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礼到情感纽带:国际传播史视野下的熊猫外交

2024-04-23张磊纪君奕

国际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熊猫熊猫外交

张磊?纪君奕

【内容摘要】大熊猫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标识之一,围绕它开展的外交活动和国际传播实践值得考察。本文追溯熊猫外交历史,将之分为“作为礼物的熊猫”和“作为国际合作保护对象的熊猫”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重点是政府外交,后一个阶段则转向公共外交。伴随公共外交而兴起的是媒体外交,本文对围绕大熊猫展开的媒体报道、国际传播实践以及它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涵进行梳理,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应当格外重视“作为情感纽带的熊猫”。此外,围绕大熊猫开展中国国际传播,应当以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为旗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建立一个和平、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界。

【关键词】熊猫外交;国际传播;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4年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证实,旅韩大熊猫福宝将在年内返回中国。旅韩大熊猫福宝一家曾因为饲养员的精心照护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中韩民间关系中的良性因素,现今再一次引发国际国内的大规模关注。中国的大熊猫在国际舞台上又一次被置于聚光灯之下。实际上,早在社交媒体兴起之前,大熊猫就因憨态可掬且异常珍稀,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的重要纽带。

大熊猫在19世纪步入国际舞台之初,曾经历过一段悲惨的历史。众多国外冒险家蜂拥而至,或捕杀大熊猫以获取皮毛制作标本,或将活的大熊猫走私运出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禁绝外国人在中国肆意猎捕大熊猫的行为,同时逐渐建立了以友谊为目标的“熊猫外交”。本文通过梳理大熊猫跨国旅居的历史,分析相关媒体报道及其文化意涵,思考大熊猫在中国国际传播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的未来方向。

一、政府外交:作为礼物的熊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熊猫外交逐渐成型;而自1982年以来,大熊猫的海外旅居从政府外交走向公共外交领域。

(一)兄弟情谊: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熊猫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多次表示对中国大熊猫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中国一直对向外国赠送珍稀动物,尤其是大熊猫,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直到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请求中国能够赠送大熊猫。中国最终决定以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名义将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向其他国家赠送大熊猫,而1957年这个时间节点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走向紧张,中国希望以大熊猫为媒介缓和中苏矛盾。此后,苏联方面误认为平平和碛碛均为雄性,故把碛碛退回中国以交换安安,事实是平平和安安均为雄性,而碛碛确为雌性,并在之后改名为姬姬,后辗转去往英国,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的原型。

1965–1980年间中国向朝鲜赠送五只大熊猫。1959年,中朝双方开始互赠动物。朝鲜平壤中央动物园在1963年7月和1964年7月先后向北京动物园赠送两批珍稀动物,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动物园接受的最大规模的赠送。作为回礼,中国在1965年首次向朝鲜赠送了两只大熊猫。1971年金日成访华后,中国外交部决定再次向朝鲜赠送两只大熊猫凌凌和三星。1979年,因之前赠送的一只大熊猫死亡,中国又赠送了一只雄性大熊猫丹丹。

(二)破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熊猫外交

1972年2月22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第二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则新闻,标题为《尼克松夫人参观北京饭店的厨房》,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及中国将向美国赠送大熊猫。“在参观过程中,尼克松夫人透露了周恩来总理将要送给美国两只大熊猫,作为尼克松送给中国两只麝牛的回礼。”23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尼克松访华的行程,其中提到“快速地看了一眼中国政府将要送给美国动物园的大熊猫,尼克松夫人对着其中的一只说‘你好……”当天的《纽约时报》第15版则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尼克松夫人参观北京动物园的过程。“昨天,尼克松夫人参观了北京动物园……她引用中国总理周恩来的话:‘你们送给了我们麝牛,我们会把大熊猫送上你们的飞机……她似乎很高兴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相关报道立即引发了美国民众对即将到来的大熊猫的期待,同时,民众也在猜测,究竟哪家动物园能够得到这两只大熊猫。2月29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美国的动物园争夺大熊猫》一文,称中国赠送的两只大熊猫在美国的动物园间“搅起了一场礼貌的战争”。最终,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动物园胜出,大熊猫兴兴和玲玲来到了国家动物园,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为其增加了一百万人次的游览量。兴兴和玲玲很快成为媒体宠儿,《纽约时报》两次把它们登在头版,称它们“把人们的心都融化了”。许多人甚至排一夜的隊,只为看上一眼大熊猫。它们的一颦一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熊猫收获了美国民众的喜爱,掀起了一场“熊猫热(Pandamonium)”⑩。有人说,比起完全称不上优雅的麝牛,大熊猫的到来是如此激动人心。

