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李瑞清美术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4-04-15仲昭旭

林区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堂美术育人

仲昭旭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武汉 430000;2.中共宁海县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600)

引言

李瑞清生于乱世,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大事件,于风云变化之际仍潜心教育,集各国教育思想于一身,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开辟了一条中国美术师范教育之路,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首创者。这样风骨卓绝、见识清明的教育家,虽已去世百年,仍然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其美术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中,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李瑞清美术教育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带着“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景,清政府打开了中国人视野,将西方先进思想、技术、教育体制等引入中国,并在中国这片封建专制统治已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发展。李瑞清就是出生于这个思想交汇的历史时期,因而其身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能够接受新思想的环境。因此,他早早就参加科举入仕,并接受了洋务运动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打破经学桎梏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洋务运动将‘科学’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使得这场在政治意义上失败的运动在教育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远影响。”[1]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美术与现代思想的融合,培养看懂图纸、绘制图纸人才的同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开始展露头角,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三江师范学堂这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滥觞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失败后,维新派反思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认为根结在于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急于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维新派将希望寄托于教育事业,认为“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2]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许多新式学堂取代科举成为广开民智之门,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从而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并付诸实践的学制——癸卯学制。此时,正是李瑞清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之际,他极力在江西推广新式学堂,更是远赴日本考察,将日本教育机制与癸卯学制相结合,最终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师范教育体系。李瑞清的美术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的实践而趋于完善,两江师范学堂也在李瑞清的改革下,一跃成为东南地区第一学府,为全国效仿之楷范。

二、李瑞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育救国理念

清朝末年,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人,皆在思考变通、救国之道。张之洞、左宗棠等主张利用西方技术推动工业产业以求“自强”;梁启超、刘光第等主张实行“新政”在政治制度层面寻求发展;张謇、张东荪等主张大力发展“实业”方可救国。李瑞清在这个时候,针砭时弊地提出了“教育救国理念”。李瑞清列举日本明治维新后复兴的例子,论证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本教育初师中国,实近隋唐,其后尤喜王守仁。明治变法,则壹法欧西,王学益重,南虏琉球,西败强俄,遂为环球强国,伴于英、德失。由此观之,有教育若此,无教育若彼,强弱之原,存亡之机,诅不重耶?顷者欧美日盛,有并吞东亚,囊括全球之势,非以其有教育耶?”[3]李瑞清将教育与国运联系在一起,更深层次地分析了中国近代贫困、落后的原因,寄希望于新式教育。

在明确“教育救国”的理念后,李瑞清还提出了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认为教育不应该仅靠官方治学,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主张社会上有志之士应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肃社会之顽疾,以己荡佞馁之孽气。“救社会,舍教育外更无他法,惟一二英杰投身教育,不但不可有富贵思想,即名誉思想亦不可有,当如老牧师,除救世外无他思想。政治之良否,须望于政府诸公;而教育则匹夫皆能胜其任。”[3]这种具有社会学视角的教育主张,与狄斯特威格“社会教育”理论一致。最后,李瑞清进一步论证了教育对于开启民智的作用,主张以开民智而促政治、社会平稳,开民智以守孝悌,民则拜服、忠国,以保立宪、“实业”等理念实行,方可救中国。

2.引美术师范教学常规于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以尊师重道为教育准则,师门传承、叨陪鲤对等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但除去技术类的民间师徒传承,中国传统的教育组织都以道德为教育内容,庠、序、学、校皆非群众性和非生产性为特点,导致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教师多以书生或三老直接担任,他们兼任在基础教育中尚且可行,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实在难以满足专业性的需求。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传授“实业”课程,到张之洞、袁世凯请罢科举制,咸趋实学,中国的高等教育终于在晚清开始发展。李瑞清正是在中国旧式学堂的教育制度向欧美、日本教育制度转型的关键期,积极投身于新式学堂的推广之中,主张新学之始在于尊师重教、培养教师之才。早期洋务派推广的新式学堂存在大量专业教师缺口,以致于很多中国学生留学于日本的速成师范教育班,以期填补师资空白。但李瑞清意识到,速成教育根底薄弱,根本无法承担专业教师的职责,所以他主张短期内学习日本师范教育体制,引进日本的师范教育办学规程,来解决中国美术教育师资不足的窘境。李瑞清远赴日本考察,将现代美术专业教育理念引入两江师范学堂,聘请日本教师,课程体系集手工、绘画、教育学、物理学于一体,现代美术教育要素皆备。最终于1906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专业美术教学模式的教育机构,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成立,中国近代美术师范教育由此开始。

