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2024-04-20万欣李佳丽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万欣 李佳丽

【摘 要】分析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预测我国未来家庭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发展。在1992~2022年这三十年间,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从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和教养行为现状,到探讨家庭教育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再到探究家庭教育行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效应、理论阐释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启示。家庭教育研究关注的责任主体也经历了家—校—社,最后强调家—校—政协同推进的变迁。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是父母参与行为,未来家庭教育研究应重视:明晰政府、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关注家庭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加强家庭教育公平研究,以及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评估体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85-06

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对于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指引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家长应当对子女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并且已有研究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大部分研究者是基于传统的文献研究法进行综述。例如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几本期刊在1979~2008年发表的627篇家庭教育文献,认为家庭教育研究存在系统理论研究不受重视、专业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较少等问题。[1]有研究者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献、著作和政策,认为家庭教育研究存在基本原理构建不完善、本土创新不足、研究方法单一且应用不规范等问题。[2]这些研究主要依靠文献描述统计和主观经验,未能全面、精确概括各时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CiteSpace软件在我国学术界兴起,其作为一款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较为准确、全面地计量、探测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本研究拟将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家庭教育研究文献作为样本,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突现图谱,并结合二次文献阅读,以期发现不同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初步预测未来家庭教育研究走向,为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不同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分别是什么?二是不同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前沿问题分别有哪些?三是家庭教育未来研究趋势是什么?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择CNKI数据库里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数据样本,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投资、家庭教育消费、家庭资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实践、家庭养育、父母参与、家校合作”等为检索主题,以1992年1月至2022年4月为检索时间。经过人工筛选,剔除非相关性期刊和综述类期刊,获取有效文献1367篇,构成研究样本。1992~2022年文献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图1)。其中,1992年相关文献仅有4篇,还不到样本文献总量的1%;2005年起发文量增长加快,为32篇,约占样本文献总量的2%;2015~2022年的文献数量为747篇,约占样本文献总量的55%。这表明近年来相关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不同时期国内家庭教育研究热点(1992~2022年)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練,一般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大体上描绘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析,从整体上呈现三十年间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结合家庭教育政策历史进程和相关研究侧重节点,有研究者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认为从开始关注到渐次重视,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恢复(1978~1994年)、普及(1995~1999年)、发展(2000~2009年)和转型(2010~2019年)等四个阶段。[5]本研究将1992~2022年家庭教育研究进程划分为1992~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在CiteSpace中设定时间跨度(Years Per slice)分为8、10、13年,选择关键词“Keyword”,选择“Pathfinder”寻径算法与“Show Net-works by Time Slices”,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从而揭示研究热点在三个时间段的转变。

从图2可见,随着时间段的推移,关键词的分布趋于多元化。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计算各个时间段中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去除“影响因素”等表达较不规范的关键词,节选频次排名前十六且中心性≥0.01的重要关键词,见表1。

基于频次和中心性两个指标,结合二次文献分析,对三个时期家庭教育研究的特征进行概括总结:1992~1999年,大部分研究者默认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研究更关注家庭内部的教育消费和教养行为。2000~2009年,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合作地位,认为家—校—社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相关研究开始拓展至关注家庭教育消费和投入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家庭教育投入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和群体差异分析。2010年至今,相关研究开始强调政府、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建设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家庭教育研究内容和理论进一步丰富,例如从早期只关注社会资本到开始关注家庭资本、文化资本在家庭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支撑,且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热点,这一时期研究开始从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扩展至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1992~1999年

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研究强调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研究内容聚焦教育消费和教养行为。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关注经济投入行为,包括教育支出、劳动力培养费用等直接和间接经费投入,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探讨与子女学业成绩相关的问题。较为关注父母行为,默认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

1992年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保障制度,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此时的家庭教育政策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家长具备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家长应当“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研究同样认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主要关注父母行为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者以家庭环境评定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为研究工具,对6~8个月的婴儿进行测验,揭示父母参与行为在子女智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6]

家庭教育投入研究集中在经济投入行为,包括教育支出、劳动力培养费用等直接和间接经费投入。例如有研究者将家庭教育支出定义为家庭中全年用于支付所有上学儿童的全部费用,包括学杂费、纸张文具费、书报杂志费、生活费等,基于江西、贵州、安徽、甘肃、四川五省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家庭教育支出的现状。[7]有研究者将劳动者的培养费用定义为把个体培养成为合格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并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劳动力的抚养成本。[8]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主要探讨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者通过对10~15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大多使用惩罚、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不重视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导致儿童成绩的下降。[9]

(二)2000~2009年

这一时期,家庭教育责任主体从家庭转移至家校社协同,研究内容从现象描述到关系探究、从实践行为到理论解读。家庭教育政策开始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三者需要初步形成合力。虽然家庭教育研究也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中仍更关注父母行为,没有强调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投入研究开始从关注投入行为转向背后的理论依据,包括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投入行为。同时,不少研究者开始探讨不同阶层家庭教育投入差异和可能产生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依然是研究热点,但从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转向非认知能力问题。

