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提升路径研究

2024-04-20杨传利肖雅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管理

杨传利 肖雅

【摘 要】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的社会属性为基本出发点,关注班级社会网络对学生个体行为与班级整体管理效率与效益的重要影响。研究者通过对11个农村小学班级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班级咨询网络结构对信息传递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以传递情感资源为主的班级情感网络结构表现出差异性;在班级情感与咨询网络中存在“双孤立”的极端不利儿童,而且他们没有得到班主任的充分关注;在班级社会网络中,部分班长的核心影响力以及班委的群体凝聚力仍需加强。为此,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优化班级网络结构,促进同伴亲密交往,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进同伴彼此情感,形成同伴平等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班级管理 农村小学 处境不利儿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79-06

在农村地区,随着大量家长纷纷外出打工,远距离、长时间的亲子隔离使得家长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在此情况下,同伴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很可能成為留守儿童心目中父母的潜在替代者,发挥着重要的替代性与补偿性教育功能。而积极的同伴关系无疑能够帮助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获得重要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发挥其正面的教育功效。反之,同伴关系的缺失甚至不良同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无法发挥教育补偿功效,反而可能削弱学校教育效果,从而形成负面教育效应。为此,从儿童个体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对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给予重视。除此之外,就管理的本质而言,管理的最终落脚点一定是人,通过对人的管理实现组织目标。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即每个人都是内嵌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人,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必然会受到周围社会关系的影响。那么,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必然要将社会关系及其影响纳入考虑范围。班级作为师生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在其管理过程中,同样应该以学生的社会属性为基本出发点,关注班级社会关系与班级整体网络结构对学生个体行为以及班级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不断调整与完善班级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亲密的同伴关系,形成结构紧密、平等的班级社会网络结构,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同伴交往中、在融洽的人际氛围中高效且平等地获得学习支持与情感支持,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教师教育目标以及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学生发展目标。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概念

本研究中涉及的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连通性、密度、距离、中介中心性、入度、群体入度中心性、小群体。具体含义如下:

连通性是指如果班级中两两学生之间都存在至少一条路径将其连接起来,那么班级社会网络是连通的,信息、情感等社会资源能够在班级内部任意个体之间进行传递。

密度是社会网络中关系的数量与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值,反映的是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密集程度。当社会网络密度越高的时候,成员之间越有可能彼此互动,也越有可能交换包括情感在内的资源,从而有利于提高群体团结性。

距离是指两个行动者之间的捷径的长度,换言之就是由行动者A走到行动者B的路径中至少要经过多少条关系。本研究将咨询网络中全体学生距离的平均值作为衡量班级内部信息传递效率的衡量指标,分析班级内部信息资源的传递情况。

中介中心性是衡量一个行动者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个行动者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行动者。他如果拒绝作为媒介,那么其他两个行动者将无法沟通。

入度是指其他个体与某一个体建立的关系的数量。从图论的角度来说,入度是指向节点的连线的数量,入度也被视为社会威望与社会地位的重要衡量指标。群体入度中心性是衡量社会网络中入度最高的个体与其他个体入度差距的指标。

小群体是指群体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群体。它具有“纽带联系的相互性”“子群成员的紧密性或可达性”“成员间联系的频次”“子群成员与非子群成员相比较联系的相对频次”[1]四个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45份,实际回收445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班级11个,问卷有效率为90.1%。其中,四年级学生120名,占29.9%;五年级学生179名,占44.6%;六年级学生97名,占24.2%;缺失5名,占1.2%。男生195名,占48.6%;女生186名,占46.4%;缺失20名,占5.0%。留守儿童103名,占25.7%;非留守儿童298名,占74.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题项:一是“与班级中其他每个同学的关系如何”,二是“学习上遇到困难你会向哪些同学寻求帮助”。对于第一题项,每名学生分别对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进行1~5分的打分,得分越高表明两名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越亲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班级情感网络。对于第二题项,每名学生分别进行学习方面的同伴提名,由此构建班级咨询网络。

(三)研究过程

问卷收集与整理。本研究事先与学校进行沟通,获得调研班级的学生名单,并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名单打印在调查问卷上面。在调研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主试进入班级组织学生进行问卷的填答与回收。参照罗家德的建议,本研究将无效问卷超过20%的班级视为无效网络[2],并将整班问卷全部予以剔除,从而最终获得有效问卷。

