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舆论战态势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策略转变
2024-04-23李风
李风
【内容摘要】当下,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对华舆论战呈现长期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核心任务,研究当前舆论战态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策略如何转变、中国叙事如何优化。
【关键词】舆论战;国际传播;中国叙事;策略转变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的方向,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出发,探讨应对美西方舆论挑衅的策略,以期对我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所助益。
一、当前的国际传播新形势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面临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严峻挑战。这不但与我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地位上升有关,更源于一些美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与中国意识形态对抗的执念,他们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攻击和科技领域的打压不断升级。
美國自诩为“民主、自由”的化身,每每宣称其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把当前“维护全球霸权还是反对霸权”的斗争性质偷换成 “民主与专制”的争议,在中国周边不断挑起矛盾和争端,以图遏制中国、维护自身霸权。
近年来,一些美西方媒体配合其政府的需要,利用新冠疫情这一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起对中国的舆论攻击。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更是迅速利用国际组织在国际多边场合对中国展开舆论战。
在与美西方连番舆论较量中,我们针对美西方惯用的“遏制、打压、封锁、制裁”等行径开展舆论反击。在此过程中,中国主流媒体总结经验、调整对策,美西方国家也逐渐采取对中国打压与合作结合的长线操作。因此,当前的中西舆论战正在转向持久和更加胶着的状态,其间仍不时爆发局部的激烈冲突。
二、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任务
在国际话语权仍然不够平衡、信息尚不对称的现实下,一些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抹黑、造谣污蔑使我们置身于更加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国主流媒体亟须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应对和回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指明了我国国际传播是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从而完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的历史使命。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外交、经贸、科技、军事、气候与环境、媒体等诸多领域话语权的总和。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我国媒体在传播理念、报道技巧、新闻采编播专业性、传播效果、受众认可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途径。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三、舆论战态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策略转变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和倡议,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是回击国际舆论场恶意抹黑中国的有力武器。
(一)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传播中国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深受各种挑战困扰之时,中国贡献的系统性方案,顺应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渴望与期盼,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的新思考,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我们鲜明高调地不断重申自己的主张,占据道义制高点,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我们要广泛传播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这场国际舆论战中,我们不仅要及时回应质疑,还要主动出击。
(二)将新闻事实用于国际舆论战
舆论战的实质是信息战,以信息带观点,影响受众的认知、立场和态度。信息是“事实+观点+情绪”的结合体,其中事实是基础,更是关键。例如,一条中国华为Mate60手机上市的消息,为两年来中美围绕“芯片封锁”在高科技领域的舆论战作出精彩的“总结”。再如,2023年9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表示,“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事实是,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反倒是‘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西方的“预言”之所以屡屡崩溃,正是因为他们精心构筑的话语陷阱,在无可辩驳的中国发展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新闻事实用于国际舆论战,主要分两种类型和功能:一是多元事实,比如报摘类信息,能为受众提供多元视角,有助于打破个人的“信息茧房”,故而在世界各国都很受欢迎;二是独家核心和权威事实,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玉渊谭天》,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深藏表象之下的核心事实,观点独到且有说服力。
(三)平视对手,区别对待
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想在舆论战中取得速胜并不现实。在应对不利于我方的国际舆论时,如果急于讲清楚自己的道理,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便容易操之过急。我们不应鼓动排外情绪和民粹思想,既不沉迷自我夸耀,也不抵触别人批评;我们不惧怕任何质疑甚至污蔑,也不要轻易沾沾自喜。唯有平视对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能无往而不利。我们平视对手的底气何在?就在于我们有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智慧,有几代人奋斗创造的综合国力。
西方人喜欢预言中国,有善意也不乏恶意。我们要相信,这是常态;我们更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对中国事实上的歪曲、抹黑一般分为蓄意的、认知有偏差两种情况。蓄意抹黑往往经过精心包装,逻辑自洽,所以极具欺骗性。对于蓄意抹黑者,我们必须应战,但是要有策略地进行回击——在舆论战里,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方,往往稳操胜券。至于那些认知偏差者,他们只是对中国有误解或误判,并非都怀有恶意,我们也不需要疾言厉色地进行批评,大可求同存异。中国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成功的,我们缘何不能宽容别人一时的认知偏差?何况其中还有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差异呢!
