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田野调查的昌黎地秧歌创新实践再研究

2024-04-21王泓方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

【摘 要】昌黎地秧歌因历史变革发展跌宕起伏,为促进昌黎地秧歌更好地创新发展,笔者通过查阅昌黎文化馆历史资料、访谈当地艺人、亲自参与创新实践等田野实践,对昌黎地秧歌的创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通过田野调查领悟到昌黎地秧歌真正存在的社会价值意义。当今历史条件下国家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激发年轻人对优秀文化创新实践再研究的工作热情,为昌黎地秧歌与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河北昌黎地秧歌;田野调查分析;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80—03

引言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了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一、昌黎文化馆为代表创新型作品

经过田野调查,研究团队主要参观学习了昌黎文化馆近几年创作出的新作品,如下所示。

(1)2018年1月,舞蹈作品《影人活了》,该作品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燕赵群星奖。作品将昌黎皮影与昌黎地秧歌结合,开头只能看到皮影戏,过程中皮影人跳出影布,出现“妞”“丑”“擓”三位舞蹈表演者,开始表演代表性昌黎地秧歌动作,皮影戏与地秧歌同时展现在舞台,这一创新性的表演形式使观众们能更好的感受到昌黎民间艺术文化的新融合。

(2)2018年1月,舞蹈作品《酒趣》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燕赵群星奖,作品中打破了常规表演使用的扇子等道具,出现了锄头、酒桶等更为现实形象的道具;衣服不再是艳丽为主,以蓝白色背心,长裤为主,更加清新脱俗。

(3)2018年3月,在“第九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示)”活动中的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风》,通过创新将传统的舞台化提升,展现了这门民间艺术的独有魅力。

(4)2019年,昌黎地秧歌参与了河北省农民健身秧歌大赛,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足以可见,现今昌黎地秧歌已有越来越多的表演舞台及表演形式,可以让大众更好地参与和享受这项民间艺术带给大家的益处。

二、昌黎地秧歌在学校的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的将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艺术传承发扬下去,社会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由此我们把在参观昌黎文化馆创新的表演作品,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独舞作品《俏婆子》,到三人舞《彩婆》,再到如今编排的群舞《擓棒新韵》,经过对创新作品不断地突破与实践,促进优秀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一)独舞《俏婆子》

早在2010年在河北舞蹈比赛中创作作品《俏婆子》。主要表演的是中年媒婆,其动作贴近平民百姓,诙谐浮夸,头戴红花,手拿棒槌,充分运用了“抖肩、摆胯”等舞蹈动作,并巧妙地加入了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描绘了媒婆想要撮合姻缘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动态。作品在开头以媒婆初醒开始,后逐渐进入撮合的状态,伴随着动作频度的增加将音乐推向高潮,并以十分喜庆欢乐的氛围结尾。

(二)三人舞《彩婆》

2013年参加华北舞蹈比赛中创作舞蹈作品《俏婆子》,这是对“昌黎地秧歌”的又一次创新实践,舞蹈中表演者的服装颜色较为鲜艳靓丽,手拿手绢和烟袋,头戴媒婆帽,动作生动灵活,有较强的趣味性、互动性,表现了中年媒婆的人物形象和撮合姻缘欢快的气氛,运用三角的队形特点促进了三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贯彻了“擓”抖肩扭胯的动作元素,并随着音乐高潮的到来,加入了转、翻等技巧元素,表现了媒婆的泼辣。

(三)群舞《擓棒新韵》

2023年在舞蹈赛事中创作舞蹈作品《擓棒新韻》同时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艺创作作品,在实践创作中对“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迈出新的一步。《擓棒新韵》运用了丰富的队形变化,地道的地秧歌动作风格特点,刻画了诙谐细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如今“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前景,饱含了新时代大众对于“昌黎地秧歌”的理解。该舞蹈既尊重了传统地秧歌的风格特点和基本形式即性格泼辣、粗犷的人物风格特点和秧歌队的主要形式,又加入了新的时代舞蹈语汇,通过创新的手段,表现了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审美特点。

