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域性保护与传承
2024-04-21毛茹倩
毛茹倩
【摘 要】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其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其民族精神核心的真实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黔东南的传统舞蹈文化面临着被淡化、被遗忘的风险。尽管地区内对传统舞蹈的传承意识增强,但由于基础设施、传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为此,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传统知识与技艺的创新传承,以及与旅游业的结合等策略,期望为黔东南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101—03
引言
黔东南地区不仅群山环绕,风景如画,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当地的民族舞蹈,如同一部动人的史诗,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情感与信仰。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旋转,都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如同全国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的困境,黔东南的民族舞蹈也遭遇到了传承的难题。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冲击,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舞蹈的兴趣日渐淡漠,传承链条面临断裂的危机。为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传承给后世,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黔东南的民族舞蹈特点、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黔东南地区基本情况与民族舞蹈特点
(一)地理、民族与文化背景
黔东南地区,坐落于贵州省的东南部,是一个群山峻岭、河谷纵横的区域。地理位置特殊使其成为中国多个民族的汇聚地,其中以苗、侗、水、瑶等民族为主。这些民族与其生活的土地深深相融,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地理角度来看,黔东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与其崎岖的地理特征象呼应的,是当地人民坚韧、不屈的性格特点。这种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的结合,为当地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上多个民族的共生,使得文化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既有差异又和谐共生的文化现象。
黔东南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为当地的舞蹈艺术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土壤。苗族的苗舞、侗族的侗歌侗舞、水族的水舞等,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中的很多元素,如服饰、乐器、歌词,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反映了黔东南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其舞蹈的文化特征尤为鲜明,如苗舞中的银饰、侗歌中的多声部和声等,都成为黔东南民族舞蹈的标志性特点。黔东南地区的地理特点、民族构成和文化背景,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民族舞蹈特色,使其在中国民族舞蹈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二)民族舞蹈的文化特征与表现形式
黔东南的民族舞蹈在文化特征上,明显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多种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其舞蹈中的某些动作往往模仿自然界的某一现象或生物,如鸟的飞翔、水流的涌动、树木的摇曳,这些都在展现着黔东南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在表现形式上,黔东南的民族舞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有的舞蹈重视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感,强调舞者的技巧和力度;有的则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来打动人心。此外,舞蹈的服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每一件服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匠心独运的手工艺。
另外,黔东南的民族舞蹈在舞蹈结构、音乐伴奏和声处理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既有古老的传统元素,也有新的创意和发展。音乐的旋律往往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和声则复杂多变,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音乐体验。因此,黔东南的民族舞蹈是一个综合体,它既包括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这都使得它成为黔东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二、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足对传承的制约
基础设施,对于舞蹈的传承,不仅仅意味着物理空间或场地,更关乎于完整的教育体系、专业的培训中心以及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在黔东南许多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文化和艺术设施建设自然也不尽如人意。此外,舞蹈练习需要专业的场地来保障,如舞蹈排练厅、音响设备、镜面墙等,而这些专业设备在许多村落中几乎是难以找到的奢侈品。这种硬件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舞蹈练习的难度加大,且传承的环境受到限制。
除了场地设施的缺乏,教育资源也显得捉襟见肘。尽管有一些热心的舞蹈教师愿意倾囊相授,但由于专业的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育手段的缺乏,使得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舞蹈的细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技巧传授得淋漓尽致。此外,信息传播和沟通工具在当前时代更是不可或缺的。但在黔东南的一些偏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地民族舞蹈与外界的交流受阻,使得外界的资源和经验难以引入,当地的舞蹈艺术也难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这无疑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续传承埋下了隐患,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二)传统舞蹈知识与技艺传承的困难
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加之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使得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疏离。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因工作和学业的需要迁徙至城市,导致他们与传统舞蹈的直接联系大大减少。这种断层意味着,传统舞蹈的技艺与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继承。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独特的舞蹈技艺和表现方式面临失传的风险。部分舞蹈需要特定的环境、音乐和仪式来完整的表达,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条件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黔东南地区虽然仍有众多的舞蹈大师,但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徒弟来继续传承他们的舞蹈技艺。
此外,现代舞蹈教育与培训体系未能充分涵盖黔东南的传统舞蹈内容。目前,多数舞蹈学校和机构的教学内容偏向于现代舞或国际舞蹈,而对于地方性的传统舞蹈关注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学习和传承传统舞蹈的平台和机会大大减少。对于许多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而言,舞蹈不仅仅只是簡单艺术表现,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但由于经济、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传统舞蹈在其原生态环境中受到了冲击。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一些舞蹈走向商业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黔东南地区的传统舞蹈知识与技艺传承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以确保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三)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舞蹈影响的挑战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多元的文化输入使得地方文化面临同化的危机。特别是在黔东南,一些年轻人在面对诸如流行音乐、电影等现代文化娱乐方式时,对于本土的民族舞蹈兴趣渐渐淡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舞蹈的学习和传承受到冷落,新一代的传承者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现代都市生活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受到挤压。