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4-04-18成源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改革策略新高考高中语文

成源

摘 要: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了新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其中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体会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在解读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的基础上,文中提出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驱动学生交流、组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借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资源等方式组织教学,关注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反复提及“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并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的考查方向也逐渐由“知识为先”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新课标中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积极探索新高考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

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它们在高考试题中怎样呈现和考查?对复习备考有哪些要求?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心的焦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能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此素养的核心为“语言”,意在帮助学生学习能正确掌握语言文字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此部分内容成为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且变化最大的一个板块,考查方式主要分为“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1]。例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第一小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题干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且逻辑严密”并限定字数,对学生的语感、语意理解、语言表达等具有一定要求。此外,还有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对文中第二段内三处表达不当的内容进行修改,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内容上可以发现,新高考中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要求学生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语境以及对象,运用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关注语言与逻辑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外在表现。例如,乙卷中的《韩非子·十过》一文,学生需要利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思考不同人物因选择不同而带来不同结局的原因,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要求学生思考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要求。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选自科普读物《树的秘密生命》,考查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强调学生能基于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分析新高考的考查内容,不难发现,新高考强调对多样思维的考查,意在使学生启智增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加强思维训练,帮助学生逐渐突破思维定式,通过语文学习实现思维的深度

发展[2]。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中的审美素养考查紧密围绕学科基本特点展开。例如,乙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鹊桥仙·赠鹭鸶》一文,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神往。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又如新高考Ⅰ卷第7题以及第8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反复手法的效果,学生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严谨、简洁和流畅之美。高考中审美素养考查的基本规律可分为: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进行考查、重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相贯通、从感性走向感性与理性相融合。对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审美特征,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强化审美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等内容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的热点素材。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尝试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分享与之相关的资源,真正实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促使学生以文化自信开辟天地、创造奇迹。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教师已经了解到新高考关注核心素养的考查。下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育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一)以问题驅动学生交流,强化学生的语用表达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讲授,并未关注对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运用技能的培养[3]。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思想,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尝试围绕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在训练中学会正确的表达。

例如,教师在组织必修下册《祝福》一课的教学期间,先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阅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围绕标题设计问题:文章的标题取名为“祝福”,看到标题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你觉得作品的情节与内容是否符合你的想象?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驱动学生沉浸式地参与到角色扮演与阅读活动当中,使其带着问题思考故事的走向,在表达、交流中充分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并给出自己的回答后,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梳理文章线索,尝试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分别阐述主要人物祥林嫂以及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婆婆、柳妈、鲁四家短工、四婶等在文中呈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他们在作品的“环境”构成中起到什么作用?故事的叙述者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抱着怎样的态度?借助此类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文本细读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表达的语序以及表达方式,使学生有效规避语病,能做到“表达得体”,顺利提高自身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大胆表达,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逻辑与表达的密切融合。

(二)组织群文阅读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文言文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部分,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文本形式可能会出现一个语段变为两个或者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文本间的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围绕核心概念加强课内外的联系,突破传统单篇阅读的桎梏,帮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增加阅读量,在分析、对比中发展思维品质[4]。

例如,教师在组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一课的教学期间,基于文本内容教师选择以《五石之瓠》作为群文阅读补充资源,并以“突破常规的认识”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阅读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分别对《〈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中提出的新思想进行总结,说明其中有哪些内容突破了常规的认识,结合文本做出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感受文中所传达的真理与思想。如《〈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为“对待”关系,警示世人要重视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而《五石之瓠》中庄子则是超越了世俗经验的限制说明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认为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中存在价值,这与《〈老子〉四章》中表现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的体会。此外,为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教师还可以从表达技巧上指导学生基于群文阅读思想,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使其通过探究深入理解两篇文章所传达的中心思想。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其充分感受多样文体的表达形式,在复合文本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引顺利发展思维能力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三)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的载体,不仅语言优美、精练,还饱含古代文人的羁旅忧思和家国情怀,能够反映政治、历史、社会、人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新高考背景下,关于古诗词的考查比重增加,学生不仅需要记忆、背诵古诗词,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诗词做出正确赏析,这对其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为避免枯燥的古诗词学习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采用活动的方式,在班级内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诗句中传达的文化意蕴,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充分感受古诗词的旋律之美以及韵律之美。

例如,教师在组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一课教学期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由标题出发,为学生分享“蜀道”的具体位置“四川广元市剑门栈道”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直观地感受栈道的崎岖,并设想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李白在面对此路段时的心情。通过此种方式,能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体验,初步了解蜀道的通行之难。本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期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诗人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并为学生提供纯音乐,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尝试按照节奏进行诵读,在表现中感受诗歌的格律不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如在朗读开头“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学生可以加入肢体动作,表达诗人对蜀道的感叹之情。而在朗读结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时,同样是感叹但增加了一丝可惜、叹息的意味,学生只有揣摩作者的心情才能更好地借助诵读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切实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一方面避免传统教学影响学生学习情绪,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品味语句、诵读吟诵中体味古诗之美,强化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

(四)巧借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资源,拓宽文化视野

教材中提供的学习内容有限,为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进一步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围绕教学内容补充课外知识,为学生分享生活热点新闻、实时资讯、文化资源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当代文化的品质,能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5]。

例如,教师在进行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一课的教学期间,带领学生从布局出发,分析先陈苦情——后陈孝情——再陈忠情的逻辑顺序,体会“表”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依据文章围绕的中心论点“孝”,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分享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亲尝汤药等文化故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我国奉行“孝文化”的精神内核,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孝”为主题,搜集更多古代与孝文化相关的故事,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形成良好的交互氛围,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挖掘《陳情表》中的素材设计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对忠孝两全的内在价值以及含义进行思考,尝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作文的创作,借助实践锻炼学生的文本写作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与文本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学生参与文本写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构架生活与学科之间的桥梁,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解读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基于新高考的改革变化对教学形式做出调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文化知识,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力争在新高考中取得傲人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36):81-83.

[2]李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新高考的适应[J].高考,2022(33):15-17.

[3]杜剑斌.基于新高考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2022(Z3):65.

[4]李鸿.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9-11.

[5]刘坛.新高考背景下创新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思考[J].成才之路,2022(29):137-140.

猜你喜欢

改革策略新高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