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平台主流审美下的祛魅网红研究

2024-04-19张席睿

国际公关 2024年1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短视频网红

张席睿

摘要:短視频平台出现内容同质化的趋势,其主流审美极大影响大众观念,一些精心打造的同类网红充斥人们的眼球。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的抖音博主 “于文亮”却逆势而红。本文以 “于文亮”为研究对象,采用符号学研究方法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对抖音平台用户在此次风潮中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探究,发现 “于文亮”作品中的符号横轴组合呈现与其他网红截然不同的 “普通人”形象,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创造了抖音平台奇迹。

关键词:网红;短视频;媒介形象

2023年10月,一位名为 “于文亮”的抖音博主突然爆火,其账号粉丝数在10天内从不到1万迅速涨至200多万。截至11月1日,抖音账号 “于文亮”粉丝数达到382.5万,获赞数为5 442.8万,抖音话题#于文亮、#于文亮精神、#于文亮给了我记录生活的勇气播放数分别达38.8亿次、10.4亿次、9.4亿次。如此一位相貌平平甚至不修边幅的男生与抖音主流审美下的一众俊男靓女形象截然不同,视频内容也均由一些普通的生活片段所构成,无特效滤镜,无剧情设计,这个现象可称为 “奇迹”。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对于抖音网红的研究尚不全面,多数围绕 “银发网红”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其中,许多研究重点关注 “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曹晚红与时佳琪认为 “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呈现三大特征:一是 “多元化”“个性化”“标签化”“去老年化”;二是农村文化逐渐打破城市文化霸权;三是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与老年人主体性的提升。二人在归纳 “银发网红”媒介形象具体风格的同时对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加以揭示。[1]陈乾总结出 “银发网红”的四大形象:年轻态的 “潮”者形象、知识型的 “智”者形象、跨媒体的 “名”人形象、接地气的 “土”味形象,[2]而曹贤坤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扩充出另外两大形象:以分享祖孙三代的日常相处以及生活中各种 “趣”点为特色的 “趣”味形象和以生活科普、防诈骗、养生等为主要内容,无法归纳出统一媒介形象的 “其他形象”,使有关研究更为全面。[3]

遗憾的是,已有的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关注面狭窄。而短时间内迅速爆火的 “于文亮”并不属于某一特殊群体,并且他的形象展示区别于以往的所有网红,具有全新的研究价值。因此,探究 “于文亮”走红的原因有利于扩大已有研究范围,了解广大用户的心理,同时能为短视频平台和网红行业的发展带来启发。笔者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于文亮”为何能够突然爆火?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二、研究发现

(一)“普通人”形象的触动

通过对 “于文亮”账号所发布作品的尽数浏览,本研究最终决定采用符号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该抖音博主长相平凡:身形中等、皮肤黝黑、单眼皮小眼睛、八字胡明显、无任何打理痕迹有时还略显毛糙的短发,全然一副 “路人甲”的形象,甚至给人一种 “野蛮生长”之感。在如今内卷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抖音作品早已被固定群体和内容占据,帅哥美女、能人巧匠、专家学者、趣闻逸事、美景奇观等充斥抖音平台,吸引大量流量,通过刷抖音来饱眼福、长见识似乎成为常理。而 “于文亮”刚好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惹眼的穿着打扮,没有仔细打磨的剧情,没有精心挑选的场地与物品……他的作品里拥有的是一名普通男孩平凡生活中的简单瞬间:鸟儿于头顶展翅高飞,他微笑着记录下这一刻;他与朋友在夜幕中奔跑,几人对着摄像头开怀大笑;洗澡时,满头泡沫的他轻唱悠扬的歌曲;胡子拉碴的他对着镜头大快朵颐;他骑自行车骑累了,便洒脱地躺在路边,投入大地的怀抱。

