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研究

2024-04-22姜安平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对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加强情感教育等方式,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应用故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增强历史解释与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作者简介:姜安平(1980—),男,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学习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为此,一些学生在实际学习时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和题海战术,不仅造成较重的学习负担,整体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趣味性、感染性等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相符合,将其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注重故事脉络梳理与知识点整合,以生动的情节与丰富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使其沉浸到故事之中,在特定背景下深入思考学习,由此降低其理解与记忆知识的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课程学习不但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注重能力提升。历史故事在特定背景下产生,应用故事教学法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与传统枯燥直白的讲解相比,故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故事教学内容是对历史的理性解释,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更加接近历史真相,丰富历史认知,提升核心素养。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学习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可驱动其跟随教师思路,参与教学活动。凭借历史故事强烈的感染性,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其在历史情境中对学科知识产生亲切感,从而乐学、好学。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讲解日军侵华期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日军的侵华行为的珍贵的历史纪录片等,使学生了解当时民众的处境,深刻感受抗战的艰辛,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1]。

(三)有助于贯彻落实新课改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更多教育者的认同,历史教师要意识到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教学模式从原本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故事教学法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其中,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思考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探究故事背后的原因;或是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推测某一历史事件的真假,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减轻对教师的依赖,教师也可将更多精力用于重难点知识讲解与攻克方面,由此实现教与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实。

二、核心素养引导下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一)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理解是高中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要求学生能根据史料合理想象,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并始终保持理性,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故事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合理选择故事,引导学生联系事件发生背景进行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历史,拓展历史思维。

1.故事挑选

要想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在选择素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故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以教材为基础,若所选故事脱离教学内容,则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二是选择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样可借助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选择带有新鲜感的故事。许多历史故事广为流传,学生耳熟能详,缺乏新鲜感,探究欲望较低,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挑选故事,以充分发挥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2.趣味呈现

为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人,教师在口头讲解时应尽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并搭配灵活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在课前从网上搜集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趣味历史故事,以图文结合、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更加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增强记忆。例如,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人生经历,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并展示兵马俑、虎符、青铜鼎等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2]。

3.借助故事设问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有价值的提问可启发学生思维,对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故事后,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其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锻炼与提升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知识时,可讲述有关周总理在外交场合展现风采的故事。曾有一名美国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碍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此时周总理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学生听完哈哈大笑。在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后,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对话主要是因新中国初期中美关系紧张所致,这时,教师提出“新中国初期中美两国关系为何会如此紧张”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此不但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历史思维。

(二)吸引学生参与,提升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其时空观念,使其通过聆听故事不断丰富历史认知,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核心素養。

1.追本溯源,豐富历史认知

史料实证指的是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客观合理地判定史料的可信度、真实度,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辨析,推理还原历史真相。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强调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按部就班地讲解书中内容,应注重启发和引导,结合历史故事详述知识内容,使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提升对人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积极发表自身见解,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独特见解,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2.自主探究,形成正确历史观

历史学科与生活紧密关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故事讲述,并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与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的培养要求相契合。例如,在学习“古代的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讲述关于交子的故事,并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古代贸易的烦琐,了解货币的产生与意义,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

3.联系故事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历史人物、事件放到特定的时空中理解。以往部分教师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挖掘教材、整合知识,但课本内容有限,不仅难以满足教师的授课需求,还可能使学生在被动的信息接收中,逐渐失去历史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上述缺陷,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提升。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时,教师通过讲“邯郸学步”的故事,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该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燕国少年听说邯郸人的步态优美,不远千里到了邯郸学习走路,但最终丢失了自我,一无所成。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充分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速度等,系统地学习巩固了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该故事富有哲理性,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开展情感教育,强化思辨能力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到以史为鉴,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教师应通过故事教学法,开展情感教育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发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深入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1.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魅力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不但可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了解人物的生平与为人处世的个性,还可发挥故事的情感教育功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知识时,为使学生对邓世昌的认知更加立体,教师可讲述故事“惊心动魄的海上作战”。学生听完故事后,能够充分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将故事蕴涵的人物精神内化于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如,在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时,少不了对抗金重要人物岳飞的研究,但一些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停留在“岳母刺字”故事中,而对其抗击金兵的英勇事迹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素材讲述相关故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切感受岳飞的爱国情怀[4]。

2.开展探究活动,强化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教育,通过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全面的认知,在学习期间获得深刻的感悟,逐渐内化成自身的优良品格。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独特见解,能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历史解释,认识历史事件与人物,并能从多个价值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思维的锻炼,通过开放式问题启发学生,鼓励其课下查阅大量资料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强化思辨能力。教师可在导入阶段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讲解“一位老人与小渔村”的故事,引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多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与过程”“上海浦东的开放发展”“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等内容,分析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也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思考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与历史理解、解释能力。对此,教师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引入故事教学法,通过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注重情感教育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树立唯物史观,形成时空观念与科学的价值观,学会在特定背景下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中的人与事,提升自主判断能力,并向英雄人物学习,树立历史自信与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徐远英.浅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下),2017(4):40.

吴新枚.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57.

符运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微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17(10):310.

朱永红.刍议高中历史课堂借助历史故事教学的新思考[J].求知导刊,2014(7):157.

徐卫东.让历史故事绽放亮丽的风采,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全面成长: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法实践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4(25):134.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浅谈小学英语“StoryTime”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认读教学中故事教学辅助的成效分析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模仿故事角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