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时刻,“熊猫外交”与“乒乓外交”一起,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实质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熊猫外交的国际传播效果达成有赖于四个元素:一是政治人物带来的“高光”,尼克松总统夫妇和周恩来总理极大推动了美国民众对大熊猫的关注;二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强度报道,《纽约时报》等美国报纸多次在头版刊登相关配图文章;三是世界期待冷战结束的普遍心理形成了国际舆论对中美熊猫外交乐见其成的底色;四是这一时期恰逢西方各种自然和动物保护运动的萌生,大熊猫在一定程度上嵌入了这场热潮之中。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熊猫外交也适时登场。中国赠送日本的两只大熊猫康康和兰兰于同年10月到达上野动物园,立即在日本民众中引起轰动,在上野街头随处可见大熊猫的塑像,用汉字写着“你好”字样的欢迎旗帜迎风飘扬。康康和兰兰每天吸引三十万日本民众前往参观。此后,日本出现了长达五十余年、一直持续至今的“大熊猫热”。

随后的几年中,大熊猫作为国礼被赠送给法国、英国、西班牙、联邦德国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新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逐渐改善,而随着大熊猫的“出访”,中国在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也逐渐生动立体,冷战背景下的刻板印象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熊猫的温和与友好。可以说,大熊猫在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9–1982年间,共有24只大熊猫离开中国。其中,除姬姬外,其余23只均作为国礼赠送其他国家。

二、公共外交:作为国际合作保护对象的大熊猫

1982年,由于当时大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同时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政府宣布停止向外国赠送大熊猫。这标志着政治性赠送模式下熊猫外交的结束。然而,大熊猫并没有就此离开国际视野,反而从政府间外交走向更广阔的公共外交,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先后有近百只大熊猫走出国门或在海外出生,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往的桥梁。

(一)短暂的大熊猫国际租借

1984年,美国洛杉矶将要举办第23届奥运会,希望以“租借”的方式邀请大熊猫前往美国,于是北京动物园短期出借两只大熊猫永永和迎新给洛杉矶动物园,这便是大熊猫租借的开始。永永和迎新在洛杉矶动物园备受瞩目,前来参观的游客把动物园挤得水泄不通。园方称:“由于来了海量的观众,大熊猫将推迟两周时间回国。”

此后,1984–1987年间,美国纽约、圣迭戈以及佛罗里达州的动物园都相继租借过中国的大熊猫,大熊猫也曾短期前往加拿大、日本、荷兰、比利时、爱尔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商业性展出。但商业目的主导的国际大熊猫借展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科研和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

(二)日益深入的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

1961年,“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简称“WWF”)成立,后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初生的WWF为了获得世界关注,扩大影响力,“重点在于制作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且跨越语言藩篱的符号”。中国大熊猫成为首选,当时在伦敦红极一时的姬姬就成为WWF标志草图的原型。随着WWF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分支机构在各国落地,中国大熊猫的形象也在世界各地同动物保护联系在一起。

1980年6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同WWF签署协议书,确定建立大熊猫保护项目,兴建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大熊猫生态开展系统性研究。该项目标志着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研究的开始。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或动物学会与我国开展了大熊貓相关的国际合作,包括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中国对“就地保护”的大熊猫进行生态研究,以及将大熊猫送到海外的合作机构展开“迁地保护”和其他生物学研究。随着大熊猫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大熊猫的研究和认知也逐渐加深。

截至2024年1月,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共有57只,绝大多数都是以国际合作保护的名义出国的大熊猫及其海外繁殖的幼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日本、美国、西班牙、法国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国际合作繁殖计划”, 成功开展了大熊猫繁育、动物行为学和保护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研究。在四川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一些归国的大熊猫幼崽成功完成野化训练,并最终回到野外自主生存。在中国与全世界友人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保护卓有成效。随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逐渐增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从“濒危”(endangered)降为“易危”(vulnerable)。