在过去,村落的广场、节日、庆典都是民族舞蹈展演的主要场所,而如今,这些活动逐渐被现代娱乐活动所替代,舞蹈的展演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舞蹈的传播渠道受限,更使得其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减弱。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虽为传统舞蹈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也带来了片面化、表面化的传播。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为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会对完整舞蹈情节进行大幅度的删减或改编,这不仅削弱了其文化内涵,更可能导致其原始意义和形态的失真。所以,如何在维护其原始特色的基础上,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黔东南民族舞蹈文化区域性保护策略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黔东南民族舞蹈,作为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完善的保护体系成了支撑舞蹈文化保护的关键。特定的保护区域和场所成为切实可行的保护体系中的首要环节。设定保护区域,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更是为民族舞蹈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不受外部干扰的空间,使得舞蹈得以在其原生态的环境中生长、发展。此外,这些保护区域内的场所,如传统的表演场地、训练馆等,为舞蹈艺术家和传承者提供了实践与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舞蹈技艺的进一步传播与发扬。
但仅有空间的保障远远不够,民族文化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同样不容忽视。宣传活动应针对性地进行,旨在提高公众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唤起他们的保护意识。此类宣传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方式,如展览、演出、研讨会等,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短视频、直播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民族舞蹈的魅力,引起公众的共鸣。与此同时,针对性地培训也应被纳入考虑。对于舞蹈从业者而言,应提供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内容的深入解读,确保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准确指导;对于公众而言,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传授基本的舞蹈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已有规定,应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不仅为舞蹈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更能有效避免因保护滞后所带来的问题。
(二)传统知识与技艺的传承创新
在传统艺术传承过程中,经验与技艺的积累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而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速度,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传统艺术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成了摆在黔东南民族舞蹈前的一大问题。成立传承师傅队伍并开展传帮带,可谓是对传统知识与技艺传承的有力保障。传统的“一师一徒”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确保技艺的精细度和纯粹性。通过师傅队伍的建立,不仅能够保证舞蹈技艺的深度传承,还能够确保传统舞蹈在传承过程中的纯正性。此外,通过系统的传帮带,能够使得舞蹈技艺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
仅仅依靠传统的传承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创新传承模式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正是对传统传承方式的有益补充。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真实的舞蹈学习体验。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舞蹈传承的队伍中。此外,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舞蹈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民族舞蹈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民族舞蹈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策略可视为黔东南地区文化传承与经济双赢的关键。具体而言,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宣传民族文化是一个有效途径。传统舞蹈场所,如古老的舞蹈广场、特定的表演场地,或是与某些节令活动紧密相关的地点,都可纳入旅游路线。此外,旅游线路中还可包括舞蹈的制作工坊、传统服饰制作地,以及与舞蹈有关的音乐、工艺品等文化要素。对于游客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光旅程,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舞蹈背后的故事、历史与情感。因此,这种旅游模式不仅能够带动地区的旅游经济,更能有效提升民族舞蹈的影响力,实现其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举办民族舞蹈文化节等活动,也是提升黔东南民族舞蹈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这类活动不仅限于舞蹈表演,还可包括舞蹈教学、舞蹈比赛,以及与民族舞蹈相关的论坛、研讨会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广大民众和游客参与,更能吸引学者、研究者和舞蹈爱好者关注,形成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交流平台。同时,舞蹈文化节也能为当地艺术家、舞蹈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进一步推动地区文化的发展。结合旅游业发展民族舞蹈,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尊重和保护舞蹈的原始性、纯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的失真与异化。此外,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价,以及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确保舞蹈与旅游的结合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确保文化的长久传承。
四、黔东南苗舞侗歌保护与传承之案例分析
黔东南的“苗舞侗歌”,是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从对黔东南苗舞侗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该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成果。通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多项法规,确立了明确的法律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此外,纳入《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多个规划中,均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通过策划和推广“凯里芦笙会”“麻江芦笙节”“黄平芦笙会”等文化活动,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展示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这样的策略,既确保了文化遗产的活跃传承,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利益。同时,当地的文化传承也紧密结合了教育和培训。大型活动如“乐享非遗迎新春”抖音直播、非遗研学互动体验等,都是为民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同时,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等赛事,则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也鼓励了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五、结语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曲旋律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魂魄。黔东南的民族舞蹈,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使之得以完好传承,让未来的世代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李萌.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3(4).
[2]杨旭东.新媒体时代民族民間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分析[J].艺术评鉴,2023(4).
[3]王珊.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探究[J].尚舞,2023(1).
[4]朱露露.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的继承与发展[J].尚舞,2023(4).
[5]边小威.民族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J].艺术评鉴,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