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2024-04-20黄晓蕾林杨彭晓静骆玉梅
黄晓蕾 林杨 彭晓静 骆玉梅
摘 要: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它不仅从出行、狩猎、放牧、宴饮、风景等多个方面描绘出了当时辽代人民生活的画卷,也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赤峰市敖汉地区发现的辽代遗址众多,其中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还有许多内容精彩的场景图,是辽墓壁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辽墓壁画;敖汉地区;契丹人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6;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01-05
敖汉,蒙语译为“老大”,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在辽代敖汉地区是辽中京和辽上京的管辖地。敖汉地区辽代遗址共发现600余处,重要的城址有武安州和降圣州两处。其实辽代的辉煌与兴盛不仅表现在地上的遗迹,更表现在地下墓葬壁画中。敖汉地区出土辽墓壁画的墓葬共20余处,其中大多为辽代中期、晚期的墓葬,墓室结构多以六角形砖墓为主,也存在八角形、方形、圆形墓。并且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的墓葬较多。因为整体较好地保护了辽墓壁画,才使敖汉地区辽墓壁画成为辽代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赤峰市敖汉地区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根据敖汉地区出土的辽墓壁画实物资料并参照文献资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论述与契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一、衣
衣,即服饰,主要包括衣服和鞋帽,本文主要讨论壁画中人物所着衣服。敖汉地区辽墓壁画中大多都出现了完整的人物画面,现将辽墓壁画中所见的服饰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两种来论述。
1.男子服饰
敖汉旗辽墓壁画中男子外衣服饰一般为袍服,分为圆领和交领两种。圆领袍服即领口呈现出圆形,有的可以露出里面的衣服。敖汉旗壁画中的人物圆领袍服包括过膝盖的长款袍服和在膝盖上下长度的中长款袍服两种(图1,1、2)。交领袍服有两襟,穿着时两襟交叉叠压,所以也称为交衽(图1,3)。下身穿于腿上的衣服为胫衣[1],大多被袍服所遮盖。由壁画中的胫衣可将其分为紧身、宽松和只裹于小腿的胫衣三种。顾名思义,紧身型胫衣包裹于腿上可以显现腿形(图1,4),宽松胫衣则相反(图1,5),只裹于小腿的胫衣则是直接裹在小腿上的一种衣服(图1,3)。
2.女子服饰
由于辽墓壁画中女性的形象普遍为长裙或长袍,很少见其内所穿衣物,故只讨论女子的外衣。外衣按衣领可分为交领、圆领和对襟三种。交领外衣可分为衣长过膝盖的长袍和衣长不过膝盖的短衫两种(图1,6、7),其中可见短衫下身搭配的是长裙(图1,7)。圆领外衣仅在娘娘庙辽墓见一例,下身缺损,分不清外衣为长袍还是短衫(图1,8)。对襟为“正中两襟对开直通上下”[2],此型外衣在康营子辽墓壁画上有一例,为短衫,下身为长裤(图1,9)。
整体来看敖汉旗辽墓壁画中的人物,男子服饰中圆领长袍占了大多数,而交领服饰出现的频率则不足十分之一。胫衣被长袍遮盖的较多,露出的胫衣紧身款式最多,宽松款式较少,而仅裹于小腿的款式最少,只出现几例。女子服饰中交领外衣占了绝大多数,圆领和对襟款式的女子外衣稀少。女子外衣中长袍为主要样式,短衫和长裙、裤子的组合仅现几例。可以看出,敖汉旗辽墓壁画中男子服饰以圆领长袍为大宗,女子服饰以交领长袍占主导地位。
二、食
辽代社会是以游牧经济为主,也有少量的农业活动,所以辽代人民的主要食物为奶制品与肉类,另外也会辅以水果、酒水等。在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食物的身影,敖汉旗辽墓壁画也不例外,壁画中的食物不仅品类丰富,而且看起来品相俱佳,十分有趣。下面从主食、辅食和酒水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1.主食
辽代人民的主食必然少不了肉类,也有面食类食品。在敖汉旗辽墓中有多幅壁画反映出了当时的食物特征,例如康营子辽墓中就出现了牲畜头、雁头和肘子、蹄子样等肉食类食物(图2,1)[3]。喇嘛沟辽墓出现了在腹深的煮肉锅内煮火腿的壁畫(图2,2)。在羊山1号墓中的壁画中有一组宴饮图中桌上出现了盒内盛放包子与馒头等食物的画面(图2,3)。
2.辅食
