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2024-04-14林煜珍

教育界·A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新课标小学数学

【摘要】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有效优化教育教学的手段,使其更符合当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应重视对大单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设置专题、创设情境、思维导图、信息技术五个方面入手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以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学数学;新课标

作者简介:林煜珍(1982—),女,福建省泉州市明新中心小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且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重视对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让学生能够做到对知识的结构性掌握、多样性认知。大单元教学法具备知识呈现整体性、知识结构系统性的特征,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大单元教学法进行细化分析,以具体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知识关联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课前旧知识的复习环节以及单元知识的总结环节,而较少体现在课中的教学环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分散会延长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过程,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效率[1]。其实,同一单元内的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教师采取大单元的教学形式,就可以将单元中的知识点进行关联性的呈现并且细化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单元知识的关联,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实现对新旧知识的综合掌握。

(二)提高知识整体性

知识的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保证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单个的知识点放在单元中进行整体认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思考,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数学思想指导整体的学习。如此一来,能够实现数学结构、方法、思想的整体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梳理知识脉络

在大单元教学中,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重视对预习内容的框架设计,让学生能够在知识主线的引导下,完成预习学习[2]。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学习顺序,先带领学生了解关于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而后具体讲解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实现对混合运算知识的全面掌握。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内容。教师可以将预习知识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乘加与乘减的运算顺序、混合运算、除加与除减的运算顺序、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在预习乘加与乘减的运算顺序时,学生应掌握“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根据运算顺序准确计算关于两步式的题目;学生应学会观察图表并分析数量关系,运用运算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学生应理解教材提供的案例内容,完成“小熊购物”部分的例题分析,并尝试解决“试一试”与“练一练”部分的数学问题。同理,在设计另外三部分的预习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参考上述过程。如预习“除加与除减的运算顺序”时,学生也需要从教材入手,按照“买文具”内容的呈现,逐步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并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内容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新知,厘清单元脉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取从易到难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关注点落到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上,从而使学生在构建知识脉络的同时,逐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二)重视设置专题,锻炼自主能力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整理,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在专题中,学生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具体且深入地自主探究,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存在不同;还应认识到,处在一个位置观察图形,最多能看到图形的三个面。基于此,教师可以将“看一看(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专题内容。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以“看一看(一)”中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迁移运用的方式,进行对新知识的探索。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模拟教材中的观察示例,将物品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全方位的觀察,如水杯、笔盒、书本等。在观察中,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品形状是不同的。比如,观察水杯时,如果从正面看,可以看到杯子的外形和杯把手的轮廓;如果从侧面看,只能看到杯子的外形;而从上面看,则可以看到圆形的杯口与杯底,以及部分杯把手。在完成上述知识的探索后,学生应进行知识的逆向思考,即根据不同的观察图,判断观察图是从哪个位置对物体进行观察的。学生应想象出在某一位置观察物品的画面,而后对照观察图,做出判断。此外,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应重视练习,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探索后,进行练习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在进行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使用逆向思维思考数学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理解力与探究能力的锻炼,也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以此类情境贯穿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学习“捐书活动”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理解如何进行三个数的连加计算,并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生活化情境—某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捐书活动,根据捐书情况,现统计出三年级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是一班118本、二班104本、三班95本,四年级三个班的捐书数量分别是一班103本、二班109本、三班98本。学生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判断哪个年级捐赠的书籍更多。在这个情境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按照班级分别对比捐赠书籍的数量,如三年级一班捐赠118本,比四年级一班多捐赠15本。通过对比计算,可以得出三年级学生捐赠的书籍更多的结论。还有的学生求出三年级三个班捐赠书籍的总量,再求出四年级三个班捐赠书籍的总量,最后通过对比得出结果。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三个数的连加计算,即分别计算118+104+95和103+109+98。在进行三个数的连加计算时,学生需要更加细心。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既能够通过情境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效锻炼了数学能力。

(四)重视思维导图,搭建知识系统

思维导图是知识结构化的直接体现,是学生搭建知识系统的重要方法。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将思维导图与单元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是否具备对知识的整体理解能力,若是不具备,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单元知识,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时,学生需要分别完成“小树有多少棵”“需要多少钱”“丰收了”“植树”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了锻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小树有多少棵”为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在导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教授较为简单的口算内容,如9×8、6×9、5×4、7×4等,使学生初步形成口算意识。而后,再采用“找相同”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认识相同数值的不同表示形式,如500×2与500+500、50×3与50+50+50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口算意识。在正式教学阶段,教师以“小树有多少棵”为例进行深入教学。已知,每捆杨树20棵,每辆车可以装下500棵,请问3捆一共有多少棵树苗?如果运走了3车树苗,运走的树苗共有多少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乘十、乘百的运算方法,即用整十、整百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并按照乘法口诀算出积,最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处添上几个“0”。至此,教师可以将课程知识分为方法步骤与实践运算两部分,引导学生设计并整理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掌握。

在大单元教学中,思维导图主要应用在对知识的总结环节,用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搭建知识系统。

(五)重视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知识无法通过语言描述出来,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使用便捷、知识呈现生动、内容集中翔实等特点,能夠在数学课堂上发挥效用[4]。基于此,在讲解单元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单元知识“长方形周长”时,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已知数据求出相应图形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方形这一图形,并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长度相加的结果。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已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故而在计算时,可以采取直角边相加再乘以二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运用该计算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先判断是否需要计算全部边长,而后再根据数据完成计算过程。如教材第48页“蔬菜园”的案例,蔬菜园依靠墙体,且墙体的长度无须计算,所以学生只需要计算三条边的总长度。在计算这道案例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蔬菜园围成后的具体样貌,帮助学生理解例题内容。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了生动的呈现,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直观的观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结语

综上,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认知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大单元教学法,并通过课前预习、设置专题、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对单元知识做出准确解读,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金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2(10):38-40.

[2]夏永立.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江西教育,2022(31):35-39.

[3]朱琳.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93):94-96.

[4]罗海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J].第二课堂(D),2021(9):23-24.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新课标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