在这一系列符号的堆砌与配合下,一个极大程度上契合用户眼中 “普通人”标准的形象得以诞生。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分别代表物理层面的声音、图像和心理层面对应的感受。[4]上述符号的所指带给观看用户极强的亲切感与鼓励,“于文亮”没有惹眼的外表作为支撑,正如大部分人都不具备靠脸吃饭的能力,并且他既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没有独特的过人之处。以上因素可能无法在现实中成为获得他人肯定与喜爱的原因,但当其出现在抖音平台上时,情况发生了转变。他的出现为多数抖音用户营造出群体身份认同,个体不再局限于仅理解自我,转而被群体共享的意义、价值等影响,由此确认 “我们”这一概念。[5]当早已习惯抖音的高水平物质内容展示并逐渐将此视为 “应然”的用户发现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 “于文亮”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平凡生活时,他们心中的空虚得以弥补。面对镜头,并不帅气的 “于文亮”眼中泛光,洒脱大方,他不因自身毫无造型的头发而显得胆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著作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论,认为所有个体在生活中都是表演者,在特定场合中进行表演,同时重视受众的关注与回馈。[6]而抖音平台上的 “表演”程度被进一步加大,无数博主从精心打造的人设中获取名利,发布的图片是精修过的,直播时的剧情走向是设计好的……但是,“于文亮”却把他们不敢展示的真实后台行为带到了受众眼前。饿了,他就大口大口地吞咽食物,无视美观;开心时,他就放声大唱,无视音感……此举无疑让用户看见了一个真实的普通男孩,更看见了平日里那个普通的自己,这种亲切感所带来的轻松自在与走高端路线的网红们表现出的高高在上截然不同,后者虽能轻易俘获人心,但终归遥不可及。而前者的普普通通却能得到受众在心理上更为迅速接纳,让用户认为彼此是互相理解、互相认同的同一群体的成员,主观忽视 “传播隔阂”的存在。除此之外,“于文亮”作品的配文多为简短的话语或歌词,如 “少年勿念,路在前”“挫折和离别不过是生命中的点缀”“我看过的最美的落日,是你陪我看海的样子”“害怕你的眼泪,没人为你抹去”,等等。这些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递信心,鼓舞他人;另一种是言情说爱,给人一种少年 “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第一种文本与 “于文亮”视频作品内容所传递的精神相得益彰,使他热爱生活、自信阳光、接纳自身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年轻人是抖音用户的绝大部分,第二种文本正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青年缺乏话语权,处于社会边缘,形成 “年龄的种族歧视”现象。[7]他们不得已在保持自我与接受现实之间挣扎,常常通过一些文字来寻求身心的解脱。第二类文本无疑能够良好地引发年轻用户的情感共鸣,给予他们更多

的宽慰。

罗兰·巴尔特通过考察索绪尔的符号概念,认为符号拥有明示义和隐含义,隐含义是符号在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引申意义。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大众甚至养成了 “为消费而消费”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消费变为一种满足自我、构建身份的方式。[8]在抖音平台中,消费主义的影响随处可见,“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女神节”等噱头数不胜数,而许多抖音用户与博主都心甘情愿地跳进消费主义的陷阱,不仅跟风发布与消费噱头有关的内容,而且往往在平日里的作品里利用一些高价值的商品符号彰显自己。总之,消费主义意识与数字技术影响着人们对视听符号的追求,抖音平台上的创作者借助特定符号达成展示自我的意图,以此确认个体身份。[9]而 “于文亮”却拒绝盲目从众,其抖音作品里的符号组合透露出警惕消费主义、保持客观理性的隐含义。许多抖音博主都在皮肤保养、发型打造与化妆用品等方面不吝钱财,拍摄作品时更是美颜效果与滤镜一个不落,虽然打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但却不断加重大众的容貌焦虑。“于文亮”以最简单的短发出现在镜头之中,皮肤黝黑,还保留着显眼的八字胡,无任何美颜,他所塑造的是一個洒脱不羁、生命力旺盛、自在生长的普通男孩形象,而非流水线生产的所谓 “帅哥”。同时,他的所穿所食所住所用皆为普通水平,食堂里的一碗米线、路边摊购买的烧烤等都能成为他作品里的主要内容,其符号横轴组合与许多网红所展示的精致生活形成了二元对立关系,却拉近了与普罗大众的心理距离。

