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城址视角下的民族融合研究
2024-04-17孙欢乐
孙欢乐
摘 要:庆州是辽朝鼎盛时期修建的一座城市,距今已近千年,是辽朝三位皇帝的奉陵邑,具有重要的作用。庆州城的修建、发展是融合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共同结果,城中的许多遗迹及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辽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辽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
关键词:庆州;出土文物;建筑遗存;民族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7
1 庆州城基本概况
庆州城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地理位置上处于大兴安岭南脉的一个冲积平原上,三面环山,查干木伦河由东向南流过。由于庆陵位于此地,且辽朝统治者吸收汉文化中的陵邑制度,在此地设立了供奉庆陵的奉陵邑—庆州。
庆州所在地区水草丰美,适于农牧。建城前此处为辽代皇帝捺钵之地,是辽代皇帝经常游猎之所,穆宗时曾建黑河州。但由于此地苦寒,因此州废,“但圣宗秋翁岭畋,爱其奇秀,建号庆州。圣宗亦常于此数猎,因爱其秀丽,曾告其子孙:吾万岁后当葬此”。圣宗死后兴宗遵其遗嘱,于景福元年建庆州于庆陵之南,“徙民实之,充奉陵邑”①。圣宗之后曾居此守陵。以后又葬道宗、兴宗二帝于庆陵。此城逐年增建,规模日大,成为辽代极为重要的城镇。据金史记载:“庆州下玄宁军刺史,境内有祖州。天令八年(1130)改为奉州,皇统三年(1143)州废……城中有辽行宫,比他州为富庶。辽时刺此都者,非耶律萧氏不与。辽国宝货,多聚藏于此。”②
庆州建城之初,辖三县:玄德县(景福元年,括落帐人户,从便居之,户六千)、孝安县和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③因此,帐人户中应包含契丹民户与奚民户,以及其他草原民户,同时又有渤海民众与中原民众,庆州城中如此多的民族杂居也为民族融合创造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2 庆州城建筑特点
庆州城建筑风格与辽中京大定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辽中京是辽朝在辽朝腹地地区修建的第二座都城,借鉴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风格。庆州城由内城与外城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回”字形。整座城并没有按照契丹传统朝东而建的习俗修建,而是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言:“庆州塔庙廛庐,略似燕中。”④庆州城中民居、官廨等建筑整体对称,并存在较为明显的佛教建筑痕跡。
3 辽庆州遗存遗迹是辽代民族融合的反映
3.1 庆州城城墙部分
3.1.1 马面
庆州城城墙由内墙、外墙两部分组成。庆州内城保存极好,城墙上每隔100~110米设有马面,马面高出城墙1~2米。马面为中原王朝冷兵器时代以攻击敌军攻城士兵为目的在城墙上修建的城墙建筑。契丹民族从阿保机时代开始便仿照中原王朝修建城池,修建城墙时也修建马面,因此庆州城墙上的马面也是辽朝统治者在军事防御领域吸收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3.1.2 城门
庆州城开有四座城门,东西城门相对,南北城门相对。参考唐长安城城门布局,四座城门对称分布。
3.1.3 瓮城
庆州城墙设有瓮城,瓮城呈四方形,南北长30米,东西长约22米。庆州作为辽代城市中性质较特殊的一座城市,作为祭祀、守卫、供奉帝陵而存在的。因此,辽朝统治者并未过多注重庆州城的防御功能。之所以有瓮城,可能是因为庆州城是仿中京大定府修建的,而中京大定府是按照北宋都城汴梁的平面布局来修建的,因此庆州瓮城是辽统治者借鉴北宋都城防御功能的结果。
3.2 庆州城内遗址
3.2.1 水沟遗迹
庆州城内水沟遗迹位于东城门北100米处,整体低于地表1~1.5米,向西流去,环绕中间建筑群,后向西南流至西城南即出城。此水沟明显是人工挖成的,在城内主要建筑附近形成人工池塘,在城内东部地表发现有人造假山玲珑石三处,也证明辽时庆州城内曾有园林建筑,这在辽代城址中很少见。而对比北宋都城汴京,汴京城内有杨湖、潘湖、包公湖等人工湖,且考古发掘探明北宋汴京城内有河道⑤。且北宋汴京城内假山等分布较多,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达官贵人,皆有使用假山水沟等装饰庭院的习惯。因此,笔者认为庆州城内水沟及假山玲珑石等遗迹也是吸收中原建筑文化的一种表现。
3.2.2 行宫宫殿群
城内有很明显的建筑遗址,且房屋地基高出地表。在城内偏北正中中轴线的位置上有一高大建筑群,建筑群南有2.5米高的门楼和前殿。前殿北边中间处有一竖形土台,长约50米,土台两侧为东西配殿遗址。北端有两个高大土堆,东西长42米,南北30米,推测为主殿⑥。附近有不规则建筑,为主殿附属建筑。此建筑群处在中轴线上,因此推测为辽行宫。相比于中原王朝,契丹民族具有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契丹传统建筑更多以毡帐形式为主,而不是宫殿。因此,行宫的存在证实了契丹民族在保留捺钵制度的同时充分吸收中原王朝建筑思想。另外,中轴线思想自古便是我国古代建筑基本思想,无论是唐长安城还是北宋汴京城,宫殿建筑中的主殿一定是处于中轴线上的,两侧为东西配殿。中原王朝的中轴线建筑思想深深地被辽朝统治者沿用。
