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2016-12-15甘丛婷

武术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武术

甘丛婷

摘 要:文章以世界新格局的视角探索武术的国际传播发展路径,通过对我国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格局关系,立足武术传播内容,梳理内容体系、体现时代意义,把握文化核心,提高这一体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探索符合时代价值的对话关系、模式构建和媒介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具体原则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世界格局 武术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7—0017—04

1 前言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和政治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30多年来,东亚地区迅速崛起,印度、韩国、巴西等国的发展态势亦不可小觑。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舞台上由被动接受的从属角色转变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国际行为体。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趋于均衡化,世界战略重心加快东移亚洲。西方国家的民主攻势受挫,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模式。世界制度模式朝多元化方向演变。[1]各国繁荣发展逐渐消解了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并逐渐出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刘建飞教授指出:关注几个强国的“极”,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权力政治思维的窠臼。随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强国们控制国际局势、管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实际上,当今国际舞台上有三股力量(一超、多强和非极力量)在博弈。从三股力量对比变化态势来看,一超趋弱,多强与一超相比趋强,但多强与非极力量相比则趋弱。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加其他”,未来的世界格局则是“多极加非极”。[2]在美国的霸主地位日渐趋弱,世界各民族抬头的背景下,中国迎来了传播本民族文化、建立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如今,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武术的国际传播更是需要寻找契机,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实现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

2 传播对象

2.1 世界三大政治经济体

中国以“三个世界”划分为理论依据,以脱钩于超级大国为基本理念的,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广泛联合。[3]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见证了中国增加海外投资的速度和开辟新型合作区域的态度,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世界的“聚光灯”投射过来的时刻,我们迎来了国家传播的新契机,总体上,中国的对外传播领域将要实现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转变。中国对外传播的制度和话语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4],以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是为了传播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特性、增强民族自信。武术传播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动态发展和重心转移的局面下,武术的对外传播不能固步自封,应打破传播的僵硬模式,建立活态的传播体系。西方政治经济强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强大的对外传播体系,向各国输出自己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文化优越感使得他们甚至排斥不符合自己观念的其他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就与国外大学合作“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40.6%的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却有多达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5]。但与此同时,因忌惮中国国力的增长趋势,各种“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的论断甚嚣尘上。针对如此极端的质疑和低认可度,武术的传播应当忍辱负重,一方面继续跟随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步伐,制定与国家传媒实力和投资力度相适应的传播体系。结合板球、棒球、篮球的国际传播过程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国家综合实力是正相关的。[6]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是为了趋同,文化多元在全球化时代有更强的发展态势[7]。在经济全球化趋同而文化趋异的背景下,文化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武术的传播不应只是强行向外的推广,而是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双向交流。真正的交流不仅是对外的倾诉,还要求倾诉者能够学会倾听,武术传播应实现与其它文化在相同领域内的相互交流,才能真正促进武术的对外传播。

2.2 世界三大极文化

黄会林先生对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做了总结归纳,提出了沿着文化影响力这个坐标线,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三极思路。他指出:“‘第三极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首先要在中国文化自身系统内部进一步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其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第二层含义是指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所有其他文化或相互影响或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8]武术文化作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国文化中自成体系、渊源流传、独具特色的其中一“极”,也是世界文化格局中集艺术、文化和格斗术为一体的其中一“极”。继承和守望这一“极”是对外传播的基本前提。自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强国的文化侵袭也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表达基本上对西方主流的全球化价值认同采取跟随的姿态。[9]在当下民族复兴和文化自觉的语境中,武术研究应站在中国武术的立场,不断提高中国武术文化自知自明的程度,进一步深化对武术文化个性的认识,成为新时期推进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10] 武术的国际传播需要“全球视野”,但不能一味为了贴合西方口味和理念而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应树立武术文化的自觉、自明、自信、自尊。武术的价值是传播者和受众对武术的历史、文化、哲学的理解共同创造的,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传播价值远大于单向的输入。武术的国际传播应掌握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关系。文化交流中总是存在着“事实的”(文化本体)与“描述的”(文化变异体)两种文化形态。西方人眼中普遍的中国也并非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而是被东方化了的中国。他者对异域知识的解读往往是以本土文化心理以及本土与异域的关系来实现的。[11] 因此,进行文化的对话才是消解对武术的偏见和误读的有效方式。武术的对外传播应转变“对外”为重点的传播,加强武术在传播过程中的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提高文化认同度的“化学反应”。据统计,歌德学院每年项目中,纯粹介绍德国文化的项目只占20%,而德中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占 80%。[12] 德国对本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理念对武术的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3 传播内容