在辽代,由于和农耕地区的人民接触频繁,契丹人逐渐掌握了种植瓜果的技能,那时就盛产杏、桃子、梨、枣等新鲜水果。例如羊山1号墓中的宴饮图中就出现了西瓜、石榴、桃子、枣子等水果。桃子与石榴尚带树叶,足以说明水果的新鲜程度(图2,4)。在六间房辽墓壁画中出现了长方形矮桌上放置馒头和水果等食物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画右边有一站立的男性双手在胸前捧一盘,盘内可以清晰地看到盛放的樱桃(图2,5)。
3.酒水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辽代也不例外。敖汉旗辽墓中就出现了较多的茶、酒类的壁画,例如煮茶图、备饮图等,但并不能很准确地区分是茶饮还是饮酒器物,不可否认的是酒水在契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羊山1号墓西南壁的“茶道图”。壁画中有五个男子正立于高桌旁忙于准备杯盏茶果,桌上摆放着杯、盏、碗、罐和果品,右侧一女童蹲坐于火盆后正在煮茶(图2,6)。下湾子1号辽墓壁画中,左侧有一四腿为云板状的小方桌,在红色的桌面上有两个圆孔,左一孔插上了鸡腿瓶,瓶口有红色封泥。右边鸡腿瓶已被立于中间的男子双手捧在手中,他面向酒瓶做嗅闻状(图2,7)。还有六间房辽墓壁画中,左侧第一人双手拖盏于胸前,目视左边第二人手执壶向拖盏内倾倒酒水。左侧方桌下面有三个半埋于地下的红盖鸡腿瓶(图2,5)。
敖汉旗辽墓壁画中涉及食物、酒水的场景较多,以现在的资料来看共有十余座辽墓出现了饮食类画面。不难看出在辽代墓葬文化中,饮食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敖汉旗地区契丹人的饮食品类上就已经很丰富,主食不仅有肉类还有各种花样的面食,辅食更是新鲜、多种多样,其中羊山墓辽壁画中的西瓜为已知的中国最早西瓜实物图。当然酒水也并不单一,不仅酒文化丰富,茶文化也在此盛行。
三、住
早期的契丹人是以随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主,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与农耕技术的传入,渐渐地使契丹人接受了定居的生活。契丹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并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中,这被体现在了辽墓中反映居住环境的壁画上。如下湾子1号墓中壁画“进饮图”所反映的内容(图3,1)。壁画正中有两扇半开的红色大门,门框装饰连续的蓝色三角红点花纹边,每扇门上还有四排门钉和一个铺手,门的两侧有菱形棂窗,下面有勾云边框隔墙,门内外立两女一男共三人。壁画中的大门、墙壁、棂窗都是定居住所的标志。当然,敖汉旗辽墓壁画中也有反映出契丹人的一些传统的居住习俗。如羊山3号墓中天井西壁的宴饮图(图3,2)。壁画中共四人,环绕于四个摆成弧形、三大一小的黑色铁锅旁,锅口露出三个肘子,锅下均跳动着燃烧的火苗。四人均在一个由四根柱子支起来的尖顶白布棚下活动,布棚正中的柱子较粗,边上的三根柱子较细,在顶尖圆珠之上又加圆尖,布棚呈现四坡斜山形。壁画中的布棚为契丹人传统的居住场所帐篷的反映。
另外,辽墓壁画中的室内陈设也能反映契丹人民居住环境。敖汉旗辽墓壁画中的家具屏风独具特色。如下湾子1号墓中西北壁上所绘的屏风(图3,3)。屏风上画两只八哥,一只在梅花枝头上,另一只落于山石之上,好像两者正在对语鸣叫。屏风左侧有一手捧三叠食盒的女子。在七家2号墓中北壁上也出现了条状屏图壁画(图3,4)。壁画由六幅竖轴条屏所组成,条屏边框为交叉的网格,每幅条屏上各画一丛枝叶繁盛的花卉,分别是梅花、菊花、牡丹、月季等,每幅都不同。以上壁画都能反映契丹人当时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四、行
辽为名副其实的草原政权,车马出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辽墓中表现出行、归来、仪仗等内容的壁画也是最常见、重要的题材。其中就有多幅壁画反映出行时的场景,如喇嘛沟辽墓中的“出行图”(图3,5),羊山1号墓的“仪仗图”(图3,6)。
据《辽史》记载,契丹人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4]的生活。说明契丹人出行必不可少的就是“车”和“马”。敖汉旗辽墓壁画中表示出行场面的有很多,但出行中的车均为驼车[5]。如白塔子辽墓甬道的“出行图”,壁画中绘有一驼车,驼车向内且双轮较高,驼车的后面卧有一骆驼,扬首向着左手抬起似要来牵走骆驼的人(图3,7)。契丹人善骑射,辽墓壁画“出行图”中的马的地位突出,壁画中的马皆绘得健壮俊美,因为马既是生产工具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其中敖汉旗辽墓中描绘马的壁画有韩家窝铺第二地点2号墓中的“引马图”最为生动,壁画中有一马,三腿站立,后右腿抬起,扬首立耳,有一人在马首右侧,半侧身向左站立(图3,8)。壁画中马一般配有精美的马鞍,车也皆有精美的装饰品,这足以说明契丹人对车、马的重视。
