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4-04-14李承珍
李承珍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因此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关系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双减”政策的推出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降低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也要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相关知识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减” 小學数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091-03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认识与掌握所学知识,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休息和运动的时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积极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各项教学环节,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理念的本质是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解题方法,教师需要对“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教师应主动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基于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展开知识学习,并体会数学知识的强大魅力,同时对相关数学概念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与掌握,以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高效发展。基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并在小学教育阶段逐步实施。“双减”理念与举措旨在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并以取缔校外补习为手段,因此该政策实施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双减”政策的实施并不代表要降低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尽管部分补习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但多数补习班都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发展不符。同时,“双减”理念要求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预习效率,使作业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由此既能推动“双减”理念运用功能与价值最大化,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要求。
二、“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切实为学生“减负”,并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师应科学布置教学任务,合理规划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进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为轻松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为学生预留更多课后活动时间。为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课堂时间,并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最优设计与实施,确保总体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要求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减少学生课业压力,使其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提升自身自学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从知识教学转向能力培养与提升,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进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作为基础性教育课程,数学学科直接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双减”政策的推出与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在知识的运用和创造上得到发展,进而为其今后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根基。
(二)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负担
在“双减”背景下,为教学计划减负将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发展趋势,既能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降低,又能使学生课外辅导负担得到缓解,进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的。
(三)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政策的提出能够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实现创新与改革,有助于教师理解与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升教学质量。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来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或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与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以及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为设计更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对教学结构进行最优配置,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尤为必要,进而使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在研究教学策略时应思考“双减”政策有哪些特殊需求,其制定的标准和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注重响应“双减”政策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双减”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课本内容和教学辅助材料,使用关键词列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目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把概念化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表格。然后根据课时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在此之后,教师应对简洁清晰的表格进行拓展和充实,研究其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高效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进而让学生在对相关知识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由此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制订的明确教学目标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2]。
(二)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思维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对此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教授给学生,使其在自学意识的推动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整理与掌握所学知识,并找出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借此来开展针对性探究活动,逐渐使分散化的数学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从总体上讲,数学思维的全面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数学知识结构,能够为以后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在“双减”政策下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对“测量”一课展开教学时,由于部分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还未建立起空间概念,对于测量方面的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所学知识基本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进而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相关知识全部呈现出来,先给予学生总体概念,接着在深度学习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其自主去梳理自身在学习中未有效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从而逐渐建立起总体的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由于当前小学生还未学习过测量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不需要太过详细,只需有大体框架即可,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数学思维的养成提供助力。
(三)改善不良情绪,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双减”背景下,迫切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学习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为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化,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情绪,使其在学习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3]。此外,除了智力之外,情感因素也会对学生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不良的学习情绪会导致学生很难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观察,并借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对“分数和方程”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该知识点相对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若教师依然沿用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负面的情绪。对此教师可以考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通过小游戏、短视频的融入来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并为其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双减”政策提出减负提质的理念,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其能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高其在知识应用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对“圆形的运动”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若一味地讲授概念知识,则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很难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分组研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就本节课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四)开展深度探究,强化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背景都有所差异,其个性、情感以及态度等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所以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也会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与探究中拓宽自身思维,并在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其形成主动思考意识,进而使学生思维呈螺旋状增长,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4]。例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深度探究的方式展开知识学习,并使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与意识等互相交融和碰撞,进而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逐步增强,拓宽其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点,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知识来对诸如高、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掌握本节课中的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引导与帮助,在学生碰到问题或者疑惑时,教师要适时出手相助,并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悬而未决的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有完整的认识,如学习能力、喜好等,然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划分,保证各小组的整体水平都相差不大。在分组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要一起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每位学生都要提出自身看法和意见,并且要对其加以证实,从而决定一种可行的探究方法,并就此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五)分层设计作业,实施因材施教
在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时,教师要将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位。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很大差别,这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以及学习习惯,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此教师要尽量关注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设计分层化的家庭作业,以缩小学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把作业分为三种类型:基础学习型、巩固提升型以及扩展思维型。在每个类型都要有一定量的数学问题。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前两类作业,并根据自身情况选做第三类作业的部分题目;要求中等生完成前两类作业;要求学困生完成第一类作业的全部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优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并发展自身逻辑思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中等生,教师应帮助其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促进该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尽早赶上教学进度。此外,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时教师应结合因材施教理念,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综合性,进而通过作业批改与评价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5]。
五、结束语
总之,“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并在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学业负担得到缓解,又要在短时间内使教学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持续优化作业形式,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兰志忠.学习新课标 助力新课堂——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3(29):170-172.
[2]王永玲,梁芹.思維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5):63-73.
[3]陈如娟.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6):68-70.
[4]李大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9):79-81.
[5]姜其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4):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