家庭教育政策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进入21世纪,人才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家庭教育被赋予新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意识到人才早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例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指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已有研究者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实施家庭教育,三者在家庭教育中都应处于主体地位。[10]然而,一些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行为及其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并且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父母的教育投入[11]和教养实践[12]等方面。

家庭教育投入研究开始从关注投入行为转向背后的理论依据,包括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投入行为及其影响效应。例如有研究者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社区凝聚力、父母和儿童的互动、代际关联作为家庭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丰富的家庭社会资本,即父母和儿童的沟通频繁、代际交流多,可以增加儿童的学业参与程度,从而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13]

此外,部分研究者开始探究家庭教育投入阶层差异问题。例如有研究者利用在江西省部分城镇和乡村实地调查的数据,发现城乡间在家庭教育投入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城镇父母通常购买学习用品和培训班的支出更多,监督和辅导子女功课的频率更高,而农村父母则相对较少,但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方面,城乡差异并不显著。[14]可见,不同背景的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较大,而对教育不公平的探究初见端倪。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依旧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开始关注教养方式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教养方式与子女非认知能力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包括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15]、自尊[16]、自信心[17]、自我效能感[18]、心理健康[19]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三)2010年至今

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强调家庭、学校、政府协同,家庭教育对教育公平及长期影响效应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研究从关注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高等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政策强调政府、学校和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而相关学术研究只探究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与政策存在脱钩的情况。家庭教育投入以家庭资本理论探讨经济、时间和情感投入的影响效应问题。此外,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教育公平相关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家庭教育政策强调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发展。2010年以来,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结构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教育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例如2012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规定“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此时的家庭教育政策和法律强调政府、学校、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研究更关注学校和家庭以及二者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政府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例如有研究者对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进行论述。[20]有研究者利用我国东部和中部省区部分中小学校测评数据,分析学校投入和家庭投入要素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要作用。[21]

家庭教育投入研究开始从关注经济投入行为扩展到时间、情感投入行为,理论内容拓展至经济、文化、社会三类资本的家庭资本理论。家庭教育投入研究对三类家庭资本进行深入阐述:家庭经济资本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与经济有关的资源总和,表现为父母收入、购买补习课等;家庭文化资本指家庭所拥有的知识、技术以及文化背景等资源总和,表现为父母最高学历、家庭藏书量、学习用品量等;家庭社会资本指家庭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总和,分为家庭内部社会资本和家庭外部社会资本,其中,家庭内部社会资本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表现为父母检查子女作业、与子女谈论心事、对子女考上重点学校的期望等,家庭外部社会资本指父母与教师、其他父母等的联系,表现为父母参加家长会、与子女同学的父母聊天等。

基于家庭资本理论,家庭教育投入研究聚焦分析家庭经济、时间和情感投入行为及其影响效应。例如有研究者以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最高学历、课本和杂志外的家庭藏书量、父母教育期望、父母职业等测量家庭资本,探究家庭资本通过影响子女影子教育参与机会进而影响子女学业成绩。[22]有研究者将亲子活动、亲子交流、亲子督导、家校沟通、父母阅读习惯、家庭书本存量等作为家庭社会、文化资本的测量指标,分析得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存在阶层差异,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父母不仅会为子女购买更多的校外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还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的结论。[23]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长期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家庭教育研究从关注家庭教育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短期影响效应,扩展到对大学生的长期影响效应,集中于学业成绩、非认知能力、就业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发现家庭收入和母亲职业会显著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24]有研究者认为以理解、鼓励和支持为标志的情感温暖型亲子关系,是促进大学新生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自我身份内省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25]有研究者证明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和人际网络对“211”高等学校研究生的毕业预期选择、就业难易判断、社会就业形势认知以及就业收入期望有着重要影响。[26]

家庭教育与教育公平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教育公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不同家庭背景的家校合作、教养方式和教育投入有显著的阶层差异,且对子女发展产生异质性作用。例如有研究者探究阶层和流动情况是否是影响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27],并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家校合作对子女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28]有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和城乡差异,并且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以及问题行为有显著影響。[29]有研究指出儿童的流动状态影响着家庭教育投入,进而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30]

三、未来研究趋势

(一)父母参与研究是家庭教育研究前沿问题

突现关键词指短时间内出现频次明显增加的关键词,通过分析突现关键词,可以了解在某时期内,哪些研究内容受到的关注度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前沿研究问题。[31]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突变检测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92~2022年家庭教育研究中出现的突现关键词,从而了解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一时期的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3。

从图3可知,1992~2022年家庭教育研究共有5个突现关键词,按照起始年份与结束年份排序,分别为教育消费(2000~2008年)、教育投资(2007~2011年)、大学生(2011~2015年)、流动儿童(2015~2018年)、父母参与(2020~2022年)。其中,教育消费和教育投资是经济投入,父母参与是时间和情感投入,大学生是关乎整个教育投入,流动儿童是探讨教育公平。此外,父母参与在近三年内受到的关注度增加最明显,是目前家庭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

