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
2024-04-20何书贤王国良
何书贤 王国良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归因于企业招聘需求缩减、高校就业培养合力尚未形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大学生自身问题。此研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多维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找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50-05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永恒的课题”和“世界性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業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处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交汇点,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关注群体。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2.7%增加到2021年的59.6%,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了近30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167万人,每年如此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只是毕业生数量的问题,更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难问题突出,突出表现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不匹配,即高校的“供”和社会的“需”的不匹配。
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多维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索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一、问题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回顾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有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系统分析了就业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解决方案。黄敬宝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驱动影响,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三方要共同发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1]。权方英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就业心理作为一种就业资本的重要性[2]。杨欣平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如何落实落细大学生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3]。徐莲莲和钱春梅从辅导员角度论述了辅导员自身影响力,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4]。吴庆华从教育学角度论述了转变就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纵观学界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领域众多,研究的范围很广,但是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进行就业研究的却不多[5]。彭振从社会工作专业出发,提出了“全程就业”的就业工作模式,旨在通过全人、全员、全程的多系统互动促进就业[6]。樊鑫通过对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伦理的论证,提出社会工作方法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具体运用[7]。朱盼玲从增权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8]。
纵观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就业问题上的研究可以发现,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多以某类困难群体学生或某一地区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帮助困难学生找到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工作要发挥的也不仅仅是救助的功能,而是要思考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其次在研究层面上多是从社会工作理论出发,缺少实操性的建议与对策。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社会学科,理应在实践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项复杂性的难题,在尝试解决时,同样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新的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去解决大学生就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二、内在机理: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就业的逻辑关联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范畴之一
社会工作的助人性和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繁多,工作范围很广。按照不同标准,社会工作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当前学界公认的划分方式有以下几种:按照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按照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大学生就业问题同属于以上三种分类。首先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属于人生发展中的青年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属于青年社会工作领域,而大学生又具有学生身份,也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其次就业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立足和生活的基础,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是在解决困难。最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是帮助大学生就业和发展能力的一个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工作和社会工作息息相关,属于社会工作范畴。
(二)社会工作价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和源泉,是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基础,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起源到社会工作方法的发展,到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再到社会工作实践,其中无不蕴含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说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人、对社会以及对专业的态度和看法。社会工作这三方面的价值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秉持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者遵从以人为本、尊重人、接纳人和个别化原则,认为人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帮助他们就业时也要遵从这些原则。以学生为本,尊重接纳他们的职业选择,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去进行职业发展。看到社会环境对就业影响的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力量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社会工作方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重实践性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些专业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可以以学生个体为对象,帮助解决学生本人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个别性。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帮助受共同就业问题困扰的学生解决问题。它与个案工作的不同点在于,小组工作的对象是一群同学,而不是某一个同学,它是以小组的方式去解决一些共性问题。社区工作、社区行政和社会政策则属于更宏观层面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单元,连接一个社区内的资源解决问题。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居住的大学城区帮助学生就业,这也是社会工作可以工作的领域。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者在就业政策制定、执行、实施方面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和大学生就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社会工作相对于传统方法有其优势性。社会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影响、改变环境系统发挥正向功能,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归因分析: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和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个体嵌套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系统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互为影响、相互改变的过程[9]。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则同样要考虑到个体所处的环境,试图通过影响或改变个体所处环境来恢复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理论,为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
布朗芬布伦纳等研究者把生态系统划分为三种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10]。微观系统处于系统的最里层,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系统,包括个体生长的家庭、学习的学校、共同成长的伙伴等。微观系统一般对个体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模式。中观系统指的是两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家庭和学校,家庭和伙伴两两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同样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宏观系统指的是个体生存其中的文化、社区、机构、制度、习俗等。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单单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系统,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也应关注大学生所处的各个层次系统及其互动关系,实现多系统联动。
(一)微观系统:个人就业能力和就业期望间存在偏差
1.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弱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培养理念上的偏差,重指导轻培养。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多的是理论课,缺少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在面临找工作时,由于缺少实践训练,很难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突出重围。
2.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期望过高
首先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缺少对自身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准确认识,往往将自己的能力高估,期望找到一份工资高、压力小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危机感不足。最后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期望找到一份各方面都满意的完美工作,不仅对薪酬有要求,还会考虑专业是否对口、个人发展前景是否明朗、升职渠道是否明晰。综上所述,大学生自身能力及观念成为阻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中观系统:高校就业培养合力尚未形成和企业招聘岗位减少