3.2.3 寺院遗址
寺院的西北,白塔以北有一“凹”字形建筑群。建筑群北端为一较高土台,东西长20米,南北长15米,高约2米,疑为主殿遗址,两旁有长形回廊。其北端为一长形土台,长约70米,似为后殿。此建筑群东西两边有围墙,呈四方形,各边长250米。其南约150米处,留有顶胜陀罗尼经幢残石两块,因而此建筑为一寺院遗址。⑦寺庙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寺院遗址充分说明了庆州城内佛教信徒的存在。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开始,历史上各个时期佛教广泛存在,契丹民族的信仰由最初的萨满教逐步发展为佛教,兴宗本人也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草原上的契丹民族。
3.2.4 四方形院落
庆州城的中南部,宫殿遗址正南处有一正中大街,两侧120米处各有南北向的大道,东西两门处有一横街,在横街的南面,距南城150米处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由中央大街划分,东部为官署所在地⑧。建筑遗址为四方形院落,四周有围墙,院中有院落遗址,西部为民居及作坊等。民居及作坊的发现,表明庆州城内开始有民户定居,而非毡帐等契丹民族游牧的传统民居,可见契丹民族充分接受以砖石结构为主的中原民居建筑特点。作坊的出现更加表明了庆州城内存在手工业。契丹民族多以游猎及劫掠等方式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作坊手工业的出现是契丹民族吸收中原文化的有力见证。
3.2.5 慶州白塔
庆州白塔又称“释迦佛舍利塔”,位于庆州城西北部,营建于辽兴宗重熙年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高73.27米,塔的平面为八边形,其由重层四方台明台基、基座、七级塔身(包括各层平座、塔檐)及塔顶塔刹组成。⑨庆州白塔的建造形式体现了契丹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在建筑上的高度融合。庆州白塔是仿照中原建筑风格建造的,但是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唐朝的风格来设计,它的收放布局合理,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也比较合适。庆州白塔是辽代佛塔的代表性建筑,它以反映辽代佛教信仰为主要内容,塔身上有金刚力士浮雕,还有佛教纹饰,同时期的北宋佛塔很少有这种设计。塔内也不像中原佛塔采用筒形,庆州白塔是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的,形成蒙古包的形状。⑩庆州白塔在吸收中原佛塔建筑风格的同时,塔内布局充满了契丹民族特色。庆州白塔是辽代鼎盛时期所建古塔中的佳作与孤品,是辽代皇家寺庙建筑和皇家崇佛的象征。古塔建造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且古塔还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文化艺术是契丹民族与中原王朝以及西域各国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k
4 庆州城出土文物是辽代民族融合的见证
4.1 白塔内出土文物
4.1.1 建塔碑
庆州白塔内出土了两块建塔碑(图1),建塔碑上和塔身上都发现了题记,且题记内容是由汉字书写的。庆州白塔是由兴宗及章圣皇太后亲自负责建造的,以汉文直书题记可见兴宗及章圣皇太后对于汉字的高度认可。在白塔的第五层发现了塔记砖刻,记载了白塔的详细建造者及建造工匠姓名、职务,以及建塔的具体年代l。这些都反映出辽朝统治者高度认可汉文化,堪称辽代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写照。
4.1.2 塔内佛教器物
在白塔内部发现一尊观世音菩萨立像(图2),由木雕覆莲、筒状薄壁像座和像身组成,通高19厘米,像高7.1厘米。像身由紫红色琥珀雕制,身修长,赤足,双手托捧莲蕾于胸前,额中镶珍珠。雕琢工艺精细,可惜发现时像身已断裂m,但仍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女性观音菩萨形象。女性观音菩萨形象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伴随着佛教在辽地的逐步发展,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自上而下也逐渐由萨满教转向佛教,佛教在辽地内逐步普遍,女性观音菩萨也已经从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人物。另在刹杆底座的铸铁垫板下发现1件铜座木雕莲花灯n,以及1件墨绿玻璃瓶。墨绿玻璃瓶高3.3厘米,口径0.8厘米,腹径3.3厘米,色泽墨绿透明,器表光滑无饰,呈蒜头状,小口圆腹圆底,内装舍利子若干。p以上佛教遗物可以作为辽代佛教人物形象由南向北传播的具体体现。
4.1.3 塔内佛经
