期的金斗城避免了地势低洼易受水灾的不利影响,南淝河(金斗河)成为城市的天然屏障,同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取水的便利需求;南宋时期的斗梁城扩建了城市面积,使南淝河穿城而过,充分利用南淝河便利的运输功能,促进了城市商业繁荣,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了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为了应对未来战争时敌军可能通过水路(南淝河)进攻的不利影响,在南淝河上设置了东西两个水闸。这种人、水景观发生过程的空间实体,从人水互动模式及景观呈现形式,可以看作是从要素层面对城市应对水适应性景观影响而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模式,不仅仅应对当下影响,还应对未来预测性影响。为当下合肥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促成了环城、滨湖、环湖三种格局的跨越式改变,使合肥真正做到生于水适应性景观、兴于水适应性景观、活于水适应性景观。

二、“环城时代”水适应性景观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合肥的环城时代开始于改革开放,起初是对古城墙、护城河的改造。通过对古护城河水系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形成黑池坝和杏花公园,琥珀潭和雨花塘,西山景区和银河景区,以及包河公园和逍遥津公园等景观节点,从而建成以水适应性景观为主导的开敞式公园,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城市风貌[11]。环城公园总长约8.7km,面积达到137.6hm2,沿环城水系营建生态廊道,进行河道清淤、构建生态型驳岸、扩建绿地面积,利用生态廊道将公园串联形成一个水适应性景观综合体。

20世纪90年代,合肥与北京、珠海成为首批园林城市,这个巨大的荣誉来源于具有“翡翠项链”称号的环城公园。但环城公园的意义远不止构建了城园交融的独特城市园林风貌,而在于其成为缓解雨季南淝河水灾的第二道“关锁”。即环城公园这个巨大的、闭环型的景观载体可以在雨季吸收、储存来自南淝河、四水河的水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南淝河中游、下游洪水压力。

南淝河水灾的第一道“关锁”是董铺和大房郢两水库,以及其支流水系上游修建的大小水库,如四里河上游的泅水、大官塘、梅冲等水库,板桥河上游的三十头、张桥、蔡塘等水库。目的是滞留雨季的洪水,起到调节流入城区雨水流量的作用,减轻南淝河洪水威胁。同时,沿水库周边岸线植树造林,利用林地串联水库周围现存的水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大范围的蓄水、净水景观载体。同样,在南淝河中游进行滨水景观的构建,对环城公园现有的景观进行修复,形成环城景观游憩带,从而应对中游沿岸地势低、河道弯曲,易形成城市内涝的问题,并在下游以生态农业定位产业布局,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

三、“滨湖时代”水适应性景观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2006年11月的滨湖新区建设,开启了合肥市“滨湖时代”的城市发展路线,利用滨湖新区水上门户的特点,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实现沿巢湖风景线的城市特色和魅力。为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化保护,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休闲、会展等产业。通过6年的努力建造了一座新城,相当于再造了两个合肥老城区[12],实现了“城湖共生”的水适应性景观综合体的构建。为了保护巢湖水系资源,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水文条件的破坏,以巢湖支流水系为中心构建水适应性景观,实施雨水的截流、蓄积和水质的净化。这种景观生态前置的城市建设理念,对合肥市的整体布局影响巨大,是城市空间格局的一次质变,由环城式的单个中心发展向沿支流水系的多中心发展转移,水系功能开始从航运、水源涵养等转向水生态基础设施功能转变,展示了合肥建设生态之城的发展趋势。

为了避免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沿巢湖支流水系设立生态控制区,通过建设公园、湿地、森林防护带,以及圩区生态农业等景观,进行巢湖支流水系的全流域水适应性景观构建。如:十五里河为中心的骆岗中央公园;南淝河为中心的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龙栖地湿地公园等;塘西河为中心的滨湖塘西河公园、方兴湖公园;派河为中心的牛角大圩公园、北涝圩湿地等;同时,在环湖北路以南沿巢湖区域,近100m的宽度,构建保护巢湖水源的景观隔离带,不仅避免近距离的亲近巢湖水源,净化了流入巢湖的地表水,还串联了巢湖支流水系的景观单元体,形成了网络化的水适应性景观格局,并限定了滨湖新区的建设发展格局。

四、“环湖时代”水适应性景观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2011年8月,合肥市进行了区域规划调整,开启了“环湖时代”的城市建设发展。撤销了巢湖市地级市级别,把巢湖市的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形成了“拥湖”入城的格局。巢湖成为合肥城市内湖,实施了以巢湖为中心点,全流域支流水系为线性景观廊道,多中心布局的水适应性景观构建。“环湖时代”的城市布局,实现了由“沿河”向“滨湖”“环湖”的巨变,奠定了未来“大合肥”的城市发展架构,实现了合肥市的通江达海城市发展格局。

为了增强巢湖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湖体水质,进行了全流域的水适应性景观生态修复,使巢湖支流水系上游来水通畅且水质优良,从而增强巢湖水适应性景观的辐射作用,以及全流域支流水系景观构建的带动作用。

巢湖水域面积约760km2,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更是合肥通江达海的必然通道。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将成为安徽打造生态强省的一个重要支点,以保护环湖自然水适应性景观网络为前提,让人们充分体验度假休闲的轻松慢生活。为了保护和修复环巢湖生态,避免蓝藻水华的爆发,保证汛期水环境质量,重新分配巢湖周围的产业布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以及生态工业园等产业,并进行退圩还湖,规划确定圩内平均高程在8米以下,土地退为水域或滩涂,圩内居民迁出 [12],从而改变水体、岸带、陆域生态系统等总体上所呈现的退化趋势。同时,为了降低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屏蔽湖泊非点源污染,构建了环湖原生植被缓冲带,并将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产业布局在离巢湖较远的地方,如2013年6月的“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的巢湖、庐江、长丰等3个副中心城区,以及合巢、庐南和空港等3个产业新城在地理位置上与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都有一段距离,很好减缓了巢湖流域污水排放及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增长。