数据录入。本研究通常采用邻接矩阵记录社会网络数据。同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每个题项上的填答结果都会形成一个邻接矩阵,即每个班级都会形成两个邻接矩阵,分别记录同学之间的情感关系与咨询关系。对于班级情感关系,本研究对每个班级原始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对于班级咨询关系,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向另一名同学进行学习咨询,就将其标记为1,否则标记为0。

数据分析。本研究使用Ucinet 6.0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分别计算咨询网络的连通性、密度、距离、中介中心性、入度、群体入度中心性,以及情感网络的密度、入度、群体入度中心性和小群体。在小群体计算方面,本研究首先利用Ucinet 6.0对情感关系进行对称化处理,随后通过Girvan-Newman算法初步区分出班级的小群体[3],并且考虑到小群体成员的数量应该不少于3个,将规模小于3的同伴群体予以排除。

三、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以及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一)班级咨询网络结构对信息传递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边缘学生导致班级内部信息流通不畅

对以传递信息为主的班级咨询网络的连通性进行分析发现,45.5%的调研班级咨询网络中存在断裂点,从而限制了信息在班级内部的整体流通。进一步分析断裂点的信息发现,这些学生均为班级中受到同伴忽视的个体,他们仅仅能够与少数同伴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此外,这些学生个体的学业成绩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存在相当程度的学习困难。他们之中的部分个体会彼此建立起关系,自主组建为远离核心群体之外的边缘群体,而较差的学业表现可能会促使他们形成不良的群体亚文化,进而通过群体压力、社会学习等方式影响其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使其可能表现出消极的学习行为,从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2.班级规模对信息传递效率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本研究在考量信息传递的连通性以外,还分析了行动者之间的距离以及班级咨询网络密度,作为衡量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发现,班级咨询网络的平均距离与密度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r=-0.8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1个调研班级中,有2个班级的平均距离高于整体水平1个标准差,学生数量均超过50人,远远大于平均值36人,而这些班级过多的学生数量可能降低咨询网络的信息传递效率,使得学生个体需要经过更多的中间路径才能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过多的中间路径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不利于学生个体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

3.中、低咨询网络密度班级中的核心学生的存在影响网络整体稳健性

如果一个社会网络密度的增加或者路径的缩短是通过一个人的努力实现的,那么整个社会网络对这个个体将会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一旦这个个体离开社会网络,那个整个网络将会分崩离析,从而造成网络结构的不稳健。对此,本研究以班级咨询网络群体入度中心性为衡量指标,分析班级咨询网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一是高密度班级的群体入度中心性略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出该班级信息资源较为平等地分配在学生个体之间,并非被某些个体垄断或控制,班级咨询网络也不容易受到个别行动者的影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稳健性。二是在两个低密度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的咨询网络群体入度中心性显著高于平均值。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该班级内部男生对班级内部信息资源的分配以及咨询网络整体的稳健性产生重要影响,容易形成信息的垄断与控制。三是在中等密度班级中,有两个班级的群体入度中心性远高于平均水平。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班级处于同一所学校,它们之中均存在绝对的核心成员,而这些核心成员大部分是班委成员,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学业成绩。正是这些核心成员的存在,使得整个咨询网络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环形结构甚至是星形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容易实现资源的高效快速传递。但是,明显的层级结构与不平等地位,容易造成信息资源被核心成员垄断与控制,不利于同伴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容易造成网络整体结构易受个体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健性。