(三)讲好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的故事

多数大熊猫故事是通过学术著作和纪录片讲述的,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叙事者发出了极大声量。美国动物学家乔治 · 夏勒(George B. Schaller)曾参与WWF与中国的“大熊猫项目”,并将这段经历写成了《最后的熊猫》一书。维基 · 克鲁克(Vicki Croke)在《淑女与熊猫》一书中回顾了西方人认识与了解大熊猫的历史。伊莱娜 · 桑斯特(Elena Songster)则系统研究了大熊猫如何成为重要符号,并指代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些海外著述将生物科学与人文历史结合起来,与中国学者的著作形成有益的呼应,反映了全球在动物保护方面的有效合作和努力。在纪录片方面,大熊猫一直是动物纪录片制作者热爱的主题。例如,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纪录片《大熊猫》。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了讲述旅英大熊猫阳光和甜甜故事的《爱上大熊猫》(又名《大熊猫在英国》),2015年拍摄了《熊猫宝宝》。2017年,日本放送协会拍摄了《熊猫回归山林 · 野放全记录》。2018年,日本还拍摄了讲述旅日大熊猫永明一家故事的《熊猫母亲的爱:成功繁殖背后的秘密》。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日本放送协会合作拍摄的《回家啦!熊猫公主香香》在中日均受到极大欢迎。至于其他涉及大熊猫的自然类纪录片,更是不胜枚举。总之,学术声音与纪录片影像交织在一起,为中国大熊猫的国际合作讲述了丰富的故事,对于中国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运动中的形象建构大有裨益。

三、媒体外交:作为情感纽带的大熊猫

大熊猫备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从真实的栖居地衍生到各种流行文化之中,成为引发全球性情感共鸣的源泉。大熊猫频繁地成为国内外动漫和电影角色的灵感来源。例如,早在1972年康康和兰兰前往日本后,宫崎骏编剧的《熊猫家族》在日本上映,掀起了日本的熊猫热。2008年开始,美国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讲述了大熊猫阿宝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一时,并衍生出许多周边产品。

伴随着公共外交的开展,中国也主动将大熊猫形象引入国际传播实践中,围绕大熊猫开展媒体外交,无论是在奥运会等全球性媒介事件中使用大熊猫作为形象代言人,还是借助慢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更生动细致地讲好大熊猫故事,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丰富的大熊猫影像和故事在社交媒体上更加迅速和广泛地传播,进一步触发了全球共情。

(一)社交媒体上的大熊猫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大熊猫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常客。

2013年,央视网联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推出iPanda熊猫频道,对基地内大熊猫的生活进行7天×24小时的全天候慢直播。这一频道在海内外互联网平台迅速爆火,收获了海量粉丝:截至2023年5月17日,YouTube上该频道粉丝量达1.22亿。随后,诸多拥有大熊猫的动物园都把大熊猫悠闲的24小时生活在互联网上进行慢直播。大熊猫慵懒、惬意的生活吸引了众多观众,而慢直播的陪伴性则让观众能够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放着大熊猫慢直播“云吸猫”。

截至2023年7月9日,iPanda频道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都江堰基地、卧龙神树坪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都开展了慢直播,共有19个频道、21个机位。在直播间的弹幕区域中,观众表达自己的喜爱:“天呐,太可爱了,我觉得不用出去旅游了,可以看两个月。”也有观众和导播积极互动:“导播,熊跑了”“导播,镜头往边上挪点”。轻松的互动氛围让刚进入频道的观众迅速融入场景,与其他观众形成交流,促进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环。

iPanda的慢直播频道界面设计同样独具匠心。慢直播的时间轴以10分钟计,且按大熊猫的日常作息划分出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标注了不同的内容,如7:30–12:00是“熊猫进食,玩耍嬉戏”,之后是“投喂餐点,熊猫抢食”,为观众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可观看内容。此外,iPanda慢直播频道是依托网站建立的,而进入网站的方法是通过全景模拟熊猫基地形成界面,观众在观看大熊猫前会先“经过”熊猫基地的大门,这样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现场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熊猫的生活环境。除上述的5个基地,动画版的地球上还标出了旅居世界20个国家的大熊猫动物园,点击进入后能够了解到大熊猫在海外旅居的轶事趣闻。这样的界面设计增强了大熊猫作为中国独特标识的国际传播力,并且与国外的各大动物园形成了联动。

