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实施与成效

2024-04-15费晓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成效小学数学课堂

费晓丹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逻辑、讲严谨的学科,也可以是一门激趣、快乐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师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促使有效课堂生成不可或缺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现数学课堂从枯燥乏味向缤纷多彩的蜕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活动 活动实施 教学成效

数学是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凭讲授、靠想象所难以达到的认知高度。动手操作活动的加入,就像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沉闷的数学课堂,激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丰富生动,学生能够快乐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获得思维的提升。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很好地摆脱教学中的困境,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数学基本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突破原有教学瓶颈的限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活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堂学习应是一个积极自主的过程,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践探索、验证发现。而动手操作是当下教育领域中,最为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动手操作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的策略,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以此实现学生对新知的发现和理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这就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对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生成有效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教学中加入动手操作活动的必要性

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把传统的听说教学转化成有效的探索活动,真实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动手实践的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有序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动手活动之中。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习中加入动手操作活动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认知比较快,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就难以把握。因此,他们更喜欢一些生活中看得到、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策略,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动手操作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成果的好坏。有了兴趣,学生愿意主动花时间、下功夫去学习探索;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积极性。动手操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门扉,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

(三)在学习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关键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以为其后续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准捕捉操作情境和操作时机,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控,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直观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由表及里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及探究过程。数学学科是一门注重思维、体现理性思考的学科,很多逻辑体现的是抽象、复杂的概念与知识点,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只有把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内容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还原其形成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课堂探究中实施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找到发现新知的路径,实现数学思维的结构化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实践证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更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习张力,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真正落实数学教学的“三会”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各领域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的具体实施

根据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前三块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数学核心内容和思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第四块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展示数学是来自生活更是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回归学以致用的数学本质,并根据学段目标,内容逐步递进。四个领域的内容教学,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活动的加入。激趣、获知、创新等都能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策略是给数学搭建具体形象思维和学科抽象的桥梁,是打通思维障碍的有效手段。

(一)数与代数

在教学“借助图形发现运算规律”的内容时,表格图的出现,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例1】

在图1中标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的格子,根据知识的迁移再次分别标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6、9的格子。觀察刚才的操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笔者将表格变成一个数字棋盘,而学生手握数字成了盘中的“数字棋子”。人人参与的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学习场景是热闹的、欢快的。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图形与几何

在教学“找出对应图形”的内容时,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并不成熟的学情基础,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他们而言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例2】

用图2中第一行的立体图形模型能描出第二行的哪个平面图形?连一连。

在教学时,笔者提前准备了手电筒、印泥、多种立体图形等物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发现和探索新知,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使用手电筒,将光从一个方向打在立体图形上,观察其投影,进而发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学生是通过类似盖印的方法,把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印在纸上,从而得到平面图形,这样也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甚至争先恐后地想在小组中进行动手尝试,课堂氛围极具感染力。此操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统计与概率

在教学“制订分类标准”的内容时,此内容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在这类活动性较强的课程中,操作活动更是体现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手脑并用,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例3】

选择不同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类,记录并呈现调查的结果,讲述调查的过程。

一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制订分类标准,对分类标准和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有一些感悟。然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分类标准,设计调查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再收集数据,最后完成分类。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用各种方式,如文字、图画、表格等,将小组的调查结果呈现出来,并推举发言人,将小组的调查过程、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综合与实践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综合与实践,以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为出发点,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的思想,强化创新意識,发展核心素养。

【例4】

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计“称重”的一系列活动:我也来称象、各种各样的秤、都来称一称。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作为开篇,引发学生思考:在古时候大象的体重为什么难以称量?想要称大象的体重,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称重需要合适的单位,教师适时引出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常用质量单位的意义,进行一些等量推理尝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称量工具,扩展学生对称量工具及质量单位的认知。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动手操作活动,用收集来的称量工具或者已经称量好的物品当作称量工具,想办法测出教室中的物品、生活中的各类物品的质量。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体会误差,归纳出估测的方法,继而发展量感。

三、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活动的教学成效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持久性不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受兴趣左右,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尤为重要。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恰恰完美地充当了兴趣激发的催化剂,让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做课堂的小主人,有效课堂由此生成。

由于小学生的记忆仍处于无意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的阶段,教师以言语主导的教学,往往让学生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受到严重约束,学习质量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才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继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填鸭式”教学的缺陷,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成效小学数学课堂
职校物理教学如何优化整体效果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校经管类课程网络交互教学实施的成效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预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