4.协调者是班级主要的“桥梁”类型并且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伯特的结构洞理论关注社会网络中的桥梁位置,强调处于桥梁位置的人就掌握了信息流以及商业机会,进而可以操控无法建立联系的两群人,从中获得中介利益。[4]根据“桥”的不同特性,社会网络学者又将其划分为协调者、中介者、守门人、发言人、联络官、齐美尔连带等不同类型。[5]本研究以中介中心性作为桥梁的衡量指标,探究班级咨询网络中信息桥梁的类型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一是对于连通性较好的班级,“桥”的类型主要为协调者,即承担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信息传递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收获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同时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协调者进行细分发现,他们大部分具备中等学业水平,主要是被班级内部的边缘个体所咨询,同时自身具备较强的对外咨询或者对外交往意愿,能够主动与班级内部的核心群体或者核心人物建立社会关系。这些协调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班级内部的边缘群体与核心群体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使前者能够通过这些桥梁的协调作用获得学习方面的信息资源,从而对班级整体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对于存在明显群体边界的班级,“桥”的类型除了协调者之外,还存在着发言人与守门人两种重要角色。其中,发言人是一个群体的对外代表,控制着对外协调的门槛,是群体获得外部异质性信息的重要沟通者,而擔任发言人的学生往往具备中等偏上的学业成绩,能够与群体的核心成员建立直接的社会关系,并且具备较强的对外交往或咨询意愿,愿意向群体之外的个体寻求咨询与帮助。但是,这些发言人在本群体内部的社会威望与地位同样处于中等水平,使得群体规范对他们的影响程度受到削弱,不利于他们对群体规范的认同与遵守。守门人作为群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操控了群体对外信息。换言之,其他群体的成员如果想要获得该群体的信息,必须通过守门人方能实现。进一步分析守门人的背景信息发现,大部分守门人具有良好或优秀的学业成绩,他们是本群体甚至是其他群体成员咨询的重要对象,同时他们具备较强的群体内部交往或咨询意愿,但是与群体外部成员的交往或咨询意愿相对较低,即这些学生个体具备较强的群体内外之分,这一特征可能使其表现出较强的群体内部归属感以及群体外部的排斥感,进而可能影响信息这一社会资源在班级社会网络内部的顺畅传播。

(二)差异性班级情感网络结构对班级凝聚力具有不同影响

1.低情感网络密度班级缺乏核心凝聚力

在11个调研班级中,有2个班级的情感网络密度低于平均水平1个标准差,它们较低的班级网络密度不利于成员之间进行亲密的交往与互动,对其群体凝聚力的产生也具有消极影响。以群体入度中心性为指标,对其内部非正式权力的集中程度以及个体之间平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班级的群体入度中心性的得分低于平均水平。虽然代表整个社会网络不容易被某些个体控制,但是建立在班级整个情感网络密度较低的基础之上,反而更为突出内部成员之间亲密情感关系的缺失以及核心凝聚力的不足。这两个班级的进一步社会网络结构均匀性分析发现,班级内部小群体或者派系特征非常明显,而小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性别。但是,在两个班级之中仍然表现出一些异质性,在其中一个班级中,男生与女生内部均呈现出双核心群体共存的情况。在另外一个班级中,男生与女生内部呈现一核多点的情况,即一个涵盖大多数人的核心群体外仍存在成员稀少的小群体。对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努力平衡多核之间的关系,促进多核之间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减少其对立或排斥行为。对于非核心群体与核心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班级管理者应该发挥核心群体的正向影响作用,避免非核心群体不良亚群体文化的出现,同时发挥后者的补充作用,从而在彼此交往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高情感网络密度班级不必然有利于凝聚力的产生

在研究对象中存在3个具有较高情感网络密度的班级,它们内部具有紧密的情感沟通渠道,便于个体之间进行亲密的交往与互动。以群体入度中心性为指标,对其权力集中程度与个体平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个班级中,有1个班级的群体入度中心性显著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权力集中性与个体地位的不平等性。进一步对该班级情感网络结构的均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班级内部存在明显的性别界限,女生内部形成关系密切的小群体,男生则被划分成了两个具有一定联系的小群体,其中班级中的核心个体在这两个男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他又是女生群体重要的情感依赖对象,这一结构现实同样印证了此个体在班级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研究者的行动假设,身处核心位置或者社会网络结构顶层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维持其既有资源(如信息、威望等)的表达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在某些时候可能表现为强制、压迫等不平等性[6],不利于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进而对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区别于此班的不平等结构,另外两个高密度班级呈现出更为平等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情感资源在班级内部之中的传递,使学生个体从中获得爱与归属感。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从集体中获取情感资源的个体将会表现出更好的规则认同感和亲集体行为。进一步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小群体分析发现,尽管它们内部同性别个体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但是这些小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连结,从而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3.中等情感网络密度班级中的小规模群体对班级凝聚力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密度处于中等水平的6个班级,班级内部均存在数量不等的小群体,主要表现为同性别个体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小群体,其中两个班级更是表现出绝对的性别界限,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存在亲密的社会交往,从而造成班级网络结构的整体断裂,而这种断裂点的出现对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在这些小群体中,有些小群体的规模较小,它们不是班级中的主体部分。进一步对其背景信息进行分析发现,除了1个小群体主要是由成绩良好的班委成员构成的高威望小群体,其他7个小群体内部成员在班级中的社会地位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4个小群体是由学困生构成的边缘群体,这些小群体较少与班级内部的主体成员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而是与小群体内部为数不多的成员进行亲密交往,彼此依赖,希望从中获取必要的情感支持。另外3个规模较小的群体主要是由成绩中等的学生个体构成,他们既非班级内部的核心成员,又并非完全孤立存在,而是与主体部分保持着一定的社会交往,成为班级内部的连结者,对班级保持整体性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班级中的情感孤立点与信息孤立点存在很大重叠并且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