1.高校就业培养合力尚未形成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主要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来承担,缺少专业课老师、学业导师以及其他部门的参与,全员参与就业的培养观尚未形成。其次,目前高校设置的就业课程,课程多安排在大一和大四,多是大班授课,缺少面向具体专业的就业指导,缺少针对性和全程性。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多在理论层面,缺少全方位的就业培养与帮扶。高校就业培养合力尚未形成,培养的大学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2.企业招聘岗位减少
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招聘岗位相对缩减,原因是:第一,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疫情的暴发对其造成严重打击,企业面临破产或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缩减岗位的方式去控制成本。第二,大型企业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面对疫情的影响,也会调整招聘计划,对外缩招,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三)宏观系统: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和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1.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劳动力供需失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家长希望寻求稳定的工作岗位,倾向于国企、考公考研等,出现了“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现象,这种延迟就业的非应届大学生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容量的增大。此外,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用工人数缩减,使得总需求收缩。这一增一减,势必造成市场供需失衡。
2.大学生就业保护政策不完善
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大学生获得岗位信息的途径还比较局限,大部分毕业生还需要通过校园招聘会、老师推荐、家人介绍等原始途经获取信息。其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就业歧视问题,考虑男女生理方面的不同,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偏向男生。最后,大学生就业实习出现监管漏洞,黑产付费实习现象屡现。
四、路径指向: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
综合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務实性,为了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构建一个中心,两翼推进的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一个中心即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两翼推进即推进社会工作与高校和企业资源链接,推进社会工作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政策的倡导功能,具体可分为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
(一)微观路径
1.补齐能力短板,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首先,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可以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的角色,去理解、关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克服就业恐惧,建立求职自信。其次,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建能力成长小组。比如说针对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可以组建“口语训练营”,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弱的学生建立“团队力训练小组”等等。运用团体活动的方式,让存在同一能力短板的同学互相交流、相互成长,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补齐自身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情绪。最后,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者综合社区资源,在社区设立“岗位训练营”“实践锻炼营”,为大学生提供岗位锻炼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就业能力。
2.加強就业观引导,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就要从破解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着手。社会工作者要合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首先,针对就业观念出现严重偏差的学生,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方式,帮助其矫正就业观。其次,针对普遍性的就业观问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团体辅导。比如说可以开展“我的就业观”“职业理想漫谈”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理想与个性相匹配的重要性,改变自身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可以通过举办“家庭话就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之间能深入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帮助家长摆脱必须考公、考研、考编的执着,争取家长在学生就业中的关心、支持与帮扶。
(二)中观路径
1.倡导高校引入社会工作,促进培养合力形成
高校应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安排,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缺少针对性、全程性,就业培养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引入社会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活力。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高校树立“全人”的就业观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特点和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其次,社会工作者和就业指导中心合作,设置适合各阶段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实践活动,分阶段细化就业指导,形成全程就业培养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最后,社会工作者在就业工作中,可以充当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将就业指导部门、心理指导中心、教务处、院系、各级领导、辅导员以及学业指导老师等资源链接在一起,按需举办就业指导服务,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就业新格局。
2.链接社会资源,增加就业岗位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资源获取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外在资源,倡导企业以及社会组织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中,为大学生职业辅导、实践实习、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资源和平台。比如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座谈交流,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和岗位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也能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帮助大学生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辅导、职业演练和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岗不匹配问题。
(三)宏观路径
1.倡导政府精准施策,缓解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首先倡导政府加强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技术方面的便利和指导,通过鼓励大学生就业,“以创带就”,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其次倡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与市场和行业的匹配度,解决供求关系错位,缓解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
2.倡导政府完善法规,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社会工作者要发挥研究者、政策倡导者和政策影响者的角色,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问题收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向政府提出倡议。可以呼吁政府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让大学生多渠道获取最新招聘信息和岗位;针对大学生就业实习中出现的黑产付费实习现象、女大学生歧视现象,倡导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此外,要倡导政府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通过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用“以创带就”的方式,催生更多就业岗位。
总之,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社会工作者要利用好自身角色优势,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03):52-58.
〔2〕权方英.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3):23-25.
〔3〕杨欣平.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升:现实逻辑、困境与策略[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3(01):51-53.
〔4〕徐莲莲,钱春梅.高校辅导员开展基层就业指导的创新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07-109.
〔5〕吴庆华.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05):62-66.
〔6〕彭振.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务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01):109-113.
〔7〕樊鑫.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114-117+128.
〔8〕朱盼玲.从“帮扶”到“增权”: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就业的策略转变[J].当代青年研究,2017, 351(06):24-28.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查尔斯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M].师海玲,孙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大奎)
The Practical Path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HE Shu-xian1, WANG Guo-lia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 China;
2.Organization Department,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rown epidemic has made employment more promin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it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system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mainly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corporate recruitment nee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the fierce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methods of social work, this stud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t aims to find new practical path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in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Social Work;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Practical Path
收稿日期:2023-11-07
作者簡介:何书贤(1995-),女,安徽蚌埠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