3.1 立足内容体系梳理,创造时代价值

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主要有三点主要内容,其一是竞技化的武术。因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影响及自身主动趋附,致使武术内容形式发生了一场活生生的和平演变。技术的罗格斯主义,文化产品生产的程序化都使得武术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的风格发展,以此贴合西方大国的口味。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已然失去了展现独特风格的自由。[13]竞技武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看不懂武术,也使得习练的运动员对武术文化不明就里。改变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势,对武术文化追根溯源,回归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当务之急。其二是娱乐化的武术。影视传媒将武术推向世界,是人们初步了解武术的途径。武术影视作品和武术团队海外表演历来都是武术进行大众传播的主要途径,至今如此。在现今娱乐享受消费逐渐成为最大消费客体的时代,武术影视和表演应继续在国际传播中发挥影响力,但绝不能追求泛娱乐化,为迎合娱乐消费群体而失去自身文化价值,甚至扭曲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武术的传播应坚持精神底线,积极地引导和规束商业武术的传播内容,使武术传播的内容保持自我个性。其三是健身武术。基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发展形成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中国武术健康传播的交换离不开受众利益的满足。[14]健身武术是国际武术传播的新兴力量,是真正能够使受众获得现实利益的、焕发生机的内容,应以受众需求为着眼点,加大武术健身养生价值的推广。构建武术的传播内容体系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发挥改革与继承、发扬与批判精神。

3.2 传播武术优秀文化,体现现实意义

武术文化是以技击为本质属性,以武术伦理和武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系反应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武术文化中的精髓应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挖掘武术表面形式下的深层文化意义,对当代社会因过度发展而造成的许多社会问题打开了新的解决视角,不仅利于解决现行阶段的国内问题,对国外不同范式中发展起来的文化造成的社会问题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文化不对文化产生影响,文化传播又何从谈起?在体育领域,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都保持着共享的状态,不仅仅是共在或共存。[15]武术的传播应突出对方所不具备的文化优势,武术所具备的儒释道哲学思想和伦理价值观是西方现代科技理性所不具备的,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和谐共生。文化多元的当代意义应该是在共享中相互学习和促进,又因此而更凸显文化的独特性,武术的对外传播需要突出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摸索前进,一大批后现代哲学家们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伦理、社会发展等问题大肆批判,毫无保留地扬弃,针对现代发展的走向展开一波又一波的激烈讨论,是实现文明进步的一层层阶梯。武术文化也是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对于不适合时代发展、畸形化的文化糟粕坚决有力的批判和去除是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关键,也深深影响了国际传播长远发展的具体实效。

3.3 把握武术文化核心,促进文化交融

中国多样的地域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拳种文化,在传统伦理观下形成的门户文化又将同一拳种分出众多流派。少林功夫将佛教文化与武术结合,形成“禅武合一”“禅武一味”的独特拳种文化。太极拳则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有着浓浓的血缘关系。不同的拳种因产生于不同地域,本身也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国家在保护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整合武术文化中普遍的、统一的核心价值与理念,这种价值观应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意涵,是可被世界大部分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形成传播武术核心文化协同不同拳种文化多元共享的局面。如此一来,受众在被丰富的武术文化和表现形式吸引的同时,不至于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更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武术核心文化的形成是推动武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任海教授认为,“中国应提出‘世界体育发展的多样性的新理念,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倡导并推动国际体育向着多元、共享、民主、平等的格局发展。[16] 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是时代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实现文化交流、平等对话的必然要求,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系创造了实现文化交融的可行性价值。

4 传播原则

4.1 掌握对话关系,注重意义创造

东西方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范式下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并运行,西方主智、重外显、自然和思辨的理性精神、以科学为支撑的人文精神,东方主德、重内求、道德和人伦道德精神。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结果,而东方文化追求过程。[17] 东西文化理解世界的方式存在本质的差异,因而对意义的追求则不尽相同,武术文化对意义的追求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其中蕴含的隐形价值对受众的理解是一种考验。巴赫金(M.M.Bakhtin)认为不同思想之间产生了对话关系后,才可进行意义的表达,并构建话语的公共空间。武术的话语空间需要传播者和受众一起构建,以平等的对话关系进行交流是为双方构建话语空间的基础。霍尔在其理论中提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对话的平等性,如果传播者和受众缺乏对等性,受众更倾向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进行意义的“再创造”,即扭曲传播内容的本来面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后期发展为交往行为理论,他强调通过对话达到双方的理解与一致,在交往对话中以平等的关系达到一种协商的理解。[18]因此,武术传播在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处于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交流产生理解,这是使武术在他国从被了解到被理解的转变关键。