双向情感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较为持久稳定的一种情感关系,对儿童个体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本研究对双向情感关系数量为0的个体进行分析,有13名(3.2%)被试无法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他们只能孤立地存在于班级之中,无法从同伴那里获得必要的情感支持。进一步对他们的咨询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很少对外寻求信息咨询,并且不会或者很少成为其他同学的咨询对象,表现出情感与信息“双孤立”的严峻情形。通过对这些孤立点进行背景分析发现,4名被试为留守儿童,其中的3名被试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留守经历对部分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他们无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从而使其可能面临家庭情感支持与同伴情感支持的双重缺失,同时他们往往无法通过与同伴的亲密交往与互动获得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进而可能对其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本研究对班主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名孤立点被班主任认定为被同伴忽视的个体,仅占孤立点总数的15.4%,这一事实说明相当比例的班主任对班级内部的同伴忽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无法及时为这些孤立点提供重要的情感性与信息性支持,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育补位的重要功能。

(四)班长的核心影响力、异性同伴关系以及班委的群体凝聚力仍需加强

班长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职务,而班长遴选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高威望,以便能够通过班级所赋予的正式权力和自身在情感网络中获取的非正式权力对同学施加影响,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为此,本研究以情感网络中入度为指标,对11个班级中的12名班长的同伴威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7名班长在情感网络中具有极高威望,有1名班长具有较高威望,他们处于情感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另有4名班长的班级情感网络地位不高,无法通過自身的影响力去对同伴产生影响。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班长的个体情感网络,尤其是班长与班级内部高威望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2名班长之中,有4名班长自身具有较高的威望,同时能够与不同性别的高威望学生个体建立情感关系,从而较好地承担着核心角色与联系者双重角色,有利于将班级凝聚在一起形成班级凝聚力。有5名班长只能够与同性别的高威望个体建立亲密情感关系,在同性之中产生较高影响力,但是无法与异性高威望个体建立情感关系,也就无法通过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对其产生影响,而彼此关系的疏离甚至是对立还可能影响班长所被赋予的正式权力在班级管理中的正常施行,最终可能导致非正式权力对正式权力的消极影响。另外3名班长在班级中的地位整体不高,尽管能够与高威望的学生个体建立情感关系,但是非核心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威望和影响非常有限。

除了关注班长的个体情感网络以外,本研究对班干部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个班级的班委成员具有紧密的情感关系。6个班级的班委存在明显的关系断裂,从而缺失了群体凝聚力形成的前提条件。1个班级的班委成员全部为女生,没有与男生之间形成任何的情感关系。另有3个班级的班委成员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断裂点,但是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较为稀疏,没有建立起高密度的情感网络,并且在这3个班级中,班长的核心作用并不显著,而副班长全都是与班长异性的学生个体,他们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双向的情感关系,从而导致班长的核心领导功能与副班长的辅助、串联功能无法得以发挥,最终影响班委凝聚力的形成。

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改进策略

(一)重视班级内部的孤立点,为他们提供必需的教育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在班级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孤立点,他们之中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作为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并没有为其提供充分的家庭支持。同伴与教师作为父母的潜在替代者,原本应该发挥重要的教育补位功能。但是,这些学生在班级内部既无法主动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又无法主动从同伴那里获得学习必需的信息资源,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同伴支持。在此情况下,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理应发挥最后的保障作用,为他们提供重要的教育支持,但是相当比例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与重视,也就无法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对此,学校教师应该发挥教育主导作用,首先,对这些孤立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关注他们的发展动态。其次,教师应该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重要影响,引导其他学生主动与这些孤立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同伴关系,为他们提供发展必需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如信息资源)。最后,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问题,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在校内外为他们创设支持性教育氛围。

