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让教学事半功倍
2024-04-24万丽
万丽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科技说明文,文章用准确、严谨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为例,谈谈搭建学习支架的策略。
一、影像支架,让文本内容更生动、形象
小学生对恐龙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都玩过恐龙玩具,也观看过有关恐龙的动画片,但对鸟类可能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说法,学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鉴于此,教学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影像支架“《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影视片段”:离开索纳岛海滩的小女孩Cathy(卡茜)用自己的零食烤牛肉投喂一只从树林中蹦跳出来的细颚龙,不料,几十只细颚龙嗅到烤牛肉的香味后,从树林各个方向蹦跳而来,向Cathy讨要烤牛肉,因为害怕而扔掉烤牛肉的Cathy最终还是被这些食肉类恐龙攻击了。
学生看了这个片段后,在为Cathy命运担心的同时,也发现了细颚龙蹦跳前进的特点。笔者紧扣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蹦跳前进是什么动物的特点?学生不假思考地回答“是鸟类的特点”。接着,笔者回放片段,让学生观看Cathy与细颚龙的对话部分,细心的学生从Cathy说的“你是小鸟吗”中立即感悟到恐龙与鸟类有高度相似的特点,否则,Cathy也不会将自己初次遇到的恐龙当成小鸟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蹦跳前进”与“你是小鸟吗”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两个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学生兴致更高了,很快从文中找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句。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第4段,要求学生结合影视片段猜想“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合理性。学生阅读文本后,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学生猜想“细颚龙闻到烤牛肉就蹦跳而出,显然,这种恐龙是猎食性恐龙,可见,鸟类可能是由猎食性恐龙演化而来的”,有的学生猜想“能在树林中蹦跳的恐龙,行动非常敏捷,身体非常轻盈,骨骼应该是中空的,这些特征与鸟类特征高度相似,可见,鸟类可能是由这类恐龙演化而来的”,有的学生猜想“细颚龙行动迅捷,蹦跳自如,可能在蹦跳过程中学会了奔跑,又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学生的猜想均有合理的成分,为让这些猜想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笔者让学生再读课文第4段,从文本中找出与自己的猜想相对应的内容。经过阅读、圈点勾画,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行动敏捷”“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这些内容很好地验证了学生的猜想。学生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有了生动、形象的理解。
二、工具支架,让文本内容更合理,读者更信服
工具支架也称实物支架,是一种通过给学生提供学具、模型等辅助教具的方式,将抽象知识转换成形象知识的教学支架。这种支架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更有针对性。
课文第2段中,作者先根据“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提出问题“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再用我国辽西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证明“恐龙长有羽毛”,强调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合理性。小学生虽然玩过很多恐龙玩具,也能认同作者的观点,但还不能将文字说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基于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工具支架,即辽西仿真恐龙玩具“中华龙鸟(属兽脚目美颌龙科)”,在简要介绍“中华龙鸟”化石发掘过程后,笔者将6个“中华龙鸟”玩具分发给全班6个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观察“中华龙鸟”的特点,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拿到“中华龙鸟”玩具后,非常兴奋,从不同角度对“中华龙鸟”进行分析。经过细致观察,学生归纳出“中华龙鸟”的一般特点:大小像一只雄鸡,高昂着头,尾巴翘起;头很大,上下颌长满带有小锯齿的尖牙;前肢短而宽,尾巴长得出奇;身体背部长着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笔者根据学生归纳的特点引导:“鸡的祖先就是始祖鸟,而‘中华龙鸟的外形像雄鸡,说明‘中华龙鸟已经具备了鸟的雏形,小锯齿的尖牙说明“中华龙鸟”是猎食性恐龙,前肢短而宽说明‘中华龙鸟的前肢已经在向鸟翅膀进化了,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能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资料袋合作探究。”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经过合作探究,学生认为,“中华龙鸟”身上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应该是恐龙的羽毛,只是这种羽毛还没有完全成形。
借助工具支架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问题支架助力语文要素的落实
《飞向藍天的恐龙》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和“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和严谨”。围绕语文要素,《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体会“表达很准确”的语句。教学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不能忽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结合文本内容和小学生认知实际,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提供了3个问题支架:你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文章用词的准确和严谨?第1个支架旨在强化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问,第2个支架旨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第3个支架旨在引领学生揣摩重点语句,借鉴文本表达特色,从而准确、严谨地运用语言文字。
围绕这3个支架,笔者引导学生采取自主解决、同桌互助完善、小组合作研讨、创新阅读等方法反复阅读文本,咀嚼文本语言,最终达到了笔者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第1个问题支架的指引下,学生提出了如下有价值的问题:恐龙演化为鸟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恐龙应该长有羽毛)恐龙是如何演化为鸟类的?(身体逐渐变小,骨骼中空,体表长出羽毛,在滑翔的基础上学会飞翔)鸟类一定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吗?(不一定,“鸟类起源于恐龙”只是一种假说)。围绕第2个问题支架,学生经过研讨,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基本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二是借助书籍或网络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三是向老师、家长和同学请教,借助他人的智慧解决问题。在第3个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学生从文中找出很多用语准确、严谨的语句,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方分析这些语句,如学生对“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分析:“很可能”用得非常准确且严谨,因为鸟类是小型恐龙后裔的观点只是一种假说,科学家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再如,学生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析:“全面”用得很严谨,并且体现了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因为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化石证据只能部分地“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要“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越来越多相关化石的发现”。
(作者单位:枣阳市吴店镇中心小学)
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度、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理解提示等支架,让学生借助支架自主解决学习难题,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进阶到教师为学生预设的发展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