五、其他生活图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壁画中装饰类内容多为花卉植物、如意祥云和火焰珠等。动物类壁画也是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马、骆驼还包括鸡、狗、猴、鸟等形象。契丹人的狩猎活动中鹰是必不可少的,如七家2号墓中有“双鹰图”(图三,9)。
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敖汉地区辽墓壁画还有许多其他内容精彩的场景图。如辽墓壁画中娱乐和伎乐题材的内容也有很多。如反映辽代体育运动的有皮匠沟1号墓、七家1号墓、娘娘庙壁画,分别描绘了马球图、角抵图等场景。反映伎乐方面的壁画以鼓乐方面居多,配以笛、箫、笙等常见竹制乐器。如羊山1号天井东壁的鼓乐图(图3,10)和韩家窝铺第二地点6号墓西壁的鼓乐图(图三,11)。
六、结语
敖汉遼墓壁画反映了契丹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契丹人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展示。这里既有狩猎、放牧等反映契丹人社会习俗和民族风情的画面,也有民族融合后反映汉族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总之。敖汉辽墓壁画既是契丹人生活场景的“活化石”,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例证。
参考文献:
〔1〕孙娟娟.辽代服饰研究——以东北地区辽墓壁画为中心[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周洵,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董新林.辽墓壁画所反映的辽代社会生活[A].考古学集刊[C].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0.
〔4〕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田彦国,王苹.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 Study on the Mural Life of Liao Tombs in the Aohan Region
HUANG Xiao-lei, LIN Yang, PENG Xiao-jing, LUO Yu-mei
(Hongshan Cultural Museum,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tomb culture, the frescoes in the mural tombs of Liao Dynasty were not only for decoration, but also for reflecting the life of the owner of the tomb. It not only portrayed the picture of people's lives in Liao Dynasty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ravel, hunting, grazing, feasting, and scenery, but also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Liao Dynasty. There are many Liao Dynasty relics found in the Aohan area of Chifeng City. Among them,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he mural tombs of Liao Dynasty and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The murals tombs of the Liao Dynasty in the Aohan area are rich in content.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other wonderful scenes, which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frescoes in the mural tombs of Liao Dynasty.
Keywords: Mural Tombs of Liao Dynasty; Aohan Area; Khitan Life
收稿日期:2023-09-27
作者简介:黄晓蕾(1989-),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考古、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