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4-04-18易元斌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尤其是就业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旨在探讨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文章首先分析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及其对新闻传媒等领域的深远影响,指出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挑战,包括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实践机会有限、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创新策略,包括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强化校企合作、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方面,强调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提倡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并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此外,文章还建议高校开设与新闻传媒数字化相关的课程和培训,鼓励学生参加数字竞赛,以及建立数字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方面,建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资源与项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计划。为了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议高校建设数字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与反馈,以持续改进教育与服务。文章认为,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校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创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03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一般科研项目“‘政、校、企合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ZY2021KYB003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适应和引领变革的双重使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模式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如何结合数字化趋势,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强化教育效果,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当前数字化转型给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带来的挑战,探讨创新对策,以期为高校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数字化转型是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来重塑组织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及市场模式的过程。其背景不仅体现为技术的飞速进步,还体现为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数字化转型的意义重大,其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用户体验和开拓新的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闻传媒领域,数字化转型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和电视转向数字报纸、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而且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1]。数字化媒体通过实时更新、互动交流、个性化定制等特点,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为媒体机构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分析,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从而制订更为有效的运营策略。然而,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要求媒体机构不断适应新技术,更新传播策略,同时积极应对数字鸿沟、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新问题。但正是这些挑战,凸显了数字化转型的深远意义,它是新闻传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与挑战
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多变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经历了数字化转型,就业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对数字技能有要求的岗位,特别是在新闻传媒行业。媒体领域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写作和编辑,而是扩展到了数据分析、数字内容管理、社交媒体策略等多方面。这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媒体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在适应这一变革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落差,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就業创业指导服务在资源配置、专业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再次,学生的实践机会有限,缺乏与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平台;最后,对于创业教育,高校很难在保持教育公平的同时,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在新闻传媒领域,这些挑战尤为突出。
媒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高校的传媒教育能够快速适应技术革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要被教授如何利用最新的数字工具来采集、编辑和分发新闻内容[2]。同时,他们必须学会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品牌、维护公众形象,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新闻报道的精准度和深度。对此,高校要构建与行业紧密相连的教育模式,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新闻传媒教育须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创造无缝学习体验。这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引入虚拟课堂、在线研讨会和互动式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模式使学生能随时访问丰富的资源,如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案例等,同时,线下实验室和工作坊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高校应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传媒专业人才[3]。
个性化课程内容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职业目标定制学习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行为设计课程,高校可引入智能推荐系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还包括特定媒体技能训练,如数据新闻学,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学习积极性[4]。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至关重要。高校应引入内容管理系统、多媒体编辑软件等先进工具,模拟真实新闻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媒体制作技术,并深刻理解新闻制作过程。教学不限于技能传授,还应包括模拟社交媒体环境的平台,让学生学习和管理在线社群、维护网络形象,应对信息过载挑战。通过这些途径,高校能够培养具备现代传媒必需技能和深厚理解力的专业人才[5]。
(二)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为适应新闻传媒数字化趋势,高校应创新课程,如数据分析、数字内容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等,结合行业专家授课和企业合作提供实操经验。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工作坊,涵盖编程到数据可视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数字竞赛和项目实践,如内容创作和应用开发等,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思维,促进跨学科合作,助力职业发展[6]。
高校应建立数字化实践基地,配备先进设备,如视频编辑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提供模拟真实新闻传媒工作环境。在此,学生可进行多媒体制作、网络直播等活动,实践采编发布全流程,提升对快节奏媒体环境的应对能力及创新工具使用自信[7]。这种实操经验对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新闻传媒人才至关重要。
(三)强化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
高校在新闻传媒教育中应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确保教育质量与行业需求相符。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能为高校带来持续的资源和知识流,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学习体验。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教育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8]。企业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参与课题研究,还可以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互补。高校应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项目到教学中,如邀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分享实时的案例和专业知识。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媒体项目,让学生在指导下参与到真实的工作流程中,如策划新闻发布会或制作纪录片[9]。这种项目式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与企业应共同设计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定制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业的一部分,获得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接近实际需求,同时为企业培养直接可用的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受益于最新的行业资源和实践机会,还有助于高校和企业共同解决新闻传媒领域的挑战,推动行业创新发展。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共享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适应复杂多变的数字化时代做好准备。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教育内容与职业实践无缝对接,提升新闻传媒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为有效应对新闻传媒行业的就业挑战,高校应建立和优化数字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该平台应集成职位搜索、在线咨询、简历辅导、职业规划、培训资源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学生管理就业创业过程。平台也应包括新闻传媒行业的动态,如公司信息、实习机会、行业专家分享等,增强学生的行业洞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10]。此外,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建立个人职业档案,记录学习和实习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供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也是关键,高校职业服务中心应通过一对一咨询、小组研讨、行业导师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建议[11]。专业顾问将根据学生的兴趣、技能和职业目标,提供求职策略和创业指导。指导内容应包括对新兴媒体职位的介绍,帮助学生抓住行业新机遇[12]。
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与反馈是完善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13]。高校应定期收集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数据,分析并据此调整教育和服务策略。建立健全校友网络,鼓励毕业生分享职业经验和成功故事,为在校生提供实际的职业发展信息和指导。这样不仅能帮助学校把握行业需求,还能促进学生间的经验共享,形成互助共进的学习社群[14]。
高校应通过建设功能齐全的数字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加强毕业生跟踪,为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就业与创业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还能为新闻传媒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质量人才,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15]。
五、结语
数字化转型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创新教育模式,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柯晓军.数字化就业需求下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潮,2023(10):47-49.
[2] 张宏伟.江苏 强化金融支撑 推进数字赋能12条“硬核”措施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8):22-23.
[3] 吴仁华,蔡彬清.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对新就业形态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22(2):3-9.
[4] 卢纯佶,李斌.数字赋能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东阳市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就业途径[J].中国就业,2021(10):30-31.
[5] 卢纯佶,李斌.浙江东阳:数字赋能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J].中国社会保障,2021(9):7.
[6] 中国就业促进会课题组.数字经济与就业研究:基于当前灵活就业形式(摘要)[J].中国就业,2023(6):7-11.
[7] 张家勇,姜雨婷.做好数字化就业的大文章[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1(11):39-40.
[8] 毛慧敏.高校学生参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管理的影响与效果评估[J].黑龙江科学,2023,14(21):83-85.
[9] 赵琛.基于性别差异优势的大學生就业创业指导路径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3(11):205-207.
[10] 赵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20):119-121.
[11] 何洋.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5):140-142.
[12] 朱琳,华涓.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161-163.
[13] 李丹,陈淼.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下高校创业智慧培养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7):48-50.
[14] 刘景泰.就业创业转型,需拓展大数据视野[J].人力资源,2022(24):126-127.
[15] 贾寒霜,张科强,薛婉婷.“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现状调研[J].黑龙江科学,2022,13(16):133-135.
作者简介 易元斌,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