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创新性研究
2024-04-23吴佳珍王丹丹
吴佳珍 王丹丹
作者简介: 吴佳珍,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王丹丹,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公共管理。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高校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加大人才培育工作力度。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提升新时期高校发展教育的质量,积极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立足于高校管理工作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管理模式;高等教育
随着高校生源增多和建设规模扩大,教育改革成为热门话题。在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划分等方面,政府与高校需重新进行调整,这为高校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提供了时代背景。高校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在改革管理模式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创新高校管理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改革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含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定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政府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质是面对现实情况提出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1]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强调获取有关结果,并且强调政府的职能不单是策划者,更是全局的掌控者。其思想对于我国高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公民利益,将这一理念推广到我国高校管理中,就转变为高校应以学生的利益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合理划分政府和高校的权责比重和角色扮演,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的转型。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专业性或职业性;2.绩效性或效益性;3.竞争性或市场性;4.结果性或效果性。新公共管理是政府为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巩固自身权力,不得不进行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同时也是对传统公共管理的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管理改革的关联性分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管理改革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存在诸多契合点。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注主体与高等教育的性质相契合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其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是新管理理论的主体,对应我国教育主体,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存在,同样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站在消费者的立场看待高等教育,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将其占为己有,个人的消费也毫不影响别人的消费,高等教育并非私人产品。[2]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但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一般而言,高校招生存在名额和人数限制,因为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一部分人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必将导致另一部分人无法享受。高等教育虽作为公共产品存在,但其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等特点尚未成熟。虽然高等教育并不完全具备公共产品的特点,但其角色扮演具有广泛的认可度。新时期,将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列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政府可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以此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与高校管理改革的目标相契合
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顾客至上原则和绩效评估理论等四个方面:第一,公共选择理论倡导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对供给主体自身的约束与激励,旨在提高服务质量;第二,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目的在于确保供给服务这一行为受到监督;第三,顾客至上原则十分注重顾客的真实感受,服务部分应注意服务态度,自觉树立并维护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第四,绩效评估理论不仅侧重公共服务的效率,更注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新时期,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与高校管理改革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促进高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高校管理现状以及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高校行政部门而言,原有的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然不适用于高校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高校既有的管理方法已成为高校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科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深受传统科层管理体制的影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是 “金字塔”式的运行。综合来看,我国高校目前的权力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校党政领导班子;第二层级是由各个处室构成的职能机关;第三层级是由各个二级学院构成的执行单位。在 “金字塔”的顶端是高校管理体制,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决定学校运营管理,人事任命和罢免、人员委派等权力都属于领导层。而第二、三等级的权力被限制在第一等级的权力范围内,处于从属地位。从三个层次等级的划分来看,高校行政人员属于高校的管理人员,虽然有时会参与到管理中来,但是只是作为一种象征的存在,对学校的发展和管理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方法受传统模式制约
綜合高校发展的状况,高校管理方法受到 “准行政”模式的制约。我国高校教育法规定高校应面向社会,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自主办学。法律赋予高校自主制定战略部署的权力,高校有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战略定位、招生计划、办学规模、教材编排及设置教研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诸多权力。但在实际中,高校的权力往往来自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导致高校的理念和实践 “事业化”和 “行政化”色彩较重。这种管理理念和实践方法成为高校自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高校长远发展需要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以及教学水平高、教学技能丰富的名师。但是这些人才在高校的发展中只是一种象征。当前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集权化管理,这种管理与高校管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与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和自主性运行管理机制严重脱节。这种 “准行政化”和 “集权化”的管理表达,成为影响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三)角色定位模糊,主体地位不清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是各二级学院,高校决策权在领导层,具体执行单位在二级学院,学校与二级学院定位模糊,主体地位不清。二级学院作为学校政策的落实单位,在日常事务中严格按照学校的决策和规章制度进行。二级学院处在教育一线,对于教学任务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获取一手信息,但二级学院也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问题的解决仍需要逐级上报学校,由学校做出决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长此以往,一方面,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严重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舆情;另一方面,领导层缺乏直观的管理经验,制定政策以及处理问题时并非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往往只是根据以往经验,这就会产生例行公事、问题解决不能深入根部等情况。目前看来,学院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其拥有的权力严重不对等,学校和学院角色定位模糊,主体地位不清。
(四)教育管理模式不合理
传统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只存在课堂知识的传授,采用单向传输模式。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生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说教方式,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么进行语言上的教育,要么给予校规校纪的处罚,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对大部分问题采用相似的处理方式;二是在课堂教育层面,教师利用课堂将理论知识通过形式化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密度取决于教师讲课的内容。由此可见,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并未考虑不同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差别。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权力运行程序简化,权力下移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不是政策的执行者。政府掌舵而非划桨,即在各项活动中牢牢把握方向,提供好政策支持、物质支持和人才保障,管控公共服务。因此,政府可将部分权力转移给社会组织,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基于此,高校管理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方面,政府调整对于高校管理策略,变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宏观引导,高校的管理和办学自主权应交由学校行使。权力下移高校,高校能更详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积极团结社会力量,引进资金参与社会办学。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调整管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由原来的 “垂直化”或 “金字塔”模式,转变为 “扁平化”模式,缩减层级简化流程,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坚持 “权责统一”原则,合理划分好各部门权力,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责和角色定位合理划分。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制定学校发展策略、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上。
(二)学习企业优秀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
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秉持用最小的成本和投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价值延伸的原则。結合新公共管理的观点,高校提供的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现阶段我国高校提供的公共产品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优秀理念,对企业而言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节约投入成本,减少沉默成本,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突出人才优势,使物尽其用。就高校而言,高校管理模式需要简化办事流程,缩减管理层级,精简部门人员,增加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不能只采用硬性的制度约束,也要增加管理活性,为高校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服务多元化
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自身完成,几乎没有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创新性发展。高校不仅要处理宏观层面的管理问题,还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职称评审、招生等。部门虽多,但事务繁杂,高校很难有精力实现管理层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引进社会力量,引入竞争机制,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高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或网络管理部门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帮助高校组建高校网络、提高网速、维护网络运营、维持网络安全,为学生选课、师生查阅材料等提供便捷服务。高校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提供专业化、多样化服务,可以大大改善高校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现代化。
(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
培养高质量人才始终是高校立身之根本,无论任何时期,高校的工作重心都是提高教学水平。高校需要构建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根据新公共管理理念,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架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有思想、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人才队伍的管理和考核,适当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激励人才不断进步;最后,促进教师职称评定与提高专业知识齐头并进,鼓励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同时也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专业知识,精进专业能力,为学生培养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五、结束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公共服务优化,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工作实效。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创造性改变和创新性发展,站在宏观发展视角,现阶段高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有诸多契合点,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管理过程中,对促进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鑫,张宝生.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2):7-9.
[2] 刘绮莉.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