五、结论与启示

城市中的水适应性景观是长期“人—水”关系作用下的产物,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特有形象的构建,为城市更新改造及其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发掘提供新思路。从“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形象和名片来看,合肥在发展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理念应对巢湖全流域水适应性景观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水适应性景观是指这一地表镶嵌体在环境变化背景下维持其主要功能的特征,利用不同景观类型、组成单元及层级应对水问题,并在城市区域空间尺度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提升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影响城市发展规划。无论是“环城时代”的环城公园,“滨湖时代”的森林公园、湿地和生态园,还是“环湖时代”的巢湖生态示范区,始终围绕合肥城市防洪、排水和水源问题的解决,从而影响了城市整体布局,影响了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框架。

其实,水适应性景观影响不仅包括负面、正面、当前影响,还包括未来预测影响。因此,水适应性景观对城市影响研究强调水适应性与景观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如何适应的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于调节的发生过程。在过程中城市格局与水问题呈现的和谐是自然和人工长期适应的结果,是在城市发展的动态适应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产物。城市水景观格局被纳入到对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的调整管理之中,从而促成城市自我调整,以减少应对水问题的脆弱性,强调水景观作为综合载体的功能性而非单纯美学范畴的水景观营造。这些朴素的生态智慧使城市适应所在区域环境,具有良好的景观综合载体构建策略。

第一,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理念,营建水适应性景观载体解决城市防洪、排水和水源问题,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纵观合肥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不难理解水适应性景观是合肥城市发展的灵魂,奠定了合肥美丽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构建了城市、园林交融的中国现代城市发展格局,为改善合肥市人居环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极大提升合肥市“水景观文化”形象。

第二,全流域水系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网络化的水适应性景观,以此界定城市产业布局。合肥襟江带淮,城北水系可达淮河,城南水系可及长江,然而,区域内几乎所有水系都是无水源头的季节性河流,为了形成水适应性景观网络格局,实现全流域干支流水系生态修复,实施了“沿河”-“滨湖”-“环湖”三进级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形成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全流域干支流水适应性景观为生态廊道,串联淮河、长江以及董铺和大房郢水库,形成“河”“库”“湖”“江”的联动,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三,水适应性景观载体的系统化、合理化,以水过程为核心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实施分散式

就地滞留,蓄积雨水和地表径流,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合肥市区域内最大的水系是南淝河,其贯穿南北,于施口注入巢湖,河流水位年际变化较大,汛期易受巢湖水位顶托,每遇暴雨常危及堤防和市区安全。因此,在其上游进行水系源头蓄水、储水,如四里河下游修建的董铺水库,板桥河建有 王岗滚水坝,史家河建有节制闸、涵洞,十五里建有河兴集、汪潦两座排灌站;在其中游汇集支流雨水和地表径流,如环城公园水景观综合体的生态修复;在其下游净化雨水和地表径流,如巢湖湿地水景观结合的田园水适应性景观综合体。

因此,合肥城市独特的水文化景观是淮河泛滥、长江顶托以及城市自然灾害过程的一种适应性景观,是区域水文环境的自然过程与相应的城市发展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合肥城市在不利的水文环境下如何实现与自然灾害和谐相处的发展经验,正是这种“生存的艺术”营造了合肥城市“通江达海”的发展格局。所以,合肥城市水适应性景观不但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城市发展与土地及水环境相协调的、活的景观综合体,以此为框架布局产业在目前我国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无疑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 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 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B部分:区域方面)[R]. 第二工作组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贡献. 剑桥和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

[ 2] 张晋.水适应性景观认知与研究框架解析——以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为例[J].景观设计学,2020,8(1):56-71.

[ 3] 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6):688-696.

[ 4] 王越,林箐.传统城市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9):40-44.

[ 5] 里昂,王思思,袁冬海,等.旱涝灾害威胁下的城乡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183-188.

[ 6]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 7] 张亮.水系变迁与合肥城市发展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166-171.

[ 8] 陈衡,张秉令.合肥的城市规划[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14-17.

[ 9] 陈寿.三国志:卷1[Z].北京:中华书局,1959:32.

[10] 左辅.合肥县志[Z].合肥:黄山书社,2006.

[11] 厉德才,李碧传.合肥城市建设志[Z].合肥:合肥劲松激光照排社,1995:90.

[12] 杜莉,华新红.“滨湖速度”令人瞩目[N].合肥日报,2012-11-20(A04).

[13] 王巍巍.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1.

The Influence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on Urba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efei

Feng Yan, Li Mengqi, Gu Jinjin

Abstract: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is a landscape complex formed by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water,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Taking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ngle-point urban pattern presented by the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Hefei city park, the multi-point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presented by the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Binhu Lake,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presented by the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planning of Chaohu Lake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is the carri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rban flood control, drainage and water source, and affects the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constructing its network pattern.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unique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of Hefei is a kind of survival art of human being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s influ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urban water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Key words: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urban development; Hefei City; encircling the city-Binhu Lake- encircling the lake

责任编辑:李应青

猜你喜欢

环湖滨湖环城
我画我心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环城旅行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