(二)重视班级内部“夹心学生”,发挥他们的沟通与协调功能

在班级内部存在一些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通、同伴关系一般,他们往往不会受到教师、同伴的过分关注,因为他们不是班级中的“宠儿”,也不是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他们处于班级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与边缘位置的中间地带。正是这样的学生群体在班级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一方面,他们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保证信息在班级内部的顺畅传递,有利于小群体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以避免信息被小群体内部成员垄断。另一方面,他们发挥着情感桥梁的重要作用,将班级核心群体与边缘群体或边缘学生连接起来,使得同伴之间能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从而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对于这些“夹心学生”,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与了解,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好沟通与协调功能,从而保证班级整体的正常运行。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边缘学生或边缘群体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育,使他们间接影响边缘学生或边缘群体,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班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发挥他们的核心领导功能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干部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领导功能,他们是教师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助手。教师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应该避免学习成绩的“晕轮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同伴威望、性格特点等因素。但是,本研究发现,部分班长的同伴威望并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挑战与威胁,并且相当比例的班长不具备良好的异性交往能力,无法将不同性别学生群体有效整合为一个整体。此外,相当比例的班委成员之间缺乏亲密的同伴关系,不利于班级管理的有效开展。为此,本研究认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班长作为班委的主要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与较高的同伴威望,能够与班级内部具有较高威望的非班委成员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以及能够有效连接男生与女生两个学生群体。第二,部分班级采取双班长制,此种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确定班长人选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在同性别学生中的威望以及两名班长人选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两名班长之间关系淡薄或者紧张造成班级整体的割裂甚至是敌对关系。第三,针对班委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在选拔之时应该平衡性别比例,避免组建单一性别的班委群体。同时,在组建班委之后,教师要加强团队建设,积极引导班委成员之间开展交流与互动。

(四)重视边缘学生小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育

在班级内部存在一些小群体,规模较小,往往是由3~4名学生组成,而这些学生的同伴威望不高、学习成绩不良,他们倾向于与有限的幾个小群体内部的同伴进行交往,而较少与小群体外部的同伴建立亲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小群体成为了这些学生的避风港湾,能够为他们带来心理安全感与群体归属感,满足他们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从而发挥一定的积极效应。同时,内部成员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很容易接受并内化群体规范,从而表现出相似的群体行为。但是,这些小群体的组成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学生受到班级内部核心群体的忽视或者排斥之后采取的补偿性行为。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后,可能会形成不良的群体文化与群体规范,进而将其内化于每个成员内心,从而表现出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此类小群体的引导与教育,在必要的时候可考虑予以解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班级内部人际关系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都能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从源头避免这类小群体的形成。

(五)提高班级网络密度,重视平等同伴关系

从班级管理角度来说,追求效率与促进公平是两个重要的价值追求。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班级网络密度与效率息息相关,高密度的咨询网络有利于信息资源在班级内部快速传递。高密度的情感网络则为同伴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必要途径。此外,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引导同伴之间建立平等关系,避免班级网络中出现严重的同伴不平等现象,以免造成信息与情感资源分布不均甚至垄断、班级网络结构缺乏稳定性以及同伴交往不平等的严重后果。为此,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引导学生打破学习壁垒,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在共同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用合作学习替代孤立学习,用沟通交流替代固步自封。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情,在活动中感受班级的温暖与关怀,在活动中逐渐形成班级凝聚力。第三,引导班级核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同伴交往观,以平等的态度与同伴进行交往,避免信息垄断、排斥甚至欺凌弱势学生等不良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威望,通过引导他们主动与班级中的边缘学生进行交往,逐步引导学生群体接纳边缘学生,从而有利于同伴在平等交往中获得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

[2]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8.

[3]GIRVAN M,NEWMAN M E J.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2,99(12):7821-7826.

[4]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李璐,林虹,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7.

[5]同[2]197-198.

[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3-74.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管理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