雕版印经卷幅(图3),共计6卷。其中《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较完整,卷前有大小8幅线刻佛画,卷尾以“慈氏真言普劝授持”的梵语音译的汉文结尾。全卷楷书雕印,字体工整肥硕,不见雕者姓名及刊刻年代。p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白塔中出土的经卷为雕印而成,充分说明雕版印刷术已经传入辽朝境内,得到了辽朝皇家的高度认可,并且在庆州白塔这一重要工程的修建中使用。楷书在唐代发展至巅峰,经卷中的楷体字,笔体端庄清秀一丝不苟,显示了辽代微型书法的高超技艺,同时表明了楷书已传到草原地区,并且为辽朝统治者所用。另外,经卷卷尾处的梵语音译的汉文充分表明了汉文字在辽朝的地位,也表明了辽朝统治者心向中原文化。
手抄写经,共计24卷。发现时大多有不同程度破残和变质。写经用纸考究,卷框、字行似先以铅条分格划线,字体以楷书为主,楷行兼用,其中有简化或变异之字。墨质好,至今光亮漆黑。q辽朝统治者充分继承唐朝的文化工艺,唐代雕版印刷已经获得普遍发展,且工艺较为成熟,白塔内手抄写经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辽朝统治者对于白塔内佛经的重视。手抄佛经的字体为楷体及行体,字体的风格深受唐代书法风格的影响。契丹民族建立王朝后才创立文字,墨汁是中原王朝书法盛行后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墨至今光亮漆黑能够证实墨来自中原王朝。在圣宗朝与北宋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再无大战,双方的贸易、商业往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质量上乘的墨出现在白塔内,极有可能是北宋与辽贸易的结果。
4.2 其他出土文物
4.2.1 石经幢
在南城门的北面,白塔的南面,发现石经幢一具,由汉白玉制作而成,整体残破不堪,现仅存两个残块,为八角形。上面刻写的汉文文字虽模糊,但仍可辨识部分内容,残文内容记述了圣宗的丧葬情况以及关于庆州城的部分记载。石经幢虽已破碎,但仍可分辨清石经幢内容文字为汉文,辽朝有自己的文字,但仍选择使用汉文,体现了辽代汉字使用的普遍性。且此石经幢位于庆州城,可见汉文化对辽朝统治者影响之深。从此石经幢可辨析出“以悲心拥护,十地沉悟空”r等关于佛教信仰的字样,可推测辽朝佛教经过不断的发展,已深入影响统治阶层。石经幢的文字及内容反映出辽朝统治阶级使用汉字成为主流,同时佛教也已深深影响辽王朝,侧面反映出民族之间的融合已大大加深。
4.2.2 瓷片
城中和城外建筑遗址中到处可见瓷片,以白色定瓷和仿宋白瓷为主,酱釉黑釉粗瓷次之。其中白色仿定瓷较多,辽三彩、影青也有发现s,但数量较少。白色定瓷有各种刻花、划花等纹饰,胎薄瓷细,釉色晶莹,实为当时精品。此外,均窑、龙泉瓷片以及有铁锈花白粗瓷也有散布,但数量较定瓷更少。定瓷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北宋时属定州,得到较大发展。酱釉黑釉粗瓷也属定窑序列,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钧窑于唐时获得发展,盛于北宋,北宋徽宗时在今河南禹州设立官窑。如果说定瓷与黑釉粗瓷为辽自产瓷器,那么钧窑的瓷片分布在庆州应因贸易或岁币,由此可见,瓷器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从以上对瓷片类别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庆州城是当时辽朝商业的繁荣之地,汇聚各种瓷器在此,同时也反映出辽代多民族的融合过程。
5 结语
契丹曾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如今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但契丹民族与中华民族融为了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民族既保留游牧传统,又充分吸收中原先进文化,而庆州城恰恰是辽代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之一。
注释
①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脱脱,等.辽史:卷二十四地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20.
③脱脱,等.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④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1
⑤孟凡人.北宋东京开封府城的形制布局[J].故宫学刊,2008(1):343-390.
⑥⑦⑧rs孙进已,孙海,张春霞,等.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⑨张汉君.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营造历史及其建筑构制[J].文物,1994(12):65-72,97,100,1-2.
⑩o李文智,张松柏.庆州白塔与辽代佛教艺术[J].前沿,1994(5):54-56.
k钱德海.试解庆州白塔、庆陵以及庆州城的神异密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3):34-37.
lmnpq德新,张汉君,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J].文物,1994(1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