3.重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

李瑞清创办的手工图画科,意旨培养满足两江地区美术师范教员缺口的专业师资,而中国传统的书生一直有钟鸣鼎食的志愿,学而优则仕始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首要目标。面对培养专业美术师范生这样新的教学目标,李瑞清不仅在教材上注重师范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学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系统性与科学性。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自我学习、编写教材的能力,李瑞清因此极其重视学生的文化根基,限于当时癸卯学制推行较晚,两江师范学堂招收的新生文化水平达不到“举、贡、生、监”的要求,故此李瑞清首次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引入了“预科”概念。施行一年预科、两年半“本科”的两段学制,“预科”重在补充新生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数学、农学等西方知识学科,为“本科”图画、教育、手工等课程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文化根基,又具有教育、教学技能的美术教师。

其次,李瑞清结合学制时长与社会对于专业美术教师的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教育目标,李瑞清将图画手工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员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上,并不对学生的艺术造诣进行过高要求。这样的做法,旨在培养能够胜任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师,以解两江地区的美术教育师资不足。在规划好上述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李瑞清提倡学生对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课外自修,一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二来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李瑞清长期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如吕凤子、胡小石就曾在课余时间接受过其在书法、国画方面的点拨,最终二人都成为书画方面的大家,可见李瑞清当时教学规划的科学性。

最后,李瑞清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两江师范学堂为农学博物科提供了百余亩土地、数十头耕牛以足实践所用,图画手工科的教育配套设施,更是对教学的系统性追求到了极致。一大批不同地区的实训基地、附属学堂、师范讲习所,以供毕业生实践;金工工厂、木工工厂等实训基地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体现了李瑞清对教育过程完整性的重视。

三、李瑞清美术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对高校整体教学体系的育人作用作出了新的要求,即“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要求高校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精神,以学科特点为旨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构建新时代高校全面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术类课程应该充分继承和发展李瑞清美术教育思想的育人内涵,将其思想精髓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美术类课程的美育作用,学生在艺术滋养中实现人格和道德层面的升华。

1.注重在美术教育中传递爱国精神

李瑞清主张的教育救国理念,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教学中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使学生明白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的学子,秉持着这种教育理念继续教育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唤醒国人的目的。在新的历史使命要求下,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李瑞清教育救国理念的核心思想,“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5],根据课程内容在高校美术课程中传递爱国精神,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

美术教师要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艺术史的讲解、中西画论概要的比较,将爱国主义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注重挖掘经典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书画家的爱国故事和高尚情操作为讲述的切入点,在学生心中树立对爱国艺术家的崇拜意识,发挥榜样的作用。如在介绍张大千《倒挂琵琶》《资中八胜图》《长江万里图》等画作时,一方面可讲解画作中的绘画技巧和特点,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就作品的内容以及创作、成画时的背景故事,将张大千融于画作中的故乡情结,对于祖国山河的爱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感受作品美感的同时培育了爱国情怀。

2.重视在美术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李瑞清十分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强调教师要以身作责,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引领,使其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发挥育人功能,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教育能力,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有重点的选择课程内容,注重选择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品,以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通过对艺术家生平经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选择符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创作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发挥绘画反映精神追求和信念的特点,激励学生积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民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6]最后,要将红色艺术资源更多地融入课堂之中,以反映革命时期的艺术画作为切入点,在讲解画作美术价值和笔法技巧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画作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意义。如在介绍沈尧伊创作于1976年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时,教师可以讲述画中红军战士在毛泽东同志的鼓舞下,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意,从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

3.构建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李瑞清在担任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时,对美术专业的学制设置、教育课程配比、教育目标的确立,处处体现着育人的价值取向。在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要作好的顶层设计,有计划、系统性地推进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强化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7]首先,高校要强化教师培训,使教师在观念上认同“课程思政”,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为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双向促进而努力。通过定期交流、集体备课、共同教研等形式,在交流中实现高校思政课与美术课程的双向互动,即在思政课中借助艺术画作讲解教育内容,解决思政课形式单一、过程单调的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融入育人价值,加深美术课程的思想深度,提高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画作、举办丰富的文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接受显性教育的同时,在隐性教育中获得巩固和提高,构建多元的校园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最后,高校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美育与德育在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动高校美术课程思政建设向着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目标迈进。要以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接受、思想信念、价值取向四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对各级目标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各学院、部门要通力合作,为推进美术教学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结语

李瑞清在百年前就认识到了美术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一理论,为两江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美术教育人才。这位声名显赫的书画大家,虽然仅担任了六年两江师范学堂的监督,但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却深深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教育理念、教学体制、教学方法仍然延续至今,福泽后人。美术课程融合历史、文化、道德、艺术等因素为一体,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深化高校美术课程的美育功用,挖掘和拓展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必然,同时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学堂美术育人
古稀之年上学堂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