依托iPanda频道,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也得以开展。来自多个国家的12名志愿者成为“最萌体验官”,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柏林熊遇上大熊猫” 中德双语网页邀请在华德国网红参观大熊猫馆,对中德“熊猫缘”展开国际传播。“云探班心上熊”和“筑梦冰雪,绿色冬奥”等活动借北京冬奥会与冰墩墩的热潮,拉近大熊猫与全球友人的距离,进一步推介iPanda频道。“我们共同的家园”网页则结合大熊猫保护、动物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不仅向各国人民分享大熊猫保护的成就,同时关联了麋鹿、东北虎以及金丝猴等中国其他濒危动物,生产了丰富多彩的优质内容。

旅外大熊猫同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明星。旅韩大熊猫福宝居住在韩国爱宝乐园,爱宝乐园在Instagram上有94.6万个帖子,基本都是福宝一家的照片。福寶的饲养员姜哲远自学中文,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跟粉丝们分享福宝的视频和图片,与福宝一起直播。因为他对福宝的悉心照料,粉丝们爱称他为“姜爷爷”。旅日大熊猫香香于2023年2月21日归国,它在日本时受到许多关注,日本网民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香香回家进行了热烈的欢送。他们发布推文表达对香香的不舍和祝福,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前往中国雅安再看看香香”。

(二)全球媒介事件中的大熊猫

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吉祥物的首选往往是大熊猫。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只手持金牌奔跑着的大熊猫收获了大量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晶晶也取形于大熊猫,象征着幸福美好的祝愿。福娃的形象通过动画片在全球一百多个频道中播出。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一经推出即刻爆火,多次登上国内外社交平台热搜榜,周边商品一度脱销,可谓“一墩难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无处不在的冰墩墩又掀起了一场“熊猫热”。冰墩墩的形象是从全球36个国家的5800多份投稿中挑选出来的。国际奥组委在其网站上说:“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更何况大熊猫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福娃吉祥物之一,因此选择动画大熊猫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官方吉祥物也就不足为奇了。”设计冰墩墩形象的团队负责人曹雪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时说道,选择大熊猫形象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大熊猫代表了中国。

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收获了海量关注,TikTok上与冰墩墩相关的内容都大受欢迎,平均每则帖文有7354个点赞;在Twitter上,仅日本滑冰选手羽生结弦发布的冰墩墩帖子就收获了1220次转发。同时,冰墩墩与大熊猫一词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关键连接词,出现比例达51.3%。

2023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作为吉祥物的大熊猫蓉宝,其憨态可掬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同样成为互联网上的“顶流”。

四、熊猫与人,以及我们共有的未来

中国熊猫外交的历史是中国国际传播史的重要章节。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从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礼物赠送,到冷战后期中西方的破冰之旅,以政府为主导的熊猫外交曾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熊猫的国际合作保护成为主调,熊猫外交的政府色彩淡化,更多转移到公共外交领域,并伴随着媒体外交而广泛开展。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大熊猫形象和大熊猫的故事持续在全球形成情感共振。然而,政治化的风险在后冷战时期重新浮现,全球舆论场中与大熊猫相关的动向也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如何讲好大熊猫故事,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议题。

2022年12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一论断为中国新时期的熊猫外交和熊猫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今已取得重大成就。其中大熊猫的保护成就凸显了中国保护大自然的决心与能力,也体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熊猫有潜力成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象征,它既是“来自中国的礼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也是与人类同在地球上生活的邻居,是人和自然连接的纽带。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的未来方向,应当是鼓励世界各国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团结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携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大熊猫熊猫外交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我爱“熊猫”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大熊猫也消暑
萌萌哒熊猫等
水中大熊猫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