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构建及受众认知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2016-11-15陈童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留守儿童

陈童

摘 要 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是趋于一种“固化”边缘群体化的整体形象,受众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认知有三个方面:受众眼中的被害儿童形象、受众眼中儿童作为施害者的形象,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伤害,影响受害儿童的恢复和正常生活、定义并排斥施害儿童。

关键词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二次心理形象再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76-03

受众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然而也会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媒体所倾向性报道的事实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媒介不仅可以重构社会现实,而且对边缘化群体的形象建构会产生偏移性认知[1]。受众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整体趋向于负面形象的“问题”命题式建构,反而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伤害,这里的伤害主要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给儿童成长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

1 媒介所再现的留守儿童“固化”形象

对于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的建构,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的倾向性建构,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总是趋于一种“固化”边缘群体化的整体形象。首先,留守儿童的正面形象一般的建构存在表现为:孝顺懂事的形象、知识改变命运的形象、天真活泼的形象、追寻理想的形象。其次,客观中立的报道建构了留守儿童“沐恩幸福”的被关爱的形象,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是党政机关及社会相关组织,留守儿童只是新闻中的附属品。“问题”式的议程设置下,建构出具有个体化的负面形象倾向,呈现出的是边缘化群体的“弱者”形象。最后,留守儿童建构的负面、问题出现在生活习惯上的无助、学习的监管缺乏、心理上的有效引导缺少、安全隐患的存在等,从自身角度建构出留守儿童外表形象的负面化,外表形象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外貌特征、身型、穿着、神态。从心理行为角度建构出留守儿童负面化形象,从安全意识、学习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所呈现出来。

2 留守儿童“固化”形象背后的反思

“留守儿童形象”问题是新闻传播与社会之间的疑难问题,留守儿童个体乃至群体化形象的存在,媒介通过形象的再现,在社会化语境下的考察“固化”形象。

2.1 导致留守儿童形象“固化”背后的原因分析

提及到留守儿童形象的“固化”,不管是从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亦是客观中立的被关爱形象,导致“固化”的根源在于“他者”解码的片面化。话语不仅仅是书面的文体形式再现,而且还包括口头表达和非言语的表达形式存在,每一个话语背后都有着特定权力的意向和权力的关系[2]。“他者”不仅指受众对媒体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进行片面的译码,而且也指留守儿童从媒体所呈现出的群体“固化”形象的认知,又带给留守儿童的“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隐形伤害,“他者”的解码造成留守儿童认知的负面影响,亦是强化作用而不是消退,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权缺失及话语权的剥夺。

2.2 “他者”解码片面化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

受众对媒体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负面形象的认知,媒体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群体固化形象”,对于留守儿童的被侵害形象及留守儿童施虐者形象的建构,呈现出对留守儿童的“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伤害,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笔者主要从受害留守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

2.2.1 “二次心理形象再现”概念的提出

心理形象最早是我国维之于1988年所提出来的,他把表象、概念和思维等都称为“心理形象”。维之只是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形象做了简要的主观映象分析,对于该理论还有值得深化的地方。如果说心理形象是感觉形象的话,那么在媒介上所呈现出来,就是心理形象的再现。而对于留守儿童负面形象的建构,受众在进行对留守儿童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形象解读的同时,会对留守儿童群体形象的“固化”,那么留守儿童形象作为群体性化身,又对个体留守儿童带来了逆向影响,主要是心理上再次折射出群体的媒介形象,其中就存在“两次译码偏差”:一是媒体新闻报道中建构的留守儿童形象,受众对媒体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与真实、现实当中的留守儿童形象存在着偏差;二是留守儿童对媒体所呈现出的“留守儿童群体固化形象”的反射认知,留守儿童对于自我身份建构认同完成,而导致行为上的趋同,这种是无意识注意导致的,假若建构未认同,则会带给自身“固化”形象的逆向建构,也就是所谓我们所在新闻报道中对留守儿童的正面形象的建构,但是无论是认同还是未认同,在媒介上对于形象的建构,笔者称为“二次心理形象再现”,对于这种形象再现带给他们的伤害,这种伤害笔者便称为“二次心理形象再现”所来带来的伤害。