费斯克和哈特利在罗兰·巴尔特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符号的最深层隐藏着意识形态。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 “数字鸿沟”,以往,普通人少有机会了解自己与某方面出众的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如今,这一差距越来越 “可视化”。在抖音这样一个流量为王的平台上,许多原本稀少的事物得以高频率地展示在用户眼前,有的博主长相与身材俱佳,有的博主开豪车戴名表,有的博主游遍祖国河山,有的博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智能推荐功能总是优先给予这些易吸引用户的内容更高的流量,最终形成循环。如抖音评论区中常有人调侃 “抖音人均学历985硕士,人均资产百万以上”等。久而久之,用户深陷此类 “信息茧房”,产生了相应的错觉,认为只有条件出众才能拥有在平台上分享的权力,才配得上他人的关注。最终,人与人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异化,使多数普通人丧失了展示自我的勇气,原本无罪的 “平凡”却演化为羞于启齿的 “卑微”。而 “于文亮”作品中的符号组合无疑是对 “平等”的呼唤与倡导,他用自身的行为证明了普通人也能被看见,也有资格在网络环境中尽情分享属于自己的瞬间,他的出现给抖音用户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与信心。最终,“于文亮”的视频作品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符号组合顺序,即 “普通外在形象+日常生活场景”。于是,这样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网红的 “普通人”形象在2023年10月迎来了迅速的火爆,拉开了专属于普通人的狂欢的序幕。

(二)广大网民的情感迸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蕴含多种被压抑的本能。大部分人都有分享欲与展示自我的欲望,尤其是技术的赋能使这样的机会不再难得,但抖音平台的算法使普通人愈发沉默,不敢展示自己毫无亮点的生活,或是无法在网络空间中正视并不完美的自己。而随着 “于文亮”的迅速走红,关于普通人的讨论与话题也随之变得火热,这促使人们宣泄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于文亮”爆火的几天之后,话题#于文亮给了我记录生活的勇气便达到上亿次播放,无数人引用该话题发布作品。在该话题中,可以看到身材并不好的人记录下自己因运动而产生的一点点变化;看到一张又一张未经加工的素颜照;看到有身体缺陷的人勇敢地直面镜头;看到令当事人尴尬的出糗瞬间;看到抗癌人士的自我鼓励……同时,该话题下的作品拥有无比温暖的评论区,人们相互慰藉与打气,为彼此送上真诚的祝福,如把患有白化病的小朋友称作白色的天使,安慰满脸痘痘的女孩 “被爱的前提不是漂亮”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将 “一般化他人”的期待内化,人格中的 “超我”部分不断规范当事人的行为,因此人们总是尽力将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他人。而 “于文亮”的出现为人们释放 “本我”中的欲望提供了契机,激励大家尝试直面自我,避免过度在意他人的目光。“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对象征性事物进行选择、加工再加以传达,以此形成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而这种 “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活动倾向于展示生活中各方面的强者,通过对于推送量的把握控制用户的信息接收,以此影响用户的观念,诱导其不甘平凡、向上追逐,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模样。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因为注意到 “于文亮”而逐渐清醒时,便重拾了久违的勇气,意识到 “平凡无罪”的道理,将往日里羞于表达的内容展示在他人眼前。

三、结束语

“于文亮”的爆火看似偶然,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多重社会因素。第一,短视频平台对普通用户毫无亮点的作品的冷处理和对高大上网红的大力推送阻碍了多数人的自我呈现,最终产生马太效应,愈发沉默的抖音用户逐渐习惯了充斥着各种美好的视频内容。而 “于文亮”作品中的符号横轴组合展示出属于普通人的自信与开朗,这种对比产生了良好的吸引效果。第二,“于文亮”所代表的普通人在他的鼓励与启示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群体身份认同,纷纷开始接纳自我,在抖音上展示独属于平凡生活中的浪漫,这一现象进一步推动了 “于文亮”的火热,最终造就了起始于2023年10月的这一 “普通人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曹晚红,时佳琪.抖音短视频平台 “老龄网红” 群体媒介形象特征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01):146-158.

[2] 陈乾.抖音短视频 “银发网红” 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01):66-69.

[3] 曹贤坤.抖音短视频中 “银发网红” 的媒介形象呈现研究[D].兰州:甘肃政法大学,2022.

[4]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93.

[5] 葛彬超,孟伏琴.青年身份认同的 “微” 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107-113.

[6] 马宣.拟剧理论视域下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J].新闻传播, 2022(03):23-24.

[7] 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47-52.

[8] 王树良,谌椿.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 《奇葩说》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6,38(10):42-53.

[9] 王琦,徐金玉.消费社会视域下PLOG的符号景观构建与逻辑呈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8):49-56.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短视频网红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媒体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构建及受众认知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ВаНхУН»
How Long can Wanghong 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