该舞蹈作品表演中将秧歌队按照时代特点分成两队即“老擓”和“新擓”,“老擓”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秉承着传统的地秧歌风格特点,不愿与外界相融合,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新擓”冉冉升起,富有生机和活力,舞蹈中巧妙地学习传统动作和神态,既充满好奇又怀揣自己的思考,而面对“冉冉升起”的“新擓”,“老擓”也心生好奇并由最初的不屑到最终的逐渐接纳与理解。两队的心理路线是从相互挑剔、相互好奇、比舞以及彼此间的不屑,通过不断交流,不断碰撞与创新,最后融合在一起共同传承着昌黎地秧歌。

三、以“?”行当为主的创新实践

(一)《俏婆子》与《彩婆》的创新实践

1.表演者人数与道具变化

《俏婆子》采用的是棒槌,而《彩婆》用的是手绢和烟袋,人数由一人变为三人。

2.服饰变化

《俏婆子》的动作贴近传统擓,诙谐浮夸,头戴红花,手拿棒槌,而《彩婆》的服装颜色较为鲜艳靓丽,手拿手绢和烟袋,头戴媒婆帽,动作生动灵活,三个媒婆之间互相嬉戏打闹,有较强的趣味性互动性。

3.队形变化

《彩婆》有正三角、倒三角、斜线、横排、交叉、聚拢、分散多种多样,再配合上串翻、点翻、元宝跳等技巧使舞蹈趣味性互动性更为明显,但《彩婆》比《俏婆子》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三个人之间的队形变换,三三两两的互动把媒婆这一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4.动作元素变化

《俏婆子》体态为“全身摆动腰眼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恨起来咬牙切齿,乐起来前仰后合。充分运用了“抖肩、摆胯”等舞蹈动作,性格粗犷、泼辣,双手持棒槌动作大。《彩婆》相对于《俏婆子》创新之处则更偏向于现代审美,动作、造型、服装更偏向于现代化,体态颈部前后错双肩,加入了元宝跳、锁链转、串翻、点翻等技巧。左手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娟花,变化万千,右手拿烟袋绕圆,动作灵活。

5.内容变化

《俏婆子》体现传统“擓”的美,上装说媒成功后的喜悦,炫耀自己的能力。主要传承了“昌黎地秧歌”中“擓”的风格特点、人物特色、动作体裁、音乐风格等,《彩婆》体现的则是三个媒婆早起梳妆完高高兴兴去说媒,两个媒婆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凑成一对,另一个媒婆说他们俩不是最后又踏上了说媒之路,到最后终于说媒成功。加入了一些当代婆的一些理解和创新。

(二)《彩婆》与《擓棒新韵》的创新实践

1.表演人数与道具变化

《擓棒新韵》表演者有:拿烟袋的“老擓”与手拿棒槌的“新擓”,道具的多样化,使舞蹈舞台效果更加丰富,人数也由三人增加至25人,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人设来推动着舞蹈的剧情发展,展现舞蹈创新的立意。

2.独特的服装

《擓棒新韵》三位主人公的服装与《彩婆》没有变化,但其他舞蹈演员身穿绿色服装,更为清新脱俗,使舞台效果更加有冲击力,舞蹈作品更加有活力,突出了舞蹈的热闹氛围。

3.丰富变化的舞蹈队形变化

两部舞蹈作品后者比前者的舞蹈队形的变化更多,故事情节丰富,传统元素与现代舞蹈元素融合,使舞蹈观赏性更加丰富,突出人物特征。

4.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彩婆》更为注重动作的风格特征,而《擓棒新韵》为表现新时代背景下旧“擓”的形象发生改变,通过展现新“擓”舞风与旧“擓”民俗舞风的斗舞过程,所以三位老“擓”表演者更为突出传统“擓”的动作特征,其他新“擓”表演者的动作则更加现代化。

