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策略的探索
2024-04-18俞如升
俞如升
摘 要:高中政治教育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文章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意义,重点分析其渗透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实践策略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政治课堂可以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舞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社会伦理、公民道德等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开展团队活动、演讲比赛等课外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情能力等素质,使其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发展,也在品德上得到提升。
其次,高中政治教学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通过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国家政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道德和伦理规范。同时,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亲身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激起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文主義的关注,使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
最后,在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下,高中政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农村贫困地区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多样性,激发其关心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意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目标,注重行为塑造
在新时期,高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学目标和主题的调整是迫切需要的。学校必须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期实现基础教学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首先,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实践项目,学生将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关心社会问题,为社区进步和改善社会环境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引领学生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设计启发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反思人生的价值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意义,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高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人生观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学校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使其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2]。
比如,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课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鼓励学生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仅学习其代表的意识形态,更是关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的深刻洞察。在教学中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的理论创新,代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人民性、科学性等鲜明特质。通过深入学习这一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联系起来,使其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学生应该具备探求真理、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能力和勇气,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对每名学生的期待,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德育教学
高中政治课程的优化和德育教学的加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首先,课程设计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政治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入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道德认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通过真实的故事、身边的人和事,给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课程内容应与时代紧密相连。政治课程应该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背后的逻辑,与时代相关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3]。最后,高中政治课程的优化和德育教学的加强需要多方合作,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师的示范、学校的评价等。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引入实际案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等。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承担责任等。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师也可以讲述身边真实的榜样故事,扩大教学范围,包括学校的优秀学生、教师、校友等,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他们是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为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身边榜样的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决心。此外,学校可以策划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环保志愿服务等。将学生分成小组,并选择一个具体的实践项目,深入了解当地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并亲自实施。德育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还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会、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活动,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和体会分享给整个校园,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
(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教学
在实施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时,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活动是两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政治概念和发展批判性思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如社会公正、人权、环境保护等议题[4],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以《我国的社会保障》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教师需结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分别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列举以下案例: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险体系下,一位退休的老人通过缴纳养老保险金,如今每月能够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这笔钱不仅帮助他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还让他能够享受到体面的退休生活,包括医疗健康和日常开销的支付。同时,医疗保险在人们伤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老年人因罹患严重疾病,需要接受昂贵的治疗,由于有医疗保险的支持,他只需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这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还确保老人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为那些暂时或长期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一户家庭因为父母失业,陷入贫困。社会救助系统提供了经济援助,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钱购买食品、支付房租,并保障孩子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摆脱困境打下基础。
社会福利:在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确保了每名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一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免费上学,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消除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社会优抚:当一位军人殉职时,整个家庭都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优抚制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烈家庭的子女通常能够享受到免费或者高度优惠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围绕社会保障制度展开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实施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解决了哪些社会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社会保障制度在其个人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学生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四)完善教学评价,实现知行合一
首先,制订明確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对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知识方面,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记忆、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等;在技能方面,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团队合作等;在态度方面,包括批判性思维、公民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便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够胜任各种角色,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5]。
其次,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提高的氛围。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详细的实践报告,包括选择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团队合作的情况以及最终的成果,针对学生报告提出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改进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座谈会,学生分享彼此的实践经验,相互学习。学生在经验分享与交流中能够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深入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学生的内在成长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锤炼了学生的品德和态度,使其具备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
最后,定期反馈与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具体、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对一的辅导会议,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其实践进展和心得体会,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又能够就实际操作给予指导,推动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成功人士,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定期反馈与指导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引导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指导过程中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谦虚与感恩的心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反馈,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教师承担了立德树人的使命,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6]。
结束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立德树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育人之道。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奉献。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学生将成为具有良好政治素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柯爱芳.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政治理论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高考,2023(20):159-161.
[2]谢立仁.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21):87-89.
[3]高荣.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立德树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落实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3(21):140-144.
[4]祁海燕.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3):3-4.
[5]郭玉婷.“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养提升研究[J].教书育人,2023(4):54-56.
[6]何卓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