(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借用“统一战线”的策略,我们在舆论战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境外有公信力、有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体。
在一些美西方政客和媒体利用涉台、涉港、涉疆、涉人权等题材,疯狂抹黑中国的舆论战中,西方的友华人士及媒体承受巨大压力,在事实不清、某些西方媒体单方面渲染的时候保持缄默。我们要反击对手,仅仅亮明我方观点是不够的,还要为海外广大不明真相的受众提供真实的“反向事实”,让友华派、知华派人士有据可依、有理可论。只有充分提供扎实的反向事实,占领道义制高点,以谦和方正的姿态直面恶意污蔑和抹黑,才能有效扭轉在舆论战中的“挨骂”局面,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上建构一个开放大气的现代化中国形象。
四、舆论战态势下如何优化中国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从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出发,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舆论战中的丰富实践,我们还需要探讨如何优化中国叙事的问题,以便将我们的传播策略落到实处。
(一)中国叙事的国际化表达
第一,国际化表达绝不等同于西方化表达,国际传播的实质是跨文化传播。与不同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并获得认同,对于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有关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著述很多,其中关于国际化的叙事表达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表达尊重。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特有的价值观、传统和禁忌表达足够的尊重,有助于建立信任。激发共鸣。尽量找到相互之间的共同和共通点,求同存异,容易赢得认同和共鸣。避免争论。通常情况下最好避免公开讨论容易引发争执又纠缠不清的话题,避免让对方感觉不适甚至引发冲突。摒弃假设。不要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为标准,假设对方的目的或看法,避免因强加于人引发不良结果。用语简明。过于深奥和生僻的用语,有时会导致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理解偏差。
第二,故事化叙事是国际化表达的常见做法。故事化叙事虽然是传播学中的老话题,但在目前的国际舆论战中尤为重要。故事中有人情味、戏剧性,就有了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即便在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对于感情和命运的起伏往往最能产生共鸣。因此,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的基本范式应该是对事件和情感的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中国贡献、中国智慧,这些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在理论上阐述清楚已属不易,进行跨文化传播更是挑战。但是,讲一个好故事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所言,舆论斗争拼的就是讲故事,“讲中国真实的事情,讲中国的制度、国情、内外政策、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是讲好今天的中国,讲好今天中国的鲜活故事。”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国际化表达的好材料。贴近性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当下生活的体验和未来生活的向往,是普通人最为关注的传播内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及其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对世界许多国家都具有天然的、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国际传播的好材料。当然,中国式现代化饱含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智慧,古代的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异曲同工,以故事化、现代化表达的中国叙事,可以让中国国际传播纵横古今中外,展现无穷魅力。
(二)中国叙事的谦和化表达
在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过程中,在国际传播的媒体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古人遵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谦和若水乃是上善。谦逊谦和体现自信,更蕴含一种力量。国际舆论战的战场犹如“秀场”。舆论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消灭对手,而是赢得受众。谁能赢得最广泛的受众,谁就是舆论战的胜利者。
要赢得受众,就必须争取议题设置权。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重大消息的全球首发上不断有突破,就是争取国际议题设置权的第一步。议题设置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影响和引导着国际舆论的方向。中国主流媒体要着眼大势,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牢牢掌握议题设置权,着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
要赢得受众,就要体现足够的气度与诚意。一味“斗狠”的方法并不可取,狠话未必能伤到对手一根毫毛,反而容易落入对方的话语陷阱。中国成功举办进博会等国际博览会,为世界提供“中国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送去“中国方案”;中国医护人员踏出国门,帮助外国民众解除病痛;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落地海外,同外国受众分享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张开怀抱接纳全世界的留学生,将“中国经验”倾囊相授……这才是中国气度的最佳体现,中国诚心诚意为世界作贡献,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不竭源泉。
要赢得受众,传播内容也要足够精彩。许多经典国际传播范式已经属于过去,新的精彩来自不断开拓和创新。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于2023年全线通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太总站以“印尼的愿景遇到中国方案”为主题讲故事,把中国放在提供解决方案的“乙方”,既展现了中国的谦逊谦和,也彰显中国方案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适用性。这样的立意与报道角度,对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对全世界进行传播,都容易被接受。
(三)中国叙事的人际化表达
信息传播的人际化特征已成为社交媒体的主流,其实这也是大众传播向初始传播规律的回归。不同的是,以往大众媒体将消息报道与评论严格区分开,消息专责报道事实而评论专责提供观点。人际传播的特征则是将事实与观点糅合于一体。
人际传播的诞生远早于大众传播,可以说,将事实与观点糅合于一体的人际化表达,反映了最初的传播规律。如今的社交媒体就是古老的人际传播的放大版,人人既说事也谈观点,显然更容易左右舆论。由此,众多国际媒体,特别是“客厅化”的电视媒体,纷纷主办时事访谈、“脱口秀”节目,形态上是聊天,本质是人际传播,专业分类属于新闻述评,有叙述有评论,述评一体,其底层逻辑是提倡人际化表达。人际化表达不仅是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更是中西舆论战的优化选择。
(四)中国叙事的多元化表达
除了新闻传播,中国叙事还可以拓展到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领域。致力于在国际传播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开展“好感传播”,通过媒体外交、中外联合制作和宣发、在国际媒体阐发中国主张等方法,借助上合组织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亚峰会以及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契机,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国际传播领域多元化中国叙事之路。
在当今的国际传播环境下,我们可以筹划中国–东南亚国家歌会、中非歌会、中国–中东国家歌会等,让不同国家人民感知彼此的“心曲”。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总站可以加强媒体公关,通过与当地媒体、机构、团体联合组织文化、体育等多种活动,强化人际传播、好感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亚洲艺术家杭州亚运艺术创作季”展播等许多项目都是非常有益和成功的尝试。
结语
面对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对中国进行舆论挑衅的现实,我们必须迅速作出战略调整,把应对和打赢国际舆论战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遵循“战时状态”安排原则,合理调配资源,为打好“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撑。要取得舆论战的胜利不可能一蹴而就。美西方媒体是“制造”中国偏见的源头之一,而西方社会当今意识形态的执念变得更加顽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国际舆论战会比贸易战、金融战更深刻、更持久。一国(地区)一策、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进取,及时调整中国国际传播的策略,不断努力、久久为功,才是我们直面国际舆论战的应对之道。
(責任编辑:姜雨杉、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