2020年至今,关于父母参与的研究多聚焦于亲子交流、亲子陪伴、亲子监督和家校沟通等内容,并关注不同阶层家庭在父母参与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异[32],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学生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认知和非认知技能方面的教育获得[33],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平等现象。有研究发现,家庭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以及与学校交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呈现出优势阶层参与度最高、弱势阶层家庭参与度最低的状态,并且亲子交流、亲子陪伴对子女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存在直接的积极影响,导致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在发展上形成差距。

(二)未来研究趋势

明晰政府、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指出“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可见,“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主体通力合作。[34]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家校协同出现了双方责任边界模糊、职责不明的混乱现象,家庭教育如何不再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保留独立性、主体性和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值得探究;[35]此外,部分区域政府未能建立职责分明、统筹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导致相关部门各项工作相对独立、分散,无法满足家庭需求。[36]因此,厘清三者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促使三者完成各自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

关注家庭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家庭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表现为家庭教育攸关群体中的每一成员所具有的品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为了孩子的成长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互动。[37]一方面,我国家庭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加强亲子陪伴和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教育理念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揭示出家庭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的重要作用。例如父母多与子女互动、对子女加以管束,有助于子女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并意识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增加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38]因此家庭教育研究者要从关注经济投入转向关注时间、情感投入等人文投入,以及兼顾子女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等人文产出。

加强家庭教育公平研究。在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仍然存在、阶层有固化趋势、人口流动加剧等情况下,家庭教育公平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加强教育公平研究势在必行。已有研究大多使用量化方法,基于大规模数据考察家庭教育公平的现状和普遍问题,而较少采用质性方法对家庭教育公平的复杂问题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挖掘,未来研究要依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家庭的父母如何通过适切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待子女、培养子女的特长,尤其是弱势阶层家庭如何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实现“逆袭”。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评估体系是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切实落地、形成长效化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的充分体现。[39]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评估机制,并且相关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高水平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40]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多关注如何规范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评估体系,从而保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郁琴芳,林存华.家庭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2008(10):20-23.

[2]姬甜甜,康丽颖.寻找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实践轨迹(1978-2020)[J].教育学术月刊,2020(12):3-8,15.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李杰,李慧杰,陈伟炯,等.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9(1):74-81.

[5]靳娟娟,俞国良.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与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1):114-126.

[6]万国斌,李雪荣,龚颖萍.家庭刺激质量对6-8个月婴儿智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22-24,61-62.

[7]倪咏梅.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7(3):31-37.

[8]赵刚.家庭教育理财与投资[J].教育评论,1999(6):28-30.

[9]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389-393,477.

[10]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17):100-101.

[11]王远伟,朱苏飞.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状况和特征[J].教育与经济,2009(4):11-16.

[12]冯晓黎,梅松丽,李晶华,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42-1343.

[13]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4):31-35.

[14]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4):26-30.

[15]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5):88-89.

[16]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67.

[17]金毅,王克荣,刘芳,等.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79.

[18]郭蕊,邓树嵩,梁建成,等.百色市壮族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J].卫生研究,2009,38(3):320-322.

[19]同[12].

[20]刘利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7(7):43-47.

[21]胡咏梅,元静.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回应由《科尔曼报告》引起的关于学校与家庭作用之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1):1-25.

[22]薛海平.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基于影子教育中介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8(4):69-78.

[23]李佳丽,何瑞珠.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和青少年发展: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影子教育阐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9(8):97-105.

[24]高耀,刘志民,方鹏.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调研数据[J].高教探索,2011(1):137-143.

[25]朱红,张文杰.精英大学生家庭特征及其对子女能力素质的影响:以北京大学2016-2018级新生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71-82.

[26]张杨.家庭资本与研究生就业认知:基于“211”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8(1):88-92.

[27]吴重涵,张俊,王梅雾.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J].教育研究,2017,38(1):85-94.

[28]吴重涵,张俊,王梅雾.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园校合作与儿童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14(3):15-27.

[29]李佳丽,赵楷,梁会青.养育差异还是养育陷阱?: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9):68-75.

[30]龚继红,钟涨宝.融合与差异:城市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流动儿童学业表现[J].学习与实践,2016(6):100-108.

[31]陈新亚,李艳.近2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7种C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2):12-19.

[32]徐柱柱,郭丛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父母参与的中介作用与独生状况的调节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6):135-145.

[33]李佳丽,张平平,武玮.家庭教育投入对学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8):35-45.

[34]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69-78.

[35]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36]边玉芳,鞠佳雯,孙水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区域推进: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9-65.

[37]张羽,刘惠琴,石中英.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J].教育研究,2022,43(8):121-140.

[38]同[37].

[39]梁丽婵,边昊天,罗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督导评估的现状、关键问题和实施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2(5):19-25.

[40]同[5].

猜你喜欢

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国际石墨烯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恐怖主义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提高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重点及前沿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重点及前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