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问题困境与践行向度研究
2024-04-15周孟杰
周孟杰
(长沙学院 马栏山新媒体学院,长沙 410000)
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影视文创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教改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理念、方法与过程的总和,也是大学影视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操作化方式,又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是落实三全育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化实践。加强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建构完善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而且有利于促进开发全面的影视导演内容和红色电影资源库体系,实现影视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素的全面融合。在此过程中,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调动了多元主体的整体协同,实现了教师队伍、学生群体与教学管理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
1.“育人”与“铸魂”同向: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辨认
将“育人铸魂”视为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起点,因为它是整个影视导演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根本与灵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育人”与“铸魂”的同向关系,更是为准确清晰辨认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起点提供了目标与基石。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强调通过视听艺术语言的方式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影视文化学习中形成的人文艺术素养与思想观点、道德秩序也主要是通过视觉艺术理论、文艺美学、影视文化课程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于个人素养之中。随着“三全育人”教育要求在影视导演课程中不断深入融合,影视导演课程的“育人”价值和“铸魂”功能不断被挖掘与开发出来,两者之间同向而行,互相嵌入,彼此协同发展。这既是辨认课程思政建设学理内涵的逻辑关系出发点,也是影视艺术学科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发展之路。
2.“修德”与“精业”共生: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整合
“修德精业”作为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主线和发展目标,其要义是让大学生透过影视文化课程学习掌握视听与艺术鉴赏技能、美学与文化素养技能、声音与录制应用技术、色彩与画面构图等技术,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帮助大学生养成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积极弘扬国家主流媒体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修德”使得影视导演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介入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全过程中。“精业”的本质是要求大学生在影视导演课程中树立工匠精神,钻研学科知识,拍摄与制作出社会艺术价值丰富的优秀艺术作品。“修德”与“精业”之间的互相融合,本质上是立德树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共构勾连,它凸显了运用影视导演课程平台开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彰显了影视导演课程中的道德认知与实践技能,增进了二者之间的密切逻辑联系。
3.“践行”与“治学”相融: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路径关键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内容和原本学科知识属性,而是要充分提炼蕴含在知识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大纲简介导入、学科内容整合、思政观念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展开包含精神文化指引在内的创新实践与综合素质教育。对影视导演课程思政的关注,不应简单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工具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提升,还要提高到政治思想站位,从落实“三全育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并加以重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本身是内在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在“践行”与“治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影视导演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基因,有着润物无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势,如何深度融合红色革命电影、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传统文化戏剧戏曲是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探析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路径的突破口。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困境
1.认知偏差:教书与育人认知关系脱节分裂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然而,在影视导演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与行动的误区,即将教学与思政的脱节分裂。其核心症结在于课程的育人性特点与逻辑的欠缺,根本在于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缺席。在讲授影视导演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育人密不可分,而不是单纯地实习训练与理论灌输,教书与育人两种培养逻辑体系割裂,学科类课程教师只负责教书,思政类课程教师只负责思想指引,这种脱节状态必然会导致教学的育人性缺失,如何恰当融入而不是生搬硬套是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因此,有学者指出在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类型、内容、作用等视角充分理解专业课程中育人元素的内涵,也要明确所有课程都内含育人元素[1]。既要把握教书与育人的紧密关系,又要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校专业教师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与积极行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和独特的优势,完善健全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观念,有利于打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孤岛化”困境,助力“三全育人”体系的完善与落实。因此,认知偏差的本质实则是专业教师或一线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观念偏差。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与专业素养,明确主体责任,发挥政治思想引领作用,是弥合教育与育人认知关系脱节的关键。
2.行动偏离: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存在难度
针对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除了认知偏差之外,还存在行动偏离的问题。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重要性,但对于如何融合,融合的具体方式与形式仍缺乏操作性与可行性。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才为思想引领,加强推进各个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步同向、同行同思[2]。那么,如何同行同步,何以共同思考成为了学术界值得思考的问题。课程思政的难点与症结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互相勾连。影视导演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求实,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对人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公正评价,对“真善美”的统一。因此,科学文化知识的“真”如何勾连融入“善与美”,成为影视导演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影视艺术发展规律来看,影视导演专业知识立足于现实生活,对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这正是契合了思政教育“真善美”的表达与文化传播。
把脉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找准行业市场的客观需要,完善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是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突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的难点,其问题根源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基础,建构影视艺术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逐渐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书育人教学资源。
