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美育教改刍议
2024-04-20萨仁
摘 要: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以“精准思政”为导向将思政要素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在培养锻造学生审美能力、升华情感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此,从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出发,本文以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非遗剪纸课程为例,对非遗剪纸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进行了阐释、梳理了美育课程思政中呈现的问题、探讨了美育课程思政的策略及推进美育思政的方式。希望本研究在促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非遗传承;美育教改
中图分類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110-0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方针指引下,结合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相关政策,高校理应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阵地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上,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需将“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引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首要目标。
一、非遗剪纸美育课程思政教改的时代需求
(一)时代精神的赓续
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红色文化承载着共同价值观的传递,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不同历史场景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思想内核,内嵌着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改革发展中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民族奋进精神。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充分领悟红色文化,延展其广度与深度,体会感知红色文化的炙热的温度。并在美育课程之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红色文化浸润的实践中磨练意志、提升信仰、坚定信念,从“无声”“正向”的思政教育中获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赓续时代精神。
(二)文化传承的绵延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耕稼陶渔、耕耘树艺中创作的,是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作的智慧种子。它以其厚实的形态措辞无声地映现了中国奥博的传统观念、苍古文化,是当地文化风情的侧面剪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其内容广泛、寓意丰富。其中,陕西的窗花以其独特的粗犷风格著称;河北、山西的剪纸以其优雅的外表闻名;宜兴的剪纸因精细刻画的线条被大众熟知;南通的剪纸则凭借其精巧的外表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各异的风格受当地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又构成了中华剪纸文化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剪纸艺术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随着非遗传承深入高校美育,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学科教学多样化,而且促使教师转变美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置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拓展了美育活动内容,而且凸显了美育活动的情景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美育思政教学的正向动态多元化。非遗剪纸与美育学科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实践中体会剪纸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美育课程思政中呈现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美育专业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弥补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速建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美育教学资源,将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美育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建设理念
在推动美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可靠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美育课程思政过程中,构建系统性课程思政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对美育课程系统化的思政建设理念。现有的美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内容多针对具体专业内容展开,忽视了思政教育或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的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使命感。
(二)美育课程思政内涵较为片面,教学手段与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融入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美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在挖掘思政教学资源与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方法讨论不够深入的情况下,缺乏美育课程思政的互动性与创新性。这导致美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无法高品质呈现,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其次,教师是展开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践者”,许多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造成整体的教学思想与方式相对较弱。
(三)缺少有效的美育思政效果评价方法
增强师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是有效衡量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在高校教学中缺少在传统“唯分数论”课程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订、健全关于课内、课外主题教育思政效果评价方法,以此深层次对教师及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美育课程思政的策略
面对呈现的上述问题,结合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思政元素,明确教学目标,挖掘美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是美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立足各高校特色办学优势,探索专业与美育融合之道,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打造“基础美育、进阶美育、特色美育”塔式美育课程体系。在美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来作为思政元素,利用多种渠道推广优秀美育作品,尝试将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作为美育思政课程的一部分,以此促进课程思政在美育课程中的长期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美育课程思政与非遗融合
在非遗融入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美育+思政”学科交叉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同时还需深入融入工匠精神、爱国主义、审美素养等思政点,积极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设计情怀相结合,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针对当前的非遗剪纸课程,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剪纸技巧,包括但不限于讲解、演示、互动,以一种深入而真挚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非遗剪纸文化。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种民族傳统文化,而且还能使他们体验到非遗的艺术之美。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课程内容,还应在课时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并展现出教师的创造力和独特见解,以确保课程的顺利推广。
(二)美育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融合
在将红色基因涵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非遗剪纸的传承学习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采用逐步深入、潜移默化的方法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育资源、教育载体和教育场域的三重功能融合、渗透,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特别重视、珍视历史价值。其次,在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和发挥,才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再次,通过引导和鼓励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做事先做人”和以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年等教育方式,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担当精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最后,通过课上的讨论、互动、总结,课下的讲座、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推进美育思政的方式讨论
在践行推进国家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时,需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校美育服务社会为目标,发挥高校美育研究与实践优势,在校园文化美育、主题教育活动、课程教学等方面持续融入思政要素,扎实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美育新局面。
(一)以红色文化铸魂为核心,拓展美育思政育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确保优质的非遗剪纸能够被完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剪纸社团需通过多种渠道汇集来自各学科领域的学生,定期举办“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剪纸活动等,通过设置艺术墙、剪纸长廊以及其他各种文化建构的细微之处,更好地营造铸魂育人氛围。教师可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事迹以及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奋进精神的艺术素材,协助学生发掘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同步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拓宽高校美育新渠道。
(二)强化美育实践导向,多措并举激发以赛促教的主题教育育人功能
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主题教育模式,在庆祝建党节、建军节、国庆、反法西斯纪念日的红色主题剪纸比赛活动中,促使学生增进了解红色文化承载着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吃苦精神等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将情怀操守、意志品格等蕴含其中,涵养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庆祝元旦、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佳节期间举办“孝、德”主题的剪纸比赛,充分将“知孝、行孝、扬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续传承,让学生创作过程中主动去探寻社会对自己的爱,并学会感恩和宽容。在围绕世界环境日主题剪纸比赛活动中,号召学生成为绿色消费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宣传者,为弘扬绿水青山做出贡献,将低碳生活的环保价值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
(三)以课程思政为支撑,促进高校美育教学的创新双向改变,同向同行
美育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扎根于时代生活,大力弘扬革命传统,铸牢信念之魂,着力彰显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通、同向同行,增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这就促使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从文化传承、审美提升、技能学习、思政育人等维度设计课程,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应变处理能力,整合资源扩展思政载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等有效手段,提升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构建完整的非遗剪纸课堂教学体系。在深化美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的同时,提升教师对美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贯彻思政教育政策的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大有裨益。而且这样的教育有效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育素养。
(四)引入优质资源,推进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采用有组织的、长效性的机制将专业学科教育与美育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了高校的美育引领优势和艺术辐射力。以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等方式,将高校美育助力非遗传承写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剪纸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从心底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优良品质的快速养成。
五、结语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可尝试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突破点,深化美育思政的教学。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从课程思政的形式方法和题材内容上不断创新,丰富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王大奎)
On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Non-legacy Paper-cut Course as an Example
Sare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 taking "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as the guid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 aesthetic ability, sublimating emotional value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t has uniqu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cast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Based on this,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paper takes the paper-cut cour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humanistic spirit as an example, explains the era dema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paper-cut cour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bs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hieving the teaching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Reform
收稿日期:2023-11-13
作者簡介:萨仁(1967—),女,蒙古族,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人,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育教学和剪纸。
基金项目: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红色基因赋能非遗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实践研究”(NGJGH202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