5.独特的内容

《彩婆》的内容相对简单,对媒婆的表演淋漓尽致,《擓棒新韵》主要讲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产出新的舞蹈。舞蹈开场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河北地秧歌行当中传统“擓”以说媒为生的形象主线,影射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朴民俗风格,另一条是以新时代发展下的,脱贫致富后的新型农民女子形象,展现生活精神面貌为主线。突显二十大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巨大创新性转换。在两条主线不断发生碰撞中,舞蹈作品将两条主线汇成一条,即通过斗舞到互相学习使舞蹈动作从传统到现代风格的不断转化。在此过程中说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要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独特光彩。

四、昌黎地秧歌创新发展举措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昌黎地秧歌文化推进和发展加速。团队成员通过调查、采访及网络搜集总结出21世纪以来昌黎地秧歌创新发展举措。

(一)采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丰富更多的传播渠道

为使昌黎地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下去,表演形式应该多样化。最便捷应是大众最常用的互联网莫属了。现今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利用互联网,使更多的人看到昌黎地秧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昌黎地秧歌的宣传工作,使昌黎地秧歌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性展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二)融合现代元素创新实践形式

当今人民群众的审美不断发生变化,在保证昌黎地秧歌的原有风格特色上,将其融入现代创新实践形式中,使大众能够更为容易的接受、了解、欣赏昌黎地秧歌的独特之美,同时也丰富了昌黎地秧歌本身的艺术特色。例如:秦皇岛地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创作竞赛,鼓励昌黎地区的民间艺人和音乐人才进行昌黎地秧歌作品的创作。实施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措施献言献策的奖励机制,积极地调动专业传承人、文化部门、舞蹈教师等社会各界各类人才,发挥其才干才华创新地秧歌表达形式。

(三)将艺术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促进共同发展

以国家发展趋势为发展导向,遵循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动作、风格韵律和音乐特色,融入新的现代化元素。把昌黎地秧歌传统艺术进行新的展现,例如:创编昌黎地秧歌元素的健身操,将舞蹈动作简单化,符合如今的时代热潮。既保留了昌黎地秧歌原本的魅力,又很好的将地秧歌得到了传播,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的重视,各高校逐步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及特色课程,例如高校开设民间舞理论与实践课程,“非遗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从多方面来看,无論是制度方式的改革还是继续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这一目标,相关部门为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发展制定更加合理规范的制度与保护形式,促进传统舞蹈文化保护,使现代年轻人认识昌黎地秧歌文化,使昌黎地秧歌更广泛地获得大众的认可,从而激发大众对昌黎地秧歌的保护意识。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对此作出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的战略谋划。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凝结千年的智慧结晶记载着中国的光辉历史,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同的时代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时常学习优秀文化艺术、技能和宝贵思想做好弘扬传承、发展创新。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新型艺术让人眼花缭乱,民间老艺人随着时光荏苒越来越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需要真正热爱艺术的专业人士来维护,需要艺术新人接过老艺人的接力棒努力在新征程上奔跑。

作为当代年轻人,应该积极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加强学习、创作、研究,通过开展各式文艺学习、艺术培训、交流演出、技能比赛等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使优秀艺术更好发展。同时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国家、社会还有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更有义务将昌黎地秧歌—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下去。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广泛挖掘出昌黎地秧歌的艺术价值,结合新社会新时代精神文明进行创新,为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晓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12).

[2]佚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J].中国新时代,2022(11).

[3]战旭英,蔡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J].人民论坛,2023(1).

[4]高原丽.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J].奋斗,2022(21).

[5]陈立萍.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N].玉林晚报,2022—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名称:基于田野调查下的河北昌黎地秧歌创新实践再研究(项目编号:202310094024),立项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泓方(200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河北昌黎地秧歌、田野调查分析、创新、实践。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