3.机制缺位:激励制度与监督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即形成教书与育人、专业与思政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但目前还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在政策执行和具体落实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机制系统缺位的现象。教改质量评价作为教育成效反馈,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常态化运行系统中构成闭环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影视课程思政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缺失薄弱一环[3]。“三全育人”视域下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在认知层面,打破原有的脱节局面,也需要在行动实践上,采取各种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更要在全局宏观层面完善课程思政的激励与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在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工作中始终牢记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着力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从提升认识、强化互动、深化实践、厘清问题、完善制度的层面,争取把握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目前课程思政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以及合理的激励制度、监督评价体系。因此,高校应在顶层设计上,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严格责任落实制度、建构资源整合机制。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向度
1.共生与共享:建构思政教育与影视红色元素融合体系
建立影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常态交流机制及相互配合制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红色素材在影视导演思政建设中的协同路径。逐渐完善影视导演思政建设的协同共生机制,促进学科课程之间的思政资源互补及共享。在推进影视导演课程思政不断深化建设的过程中,基于机制协调、架构互通与主体协同的思维与方式,建构出有利于各类思政教育信息与红色影视素材在影视导演思政建设中的协同共生与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多元相关教学主体者能够深入参与到影视导演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中。
从中国电影史学的角度出发,红色经典电影包含了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国防电影,以及40年代的抗战电影。除此之外,主流红色电影在当代发生着新的范式转型,故事叙事、英雄人物刻画和导演风格都发生了较多的变化。《长津湖》《金刚川》《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半条棉被》以及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功勋》《大江大河2》等,红色题材电影或电视剧成为受国民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也成为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内容。立德与树人、教学与实践、传道与授业、无不体现着大学影视导演专业学科知识与全过程育人教育相统一融合的要求。深化影视导演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专业育人相结合的学理内涵,彰显着“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如何针对影视导演课程的特殊性,找准最佳契合点,实现专业育人与教学目标的融通。要真正从培育人才的视角,建构起针对性、系统化、创新型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教学系统。
2.浸入与导出:推进耦合嵌入式与文本迁移式教学
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透过简单的平铺直叙式的教育性与知识性内容简单机械分段的手段来实现基本教学目的。具体而言,可藉由专业学科知识的类别与思想教育的特性采取多种不同的机制。要把思政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文化引领融入影视教学之中,采取有效的路径与实践策略,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育人体系之中。
具体来说,一是“耦合嵌入式”机制,也就是将思政教育素材“浸入”教学知识体系之中,作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影视导演课程,其视听语言与风格具有明显的“外显型”特征,对影视内容制作与文化创意知识的课程需要采取教育性生成、耦合性互动与勾连式植入,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采取多元、互动、有机的浸入式机制对课堂知识进行创造实践性建构。二是“文本迁移式”机制,即从艺术人文科学知识中“导出”具有育人性的内容要素。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具有明显的“时空性”特征,在百年的影视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课程实践与理论架构散发出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与时代烙印。总之,围绕影视导演的历史与演进、场景与构图、色彩与色调、结构与风格、叙事与表达、编剧与表演等生成出政治立场、担当使命、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意志品质、敢为人先、艺术创新等教育性要素,并将这些教育性要素与艺术人文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形成影视导演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
3.机制与保障:完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动态评估体系
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应强化顶层设计,作好统筹规划,全方面布局,加快推进常态化育人机制。影视导演课程思政需要不断完善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教师的不断持续输出,需要良性健康的教学体系加以维系与发展。高校作为管理者与引导者,应对课程思政展开升级改造,要牢固树立主体的责任意识,定期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政策、内容和方法的全过程学习。第一,影视艺术学科带头人要统筹设计课程思政的资源要素和内容整合,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的学习进度与课程日历,充分监督评估学生的接受效果,建构全员协同、全层次合作、上下贯通的课程评估体系,将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具体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质量。第二,横向拓展,打破传统课程结合,跨领域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要将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融入到日常教学、理论学习、学生支部党会、党支部党日活动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在全体教职工与学生群体中实现全面覆盖。第三,制定影视导演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落实考核细则与规范,与院系教师的教学业绩考评相挂钩,对出现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从严管理,予以追责。
建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动态评估体系,完善思政教育教学评估一体化,不能简单以学生上课“抬头率”为评估重点,要把学生的“互动率”“欢迎度”与专家团队的“评价率”“反响度”统一融入教改评价体系之中。影视导演课程的思政评估体系是动态的、系统的、科学的。总之,在影视导演课程与教学中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形成带有激励性质和动态化、常态化、制度化特征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体系。
四、总结
探讨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发展理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举措。教书与育人认知关系脱节分裂、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存在难度、激励制度与监督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这种认知偏差、行动偏离与机制缺位也相应构成了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设计规划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向度与应对策略时,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课程中的多元化呈现方式,增强互动性、专业度与责任感。促进影视导演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政资源互补与共享共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革命文化元素在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频共振与协同路径,形成具有激励和动态特征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评估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常态评估体系,进而提升和拓展影视导演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