2.2.2 如何避免“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伤害

媒介通过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真实的留守儿童形象,像留守儿童伤害事件、拐卖事件,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对遭受事件的受害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始终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因为是成长期的儿童,政府便会加倍关注,造成一个单元事件,无形中被扩大为群体事件,然而先进的媒体是政府工作的喉舌,无不在积极的宣传功能、承担隐形的教育功能与留守儿童二次“心理形象”再现造成影响。成长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心智尚未发育完全,遭遇被害后心里会产生巨大的阴影,需要被关爱,然而媒体再次揭露事实的背后,引起留守儿童对于受害经历的二次伤害。因此,媒体应该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同情心,坚守负责的新闻职业的道德对这类细节性的揭发。

3 受众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认知

受众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认知主要从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建构出的形象进行片面解读,对留守儿童群体造成长期的刻板印象。

3.1 受众眼中的被害儿童形象

第一,家庭内的牺牲品。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发达,而思想观念接受外来的新事物的影响,家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惜抛弃家庭只身前往发达地区务工,而这一举动却带来了家庭的破碎,然而由于家长在外遭受到的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家庭的矛盾激化也转接到孩子身上,孩子便成为了父母的“出气筒”,便无意对孩子施暴。第二,社会戾气与儿童特殊身份的遭遇。社会正趋于快速转型期,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从而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层不出穷。留守儿童作为监管缺失的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便于不法分子“小手”。第三,校园环境的安全意识薄弱。在农村不少的学校内,对于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身份特殊性,教师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而有些教师甚至心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作出性侵留守儿童等的犯罪行为,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被害儿童形象是对“弱者”形象的强化,留守儿童是特殊的群体,弱小的形象象征。受害儿童的形象是一种无知与懵懂,丝毫并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反抗的能力。

3.2 受众眼中儿童作为施害者的形象

媒体对于留守儿童侵害事件的报道日趋增多,原本纯真的形象反而变成了施虐者的形象。第一,施虐的残忍形象。对于留守儿童形象最常见的是在犯罪报道中所呈现出的主体形象,像类似于抢劫、杀人、虐杀无辜、强奸、性侵弱小等的恶劣行为,并且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缺乏有组织性、冲动性,没有家人的监管,生性缺乏规制所致。第二,内心畸形的形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的缺失,心理渴望被疼爱导致内心的孤独、忧郁等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失去平衡,个性极易造成扭曲,做出犯罪的举动[3]。第三,心理素质强大形象。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缺少监管或者说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在外逍遥自在、胡作非为成性,当作为施虐者形象涉童犯罪时,往往作案后表现一副若无其事、平静并淡定的模样心理素质强大形象。

4 受众对留守儿童形象的认知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

儿童本应该从小陪伴在父母身边,父母应给予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然而家庭环境的变异,儿童并没能享受[4],无疑带给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长期的孤独、寂寞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心理上的失衡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因而缺乏竞争意识。

4.1 影响受害儿童的恢复和正常生活

像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家长的监护,被迫受害、遭遇性侵等伤害,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性侵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遭受性侵害的留守儿童心理受到的创伤,内心会形成一种贬低自我及严重的羞耻感,这种内化的心理创伤难以抚平,从而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成长,严重使人格的形成制造障碍,出现轻生的念头、心理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倾向,长期处于这一种内心盲目失去自我状态中,从而会出现暴力行为。

4.2 产生社会化的“施害儿童”群体化标签

留守儿童一系列的负面形象的建构,受众对于留守儿童的片面解读,致使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对于留守儿童群体化特征的“固化”形象,主要表现在“施虐者”形象中,当留守儿童涉入犯罪案件中,受众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再现,无法根除之前的“标签化”形象,只要当留守儿童个体出现类似事件的发生,媒体所报道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命题式建构形象,只会强化留守儿童的负面形象,但是毋庸置疑媒体在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视角时,是随性的,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和选择的,只是留守儿童个体当中某一部分的再现,并不是群体化特征的再现形象,这样“二次心理形象再现”对于留守儿童更多的是一种伤害。与此同时,媒体也犯下了错误,片面的解读和建构,使留守儿童形象的标签化难以解构。

5 结论

不管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再现,还是受众对于留守儿童兴县的译码重构,一是留守儿童作为施虐者的形象出现,二是作为被侵害者的形象出现,其中都会造成对留守儿童“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伤害,其中不乏存在着难以根治的社会政策原因,最重要的是在媒介上如何对留守儿童形象的“固化”瓦解,不但要从报道的模式上进行反思,而且需要从媒体的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林锦,徐鹏程.浅析格拉斯哥小组的媒介研究——英国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呈现及其影响[J].今传媒,2013

(7):52.

[2]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1.

[3]金正勇,金梅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9(3):224-225.

[4]曾庆江.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创作得与失[N].文艺报,2013-07-24(004).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留守儿童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