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真实情境 搭建学习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2024-04-14梁穗
梁穗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在教材解读时注重对单篇课文、单元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多维、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搭建学习支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真实情境;学习支架;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4-0072-03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发布,教师在教材解读时怎样对单篇课文、单元内容进行多维、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搭建学习支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巧设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支架,落实语文要素。
一、多维、整体解读教材,明确文本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材解读时要注重对单篇课文、单元内容的多维、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搭建学习支架,落实单元語文要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单篇课文的解读
《手指》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能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人体的一部分,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趣。
(二)单元内容的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与幽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单元内容有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手指》,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发现可以通过杨氏之子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对手指具体细致的描绘、“我”被老师误会时的自我调侃,来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本单元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风趣与幽默,就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扎实展开教学活动。
(三)语文新课标视域下的课文解读
按照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归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与本单元极为匹配的是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
(四)多维、整体地解读课文
分析了单篇课文、单元内容与语文新课标的联系后,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看漫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这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始终沉浸在“风趣幽默的语言”的感受与表达的情境中。
在单元目标、单元情境的观照下,我们确定了《手指》的教学目标:
1.能在品析词句中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
2.能由文中的五根手指的特点,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五)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细化教学任务
当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再次结合单元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助学系统”,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细化教学任务。
例如,本课的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在这里是有歧义的,到底是用本文拟人的写作手法来写,还是按照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来写,或像课文一样,既用拟人的手法,又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
如果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写而没有加以分析,估计这三种情况都会出现,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关注单元整体目标就会发现,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部分,有具体的段落仿写要求:“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读了这段课文节选的文字,学生就能理解,课后习题是要求既用上先概括、再举例的方法,又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一段话。结合课后小练笔,本课的第3项教学目标就可以表达得更精准:仿照课文先概括、再举例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由此可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要关注课后练习、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这不仅是对目标的复盘,而且是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以使教学任务更细化,从而准确完成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巧设真实情境,在语境中落实语文要素
(一)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及学习目标巧设真实情境
《手指》的教学目标第1项要求“能在品析词句中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怎样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呢?
教师巧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
这天,主人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戒指(拿出一个漂亮的玩具戒指),正在犹豫,送给哪根手指好呢?
这时候,无名指说话了(播放角色扮演录音):“我体态秀丽,样子可爱,戴戒指最好看了,戒指应该给我。”
其他手指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觉得他们会怎么想?请阅读课相关段落,选择其中一根手指为他代言。
学生看到“漂亮的戒指”,双眼发亮,立马来精神了。他们带着任务,认真阅读,并以大拇指、食指、中指等角色的口吻发言,争着说戒指归自己,个个说得有理有据,而且表情丰富。
巧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个体的阅读体验,又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感受到各根手指的特点,为接下来“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人”做好了铺垫。
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真实的语言实践,带领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与魅力,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教知识”到“培养素养”的重要转变。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领会《手指》中風趣的语言。学生在思考中朗读,在朗读中思考,在对话中放飞想象,提升了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想象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利用真实情境落实学习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及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又要利用真实情境落实学习目标,这样就形成教学闭环。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学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学习。
《手指》的教学目标第3项是“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猜谜游戏。
1.谜面:早上开门,晚上关门;走近一看,门里有人。(谜底:眼睛)
2.谜面:左一孔,右一孔,是香是臭它最懂。(谜底:鼻子)
3.谜面:红大门,白院墙,里面住个小儿郎,小儿郎的本领强,吃饭讲话都帮忙。(谜底:嘴巴)
4.谜面:叶子有两片,左右各一边,说话能听着,终生不相见。(谜底:耳朵)
5.谜面:此物柔韧非常,能歌善辩好强,可惜生来命苦,酸咸苦辣皆尝。(谜底:舌头)
谜语的谜面生动有趣,分别包含了五官的特征,跟本单元风趣幽默的主题相契合。学生猜出了谜语,也就能掌握五官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既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特点,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风趣幽默的语言,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公布谜底的时候,配上五官的漫画图,让学生从艺术的视角感受漫画的夸张与形象的趣味,从而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也为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打好基础。这与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高度契合。
三、搭建学习支架,在语言运用中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要注意利用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表达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搭建支架,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语文技能的迁移运用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反复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去阅读,将方法指导和迁移运用紧密结合,并引导学生逐步迁移到自主学习和生活应用中,形成技能。
在《手指》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生字词“瘙痒、翻书页、揿电铃”“打算盘、解纽扣、拧螺丝”“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学生发现前三个词是大拇指常干的活,中间三个词是食指干的活,最后三个词是描写无名指和小指的。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边读边用自己的手指做同样的动作,结合课本插图,形象地感受手指的姿态;再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大拇指“最肯吃苦”、食指“机敏”、中指“养尊处优”、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讨论:“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课文作者认为手指要团结起来才有力量,联想到只有社会中各种人团结起来,社会才会有进步。这样,学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利用“复习生字词”这一支架,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读词语做动作”,引导学生感受手指形象,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搭建支架,在语言运用中落实语文要素
阅读学习中,教师应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状况,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相应的认知特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地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
《手指》一课的教学从文本中“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到小练笔“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到“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即阅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教师还可以从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搭建支架,给予学生学习支持。
1.从内容角度搭建支架
在猜谜的时候,教师通过谜面已经让学生感知五官的形状、作用等,出示图片让学生对五官的外形、特点再次进行感知,这样能使学生从艺术的视角感受到漫画形象的夸张与有趣,为学生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开辟了路径。在读写之间,教师还可以搭建支架,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想一想五官的姿态、性格、作用,可以联想到哪些人,选择五官中的一个说一说,并简单写一写。”
2.从言语形式角度搭建支架
《手指》这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PPT上投影相关的语句,并联系课后习题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语句,提示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练笔。
要实现方法的迁移,就要将学到的方法进行运用。“语言风趣”是一种感觉,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搭建学习支架,从扶到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关键句子梳理文本结构,并学以致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比对、归类等语言实践活动,掌握描写的方法,在有效的语言支架的帮助下形成了规范的语言输出,获得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如果教师能够用好这个例子,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付丽.巧设阅读实践活动 让学习过程“看得见”: 两次执教《忆读书》的教学反思[J].小学语文,2022(12):53-57.
[2] 张邦业.语文要素:正确认识·精准把握·深度运用[J].小学语文,2022(11):40-44.
[3]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程标准[J].小学语文,2023(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