4.2 摒除生搬硬套,勇于个性探索

武术的传播桎梏并不仅仅存在于传播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中,还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难以调和性,武术在寻求当代价值和全球认可的过程中,在突破时空的限制中应勇于探索创新,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成功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项目不同、国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最终只能导致失败。[19]MBA在全球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后,MBL以其作为自身发展的标杆试图迈进中国市场,但结果却与MBA大不相同,棒球在中国依然未受到大众的喜爱。可以看出,成功的例子一般都不是靠模仿抄袭而来,跆拳道的成功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新的结果。武术的传播模式一旦发展为对成功案例的刻板复制,缺乏自我个性的探索和具体依据下的创新,很难获得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应保持创新内容和传统内容的双向互动,构建的模式应最大程度地保留武术文化底蕴,否则武术传播内容只能支离破碎,相互难以调和。

4.3 完善媒介体系,创新传播方式

武术国际传播在具体实践中更难于国内的传播,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体系依然处于成长阶段,与欧美强国相比还不够成熟。一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的个别大国已掌握世界信息流通的支配权,中国的文化传播则处于弱势地位。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发展重心正在从物质经济向综合实力尤其文化软实力的方向发展,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武术传播实力也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主要通过语言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诉诸行动来控制对象的国际话语权,是一国通过语言、观念的力量对另一国人民的观念思想进行软控制的能力。[20] 完善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前提的传播媒介体系和掌握以国际地位为前提的国际话语权是传播武术的重要前提。附着在孔子学院同步推进的武术传播也因孔院自身的困难而举步维艰,武术的国际传播应更具有长远的考量。成立独立的国际武术传播机构[21],完善传播媒介体系,加大武术资源的整合利用,吸引国家和社会更多的资金投入,打造武术国际传播知名品牌,使得武术的国际传播更加灵活自由,这也是顺应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勇敢探索。

5 结论

中国的综合实力充分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地位中更是愈发举足轻重。武术的传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首先应加大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从对方角度考察武术传播的方向;再之,应探究适合国际传播的武术内容体系,对武术内容进行梳理、构建、整合;最后,应掌握武术国际传播的原则,创造对话的平等关系、创新传播模式、构建媒介体系,实现武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壮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海霞.世界格局重构下发展中国家的角色转变、历史定位与模式调整[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2]刘建飞. 论世界格局中非极化趋势[J]. 现代国际关系,2008(4).

[3]王维佳.中国对外传播的范式转变[J].对外传播,2015(1):16-21.

[4]王维佳.中国对外传播的范式转变[J].对外传播,2015(1):16-21.

[5]王路曼.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趋势[D].湖南:湖南大学,2014.

[6]史友宽.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论创新[J].体育科学,2013(5):13-24.

[7]董海涛.全球化语境下对外传播平衡策略[D].武汉:武汉大学,2012.

[8]黄会林.关于“第三极文化”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王维佳.中国对外传播的范式转变[J].对外传播,2015(1):16-21.

[10]戴国斌 .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5):65-69.

[11]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

[12]王路曼.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趋势[D].湖南:湖南大学,2014.

[13]虞定海,刘 靖.批判与重建: 武术国际化传播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7):80-84.

[14]王 林.武术养生文化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259.

[15]史友宽.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论创新[J].体育科学,2013(5):13-24.

[16]《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4.

[17]王 林.武术传播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11:233.

[18]张小亚.对话的重要性:国际传播中的理解与接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9-136.[19]史友宽.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论创新[J].体育科学,2013(5):13-24.

[20]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北京:中国中央党校,2011.

[21]郭 强.武术国际传播策略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The Strategy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under the New World Pattern

Gan Cong ting,(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world patter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the spread content of Wushu, expatiating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flec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nd grasping the core of cultur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sports culture; exploring the dialogue relationship, model construction and media system based on its diffus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mode and media. From a macro view,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specific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rom macro perspective.

Keywords:New World Pattern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武术
中华武术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